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舟:当前两岸现状就是一中框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4 次 更新时间:2013-05-16 19:30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王名舟  

海峡两岸关系经过20多年风风雨雨,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发展,形成了当前两岸的现状。对于当前这个两岸关系的现状,在台湾岛内,受到了高达76.4%的民众支持(台湾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2013年1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在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多次将之形容为一条正确的道路。杨毅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大多数两岸同胞的支持和拥护,“既然是正确的道路,我们就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样,两岸现状受到两岸的共同支持是毫无疑义的了。

那么,两岸现状是一种什么状态?它的实质是什么呢?作者想回答的是:两岸现状是当前两岸关系在两岸和平发展的状态,它实质上就是一中框架下的两岸关系。这可以看作一种辩证的统一,即因为有了当前两岸的和平发展关系,两岸一中框架得以成形;反过来,只有在这样的一中框架下,两岸关系才能够和平发展。

一、一中框架的定义

其实,“一中框架”一词在过去许多有关两岸关系的文章中被提到,去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使用了“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的说法,使“一中框架”开始受到特别关注。今年2月下旬,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北京,认同了贾庆林所讲“一中框架”的定义。贾庆林说:“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这里,“同属一个国家”指的就是“一中”,“不是国与国关系”显然指一种当下两岸关系存在的实质状态,即一种所谓架构或者叫做“框架”的东西,——“一中框架”。

由于台湾当局常常用“一中各表”对“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原则”进行另一种阐释,部分台湾方面的人士不接受“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的事实。那是错误的。即便就台湾当局主张的“一中各表”来看,所谓各表的“中华民国”只是为了在两岸关系中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而已。因为台湾当局要求这种各表的依据是“九二共识”,所以这只是海峡两岸之间的行为,不能与“国与国”搭上界的。国际上没有人关心“九二共识”。如此一来,台湾当局的“一中各表”结果,只能是表达了“一中框架”的定义,即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不是国与国关系。

二、两岸现状是当前两岸的和平发展及其成果

经历了李登辉与陈水扁大闹台独的时代,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重掌台湾权柄后,与大陆一道务实地推动了两岸“三通”、经贸发展与民间交流等等,5年间成果丰硕。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有两岸当局的功劳,又有两岸民众共同努力的汗水,还与两岸和平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两岸当局都希望这种和平发展的现状能维持并深化下去,这说明两岸现状得到了两岸承认与支持。

在另一方面,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是与“台独”斗争后得来的。因为在李登辉与陈水扁大闹台独的时代不曾有过两岸和平发展及成果,所以搞两岸国与国关系的“台独”活动不会有两岸和平发展,也反证了两岸现状不是国与国关系。

三、“一中各表”加“三不”等于“一中框架”

虽然台湾当局常拿“一中各表”和“不统、不独、不武”(即所谓“三不”,实质是要求两岸和平)”对抗“一个中国原则”,却无法用来对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筒而言之,如果把“一中各表”和“三不”描述为台湾当局所要求的两岸现状,那其中的“一中”与“两岸和平”岂不正组成“一中框架”?再者,不论“一中各表”还是“各表一中”,其表来表去,“一中”是实质,“各表”只是一种绕来绕去的口令,没有意义。所以台湾当局应该大方地承认两岸现状就是“一中框架”!

而且不光台湾当局,岛内的绿营中有不少人也应该公开承认并支持“一中框架”。问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是支持维持两岸现状,即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民调告诉了人们如此。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0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