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内:媒体札记:“公知”污名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0 次 更新时间:2013-04-27 10:09

进入专题: 公知  

徐达内  

红十字社监委里那16位名人押上了自己的声誉,恐怕也很难立即打消民间对官办慈善机构的“有罪推定”,甚至就是“故意污名化”,强调“不能去官方化”、希望“级别高点”的说法一经报道,更是导致骂声加码。与此相比,李承鹏在网络舆论场上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经由本次雅安地震救援行动,他的意见领袖朋友和追随者们更加赞赏他的“行胜于言”。

正是这种一呼百应的信任,使得网民们义务帮他重贴那份屡遭删除的《一线报告》,扩散对“官僚作风”和“五毛党”的斥责,并“拜托下次把学校修坚固点,拜托救援时别只看得到国道和县城”;也正是这种压倒性的信任,使得当他的伙伴@成都-石龙发布控诉:“据说某报要来搞民间NGO的负面新闻,派出记者跟随@李承鹏前方团队偷偷搞录音的把戏。除了这些,还在救灾物资里给我们偷偷夹带了200箱过期的某敏感品牌牛奶,今天成都仓库还收到曝光奶粉,就算我们再小心,也是防不胜防。”这番控诉后,虽然尚无具体指证对象,但已经有一众微博大V集体声援。

毫无疑问,经过雅安救灾这7天,李承鹏的公众形象再次获得正面提升,他本人面容憔悴昼夜无休的现场画面,甚至比那些援助物资数据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让那些曾经讥其只会“放嘴炮”的批评者哑口无言。

“我觉得对李承鹏老师这样的活动型公知的态度,应该就是对职业政治家(贵国还没有)的态度。对他的言论和文章尽可嘲讽,政治理念有分歧更可争论。他开工干活,推动社会向好,那就该支持。至于‘出名’,那是职业收益,跟卖东西收钱是一个道理。商人重利天经地义,政治家博名自然也理所应当”——从过往言论看,都市周报新闻总监耿清华不能算是“李大眼”的粉丝,但他在4月21日的这段微博评价,却也说服了不少同样曾认为@李承鹏难逃“作秀”之嫌的人。

@张晓舟就在点头称许。他转发@耿清华之论,并备注“我有一篇小文提到这个问题,意见相似”。

这篇小文应该就是指为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所写的《帮人民群众打飞机》。他4月16日通过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表此文,当时雅安尚未地震:“李承鹏这样的公知当然非作业本之流可比,但是他更多地只是诉诸正义批判的道德感召力……特权车、形象工程、毒牛奶是该骂,但请问特权车、形象工程、毒牛奶和城管究竟有什么逻辑关联?李承鹏又痛骂官员‘他们只懂二奶的风情,不懂城市的风情’,但请问二奶跟城管究竟又有什么逻辑关联?为什么要拉官员的二奶为城管陪斩?李承鹏更满足于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义愤,这就是这类时评广受欢迎的关键所在: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是推倒多米诺骨牌,是导火索,是引爆民情,不管怎么离题万里,中心思想九九归一,就是:万恶的天朝呐。于是乎,不转不是中国人。”

“道德pose和煽情pose,是微博的两大必杀技”——作为十几年前与李承鹏齐名的足球评论员,张晓舟将他的老相识讥作“情识阶层”代表人物:“‘情识阶层’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抒情时评。我绝不否认抒情时评对大多数民众的启蒙作用,但其最大功能其实还是——帮人民群众打飞机。”

尽管用了“打飞机”这个词来形容“公知”们在意见市场上的操作技巧,但张晓舟总算是没用一个更加粗俗的词——“装逼”。

倒是@央视网新闻用了,并掀起了一小波不大不小的惊诧。也是在4月16日,这个代表央视网新闻中心的官方账号发帖《“社交装B”毁了微博》:“分析指出,用户在受众个体清晰时,发布的信息是真诚的;在受众个体模糊时,具表演性质。在新浪微博上,公共知识分子的表达被认为更多是‘社交装B’而非传递真相,公众消费的更多是情绪而不是真相。评论称,‘社交装B’和情绪化正摧毁新浪微博。”

虽说“装逼”“装B”之说,在百无禁忌的微博论坛上,早就谈不上难以启齿,但因为这次说出口的是拥有央视身份的官方账号,顿时引发关注。批评者中,客气的是斥其与去年人民日报上出现“屌丝”一样,是以中央媒体之尊行语言粗鄙化之实;不客气的,正巧就是以@李承鹏为代表:“请问央视网:我们索要官员的财产真相时,是你说的装B吗?我们批评动车追尾不该掩埋车头,是装B吗?我们认为人人应有公平的机会,是装B吗?我们希望新闻联播多说点真话,是装B吗?说到装B,宇宙无能出央视其右。”

想来,负责@央视网新闻账号运营的编辑,多少会对这番反响有些意外,一个多小时后连忙发布声明:“本意是引发讨论而非众怒。我们抱着商榷的态度,不代表赞成某个立场。尤其不赞成某种意义上的冷嘲热讽”。并且,特意附上原链接,以强调原文引自《“社交装B”毁了微博,危及微信?》。

原文确是来自搜狐IT频道。因为有了“央视”的加持,这篇本来并没有出现在其门户首页的作者文章,获得了包括竞争对手@老沉在内的格外关注:“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核心是‘入世’,也就是倡导主流人群追求功名利禄。这样的倡导在社交媒体上的体现就是,传播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名利’,而不是让受众获得真相。笔者称之为‘社交装B’。新浪微博是这种文化的的典型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表达越来越多地是为了获得‘名利’而不是传递真相,公众消费的更多的也是情绪而不是真相。”

微博三年毁公知。“公知”这个群体,虽然理论上左右皆可,但被普遍默认为是指以批评政府为主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140字的微博低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针砭时弊的能力或感觉,公知的队伍也就越扩越大,从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首推时定义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迅速膨胀为包括商人、作家、记者、专家等各类人物在内的集合体。如果说硬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频繁批评”,对象尤以官员品行和世道人心为主。

在这个充满各式怨念的中国社会中,这种通过只言片语甚至段子来实现的“通俗化”批判方式,为公知们迅速赢得巨大声誉,在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上,@李开复、@薛蛮子、@任志强、@郑渊洁、@袁裕来律师、@徐昕等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主要就是因其发言批判性而非本身职业。

但也因为他们乐于发言、急于发言,难免暴露出疏于求证、断章取义、上纲上线等漏洞,一个稍显刻薄的评价就是,在公知眼中“一切都是体制的错”。不仅是“自干五”自始至终在嘲讽公知“造谣传谣”,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原本的追随者也开始失望于公知的“千篇一律”和“书生意气”。再加上队伍膨胀后的确出现了言行不一的“败类”,“公知”一词近年来已经愈发成为贬损称谓,甚至被攻击者有意“污名化”,连真正可堪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物亦避之不及。

一声“装逼”,正是向公知断喝。所以,尽管李承鹏已经因为实际救灾行动而洗刷了对其“只会批评”的诟病,但在@不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左派人物看来,究其动机,这也仍然是“装逼”一种:“@李承鹏等公知去充英雄作秀,实质上是宣扬和传播一种对体制内救灾的不信任,他们依赖、消费和预期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负面情绪……国家和军队救灾,大眼就可以批评,丫去作秀添堵,别人批评就是挑战人民道德良知和自助力量?道德就是装逼,是吗?”

就是这样,有关“什么是装逼”、“谁在装逼”的争论,虽然因为突发雅安地震而被一时淡忘,但却又能转世重生,并势必延续。

回忆5年前自己为南方都市报撰写社论的日子,@宋志标昨晚感慨:“汶川地震那会,应该记住的面孔太多,合到一起就是死者的面孔……芦山地震的印象,就数李克强与李承鹏最脸熟。但也不便于直视,总觉得二李有哪里相像。雅安地震很像是一场没有受害者的地震。哪怕再怎么拔高,也不过是阴谋论的级别,够不上戕害。两场川震,遇上了两拨完全不一样的国民。老实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事。”

是不是,微博三年历练,我们都已经学会了“装逼”,学会了消费?(来源: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公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4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