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两岸共筑中国梦:从强化联系到建立结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5 次 更新时间:2013-06-21 14:39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张亚中  

中评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林艳)“北京会谈”认同互信、探索政治安排研讨会20日上午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会议厅开幕。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以“两岸共筑中国梦:从强化联系到建立结构”为题进行专题演讲。张亚中表示,从2008年起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在民间交流方面,2012年大陆观光客来台已经超过200万人次,海协会和海基会已经签署18项合作协议,特别是ECFA的顺利签署,进一步催化两岸经贸的快速发展。在政党交流方面,国共平台互动也非常密切,两党高层有全面的沟通管道。

张亚中指出,但是,以上种种两岸关系的密切发展却没有为两岸带来更进一步的认同。原因在于台湾内部近年来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一股“分”的结构。这个结构由几个因素所造成。第一,国民党的“分治”与民进党的“分离”论述逐渐靠拢。民进党虽然可能在2016年以前将两岸定位从“台湾前途决议文”调整到“中华民国前途决议文”,将“台独党”转化为以中华民国已经独立国家,未来前途应自决的“自决党”,但其本质仍然是分离主义;国民党虽然强调“分治”,但是由于不愿在两岸政治关系上向前,历史教育仍然维持现有的分离史观教育,因此两党所共同形成的结构为倾向于“分”的结构。

第二,美国的“再平衡政策”更强化了台湾对美国的扈从与依赖关系,马政府在钓鱼台列屿问题上不与大陆合作,就是受到美国的制约。美国的制约让台湾“分”的结构有了斥力的支持。

第三,台湾近年来政治社会发展与大陆不同,在政治的引导下,台湾人民认为两岸在价值观上有着不同,为两岸关系“分”的结构累积了价值的内涵。

第四,北京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一套和平发展期两岸如何“合”的论述。

张亚中表示,两岸三党对主权与治权的不同认识,使得两岸仅能在联系性的关系上逐步前进,而无法进入建立结构关系的深水区。联系性关系的力量如果无法抵挡台湾内部的去中国化力量,也无法超过国际介入力量时,两岸在本质上将很容易往“异己关系”发展。

联系性的关系当然很重要,也是结构性关系的基础,但是联系性的关系有个弱点,它容易随着情势的变迁而停滞、中断、后退。如果两岸不能够形成一个结构性的关系,它就必须受国际力量或台湾内部变数的影响。

张亚中表示,两岸在强化联系外,应建立结构。其中第一个政治安排就是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和平协议可以将现有的两个法理现状确定下来。第一、双方均接受“两岸主权宣示重迭”此一法理规范,未来在和平协议中的表述方式可为“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并共同维护整个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第二、在两岸共有主权、共享主权的基础下,相互接受彼此为一宪政治权或宪政秩序主体。这个“和平协议”本身就是一个宪法性的文件,是两岸宪法以外的第三个宪法性文件,也是未来“一组宪法性文件”的基石。

这样的和平协议确定了两岸关系的政治结构。由于两岸保证不分裂整个中国,不容许主权分裂,因此这个结构也就是“一中框架”(一中架构)的结构。“一中三宪”中的三个宪法性文件就构成了“一中框架”中的梁柱。两岸应该努力将“第三宪”的法律权威愈来愈大,涵盖面愈来愈广。当“一中三宪”中的“两宪”逐渐将治权权力交给“第三宪”时,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将更形巩固,两岸自然可以逐渐走向和平统一。

张亚中表示,第二个政治安排是两岸国际共同参与。“两岸三席”可以做为两岸在国际共同参与的一种方式。“两岸三席”意指在一个国际组织内,两岸有三个席位,一个代表大陆,一个代表台湾,一个由两岸共同组成的代表团为第三席。“两岸三席”是两岸“国际共同参与”的一种结构性思维。第三席即是透过两岸第三个宪法性文件来创造。

两岸在政府间国际组织(IGO)的“共同参与”必然与两岸和平协议的签署不可分,在和平协议尚未签署以前,两岸可以在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NGO)中开始推动,一方面可以为未来的模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累积认同与互信,为两岸未来签署政治安排酝酿良好气氛。

张亚中表示,第三个政治安排是两岸止戈并共同维护主权领土。两岸本是一家人,本来就不应该以武力来解决问题。可是两岸的军事对峙迄今并未结束。两岸如果能够签署和平协议,双方做出保证不分裂整个中国的主权后,两岸实在没有必要再以武力相向。北京应该做出保证,放弃对台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同时,台北方面也应该做出承诺,不再视北京为建军备战的假想敌。

当台北不再以北京为建军或军购的假想敌,建军备战的目标是为了确保东海与南海的主权与主权权利及台湾周边海域的安全时,北京应该也是乐观其成,毕竟一个和解的两岸本来就应该共同为保卫中华民族主权与领土的完整而努力。

只有北京愿意做出放弃以武力解决两岸问题时,两岸在安全问题上的结构才能建立,也才能让台湾人民安心地将台美安全结构让位于两岸和平结构。

张亚中表示,两岸要建立结构关系就应该推出两岸统合机制。“两岸统合”不是一个谁消灭谁的过程,也不是各走各的路的互动方式,而是一起共同建构、共同缔造未来的路径。在这个路径中两岸均需要共同努力,透过“共同治理”,两岸截长补短,共同吸收与学习彼此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失,目的在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福祉。透过“两岸统合”,两岸可以相互贡献己力,实践共同为整个中华民族创造福祉的目标。

两岸统合可以在各个方面推动,可以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始(例如先前提的“两岸三席”),也可以成立“两岸海域共同体”,以共同研究、开发、维护两岸在东海与南海的主权。在一些经济实验区,可以推动两岸的“共同治理”,以形成制度性的结构关系。当然也可以从农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在这一方面,欧洲统合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可以供两岸参考。

张亚中表示,两岸还应寻求任何可能建立“共同”的机会。基于“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没有对话不可能产生互信”的认识,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上,我们要鼓励所有物质性的联系性的关系继续并深化,但是在一些文化事务上也应该增加联系与创造结构。张亚中建议两岸可以共同推动“中华卡”(类似美国的“绿卡”)当然很好,在台北仍有困难的前提下,北京可以思考先行推动“中华卡”做为身分认同与政治参与的依据。拥有“中华卡”者可以享有长久居留及相当高的政治权利。

两岸也可以思考推动文字的趋同化。基于文字统一是中国数千来不会永久分裂的重要因素,两岸可以推动两岸“文字趋同化”,以巩固两岸的连结。两岸也可以在中华文化基本教育上寻求教材上的趋同,以让下一代的年青人有共同的中华文化记忆与价值信仰。

张亚中最后总结表示,中国梦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应只是“富”与“强”,应该还要有“善”。在两岸共筑中国梦的过程中,台湾绝对是个重要的角色。透过两岸统合机制所创造出来的共同治理,可以成为未来中国“善治”的结构,两岸在中华文化价值上的相互吸收,则是中国梦不可缺的“善念”与“善行”。

中国梦不应该只是大陆单独的梦想,而应由两岸一起参与。中国崛起的目标是伟大复兴,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再一次复兴。如果我们以文明复兴为目标理想,那么以台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实践,台湾应该可以在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果国、民两党持续以“分、离”的基本政策面对中国大陆,那么注定会在“中国梦”的筑建过程中缺席。果真如此,就两岸来说,台湾将在两岸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被迫失去发言权;就中华民族而言,中华民族也失去了一个台湾可以丰富中国梦内涵的机会。

张亚中表示,两岸应该继续强化现有的联系性关系,但是也必须透过政治性的安排,让两岸之间形成一种“合”的结构性的关系。这个结构性的关系必须以两岸目前的法理现状为基础,也必须以不违反两岸追求统一的宪法目标的原则。两岸可以在“和平协议”、“军事安全”与“国际共同参与”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结构,这三大面向可以在同一份两岸和平基础协定中处理,也可以分不同协议规范。

除此三大面向以外,两岸可以在其它政策上建立“共同治理”的结构,不论是经贸、海洋、交化、农业,都是两岸可以尝试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期盼看到“中华卡”尽早成为两岸人民的另一个共同的“身分认同”,也期待台湾可以提供大陆更多中华文化的价值,让整个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富与强,也有更多的善。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0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