马勇:“戊戌政变”有三大谎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17 次 更新时间:2013-06-30 22:48

进入专题: 戊戌变法  

马勇 (进入专栏)  

在我们传统的教科书上,对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通常是这样描述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得到军方支持,但袁世凯向保守派告密,随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掌政权,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并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最终被扼杀。

然而,正在湖湘讲堂主讲《中国大变革1895-1915》的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先生却认为,这种描述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相。

帝后两宫:并非不共戴天

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对光绪过于严格,以至于光绪对慈禧非常畏惧,马勇先生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他觉得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走了两个极端"。

"慈禧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26岁丧夫,一个寡妇,带着独子同治帝,活在大清纷乱之局,而且不幸接踵而至,在慈禧40岁的时候,同治帝也死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内忧外患,应接不暇。这个不幸的女人饱尝命运之厄,却还要昂首面对整个大清。

慈禧在过去对同治是"太溺爱"了,以至于同治帝17岁时拿着大臣们的奏折都断不了句。更为严重的是,同治帝小时候就跟着一群小太监不学好,出去逛北京南城的"红灯区",为了避免在名窑碰到他的"众爱卿",小同治只有去逛低等的窑子,十七八岁就染上了性病,以至于在他21岁死时,下身溃烂。

慈禧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后,将自己妹妹的孩子--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过继到自己膝下。"为什么慈禧会打光绪?"慈禧在同治帝死后,已明白溺爱的下场,于是走了另一个极端,"领养过来的孩子不能再溺爱!"但正由于慈禧的严格管教,光绪帝的文化教养相当高,他甚至能用英文阅读。但光绪对慈禧自然产生的敬畏之情,却常常被世人曲解,以此来证明慈禧太后的蛮横与专营,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光绪帝年龄渐长,慈禧将恭亲王奕欣解职,让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上位,有意地将权力向光绪帝转移。马勇认为这一举动表明慈禧并不想控制权力,她所做的决策是有意识地巩固光绪的统治。慈禧本人也于1888年正式地提出要退位,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颐养天年;二是光绪帝已长大;三是国家发展的很好,她退位无忧。

但醇亲王奕譞认为年轻的光绪还无法把控大局,恳请慈禧再辅佐光绪几年,"扶上马再送一程",慈禧没能顺利交权,这也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权力的双轨制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分,但这并非慈禧与光绪的本意。

围园劫后:康有为的超级想象力

"从来没有见过慈禧,只见过光绪帝1个多小时"的康有为,一走上政治舞台就反复强调"皇上无权",大权落到了慈禧手中,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他们要救皇上于水深火热中。

有一天,光绪与慈禧就免掉"礼部六堂官"的问题发生了"言语冲突",光绪请来当时军机章京上行走的杨锐出主意,希望他能够帮忙想出一个"可以让老一辈人"放心的改革之方。杨锐获得皇帝给的"免死诏书"后,说出了"康不得去,祸不得息"八个字,建议光绪疏远太过激进的康有为,以缓和内部矛盾。

康有为作为当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激进主张深刻影响了新政以来的一系列决策,他急于介入政治高层的野心几乎没有任何掩饰,这在高层已引起相当震动。相信这些议论也会传到慈禧耳朵里,慈禧当面劝诫皇帝,不要急于提拔那些未经考验的年轻汉臣,实是专门针对康有为等人的。许多传闻表明,慈禧确认康有为"毒化了"皇帝的思想,挑拨两宫,紊乱朝政,非君谤上,建议皇帝对康有为采取决断措施。这一系列外在影响,已使光绪帝对康有为有所警觉,此次一经杨锐点破,更促使光绪帝猛醒。于是,光绪采纳了杨锐的建议,并让他以"派康前去上海办报"的理由,将康有为迁出北京。

杨锐事后将皇上的口谕告诉了康有为的"粉丝"林旭,让他向康转达圣谕。林旭当晚去找康有为时,康有为却外出看戏,不在寓所,林旭也就没有等待,只是留下一个字条,称"来而不遇",嘱明日勿出,有要事相告。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光绪帝及林旭虽然觉得康有为必须迅速出京,但也没有到十万火急的程度(如果真的如康有为所认为的,政变已发生,皇帝让他火速逃命,林旭无论如何当晚要找到康有为,传达旨意)。

等到第二天,林旭来传达皇帝旨意,让康有为离京,并转达皇帝关怀--"为国珍重,来日方长",康有为却在中间解读出错误信息,他以为是皇上已经被慈禧关起来了,要他赶紧逃命,想法勤王。康有为决定不能这么走掉,要救皇上出来。随后,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在北京大肆活动。9月18日夜,谭嗣同受命游说袁世凯,希望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凯出于道义捕杀荣禄,发兵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袁世凯身为体制内高官,知道慈禧与光绪两宫之间并不是像康有为所说的那么不共戴天,自然没有答应谭嗣同的要求,由此康有为觉得事情或许已败露,一股莫名的恐慌,笼罩在康有为心头。他随后向正在北京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等人求助未果,20日黎明时分,康有为凄凉出逃。一个惊天大案终于引爆。

康有为仓皇出逃引发重大问题。20日夜,清廷发布了逮捕康有为、康广仁兄弟的命令,罪名是"结党营私,诱言乱政"。康广仁被捕后,交代了谋围颐和园、捉拿太后的阴谋,一场血雨腥风的肃清运动随即展开,随后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当光绪得知康有为背着他并且以他的名义图谋政变时,愤怒地连发谕旨斥责康有为,但是一百年来,康有为等人因"六君子"的牺牲而获得道义同情,清廷特别是慈禧皇太后成为革命党、维新派的攻击对象,百口莫辩。人们往往不太相信光绪帝斥责康有为的那些谕旨。

瀛台泣血:彻头彻尾的假故事

慈禧的女侍从,后来定居美国的德龄,后来用英文写成《瀛台泣血记》,书中披露,"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剥夺了一切权力,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那么,真相果真如此吗?光绪帝最后十年到底有没有被囚禁于瀛台?瀛台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瀛台从清朝以来直至今天都是中央领导人疗养、工作的地方,是中南海最好的建筑",马勇先生说,瀛台是一个四面环水的人工岛,康熙年间修建,就是为了让皇帝不出宫、不出北京也能得到休养。康有为假借光绪之名图谋政变,让光绪急火攻心、情绪烦闷,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肾病,需要静养,因而光绪在政变后不久就搬至瀛台休养。

这件事后来传出太监的记录中说,慈禧为了封闭光绪,特命太监们用砖头把墙壁给砌起来,并用报纸糊窗,以此隔断光绪与外界的联系。然而,马勇认为糊窗之举显然也是恶意解读,有阴谋论之嫌。戊戌政变发生在9月下旬,正值北京换季时节,风沙大作,家家户户都要糊窗,光绪皇帝住进瀛台之后封窗户,实在是太正常了。

而瀛台泣血的故事最早出自德龄之笔,德龄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陪伴过慈禧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事德龄并非亲历,而且德龄后来定居美国,已经完全西方化,她在国外用外语写作《瀛台泣血记》时也完全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喜用传奇式笔法来迎合读者的需要。而且史学界已经公认,《瀛台泣血记》中的史料并不可靠。

马勇认为在瀛台的十年间,光绪帝一直是自由的,从未停止工作,而且关于光绪帝在此期间的活动,当时中国的报纸都有详尽报道。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争时,光绪帝主持的几次御前会议,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明确记载;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前后,光绪皇帝的活动都是明明白白,在此期间慈禧也并未贪权独政。来源: 湖湘讲堂

进入 马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戊戌变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28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