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跃君:德法历史恩怨记

——写在德法爱丽舍宫友好条约50周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0 次 更新时间:2013-01-26 18:14

进入专题: 德国   法国  

钱跃君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历史,德国与法国更是上千年两大民族激烈战争的历史,一直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在民主与人权的基础上,两大民族开始和解,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如此之友好,在全世界可能找不到第二对——并成为欧洲统一的火车头。1963年1月22日两国签署“德法友好条约”,2003年1月22日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纪念日,德国全体600多位议员前往法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法两国议会共同大会;2013年1月22日友好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法国全体议员前往德国,在柏林的议会大厦与德国全体议员举行联合议会大会。德法两国象征性地合并成一个国家。

·世仇成睦邻·

德国最后一场战胜法国是1871年普鲁士铁血宰相卑斯曼率领军队占领巴黎,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法国最后一次战胜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凡尔赛宫与战胜国签署条约强迫德国战争赔款,过后说德国拖欠赔款而占领德国鲁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都是败家:德国绕过法国笨拙的马奇诺防线而占领法国暨巴黎,戴高乐流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过后苏联、英美攻克柏林,德国被炸得一片灰烬,被英美解放的法国自称“战胜国”,夺取德国西部大片领土。如果没有美国阻止,今日莱茵河以西可能属于法国,莱茵河成为德法国界线。

战后德国与法国都建立了民主与人权制度,两个世仇民族才开始获得和解,建立友谊,并成为半个世纪来两大携手并进的欧洲统一火车头:以德国的经济实力,以法国的政治影响。1951年建立德法等六国煤钢共同体,195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其首创者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出身于卢森堡附近,一次大战前属于德国,二次大战后划归法国,他成了法国外交部长,欧盟就成为他对两个祖国及整个欧洲的杰作。

即使在战后两大民族间同样有矛盾分歧和利益冲突。德国才战败九年,居然向法国提出归还德国领土主权要求:战前就被法国殖民的德国诸侯国萨尔Saarland,纳粹时期回归德国,战后又被法国“管理”,没想到那里的人民要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纳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法国政府火冒三丈,德法外交关系降到冰点。但在民主与人权的制度下,萨尔的领土首先属于生活在那里的萨尔人民,其次才问从属于哪个国家。何况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只能通过政治谈判,绝不可能再通过战争。最后在全民投票中萨尔人民以67,7%选择回归德国,1956年10月法国很不情愿地在卢森堡与德国签署“萨尔条约”,萨尔就此成为德国一个州。

1959年法国第五共和的戴高乐将军当总统,1962年访德,一路荣耀,被德国媒体说成是“想要回归欧洲皇帝的法国总统”。他与德国总理阿登纳谈得非常投机,要加强德法两国友好合作。戴高乐想促成德法联手以抵制英美,与美国保持距离,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而阿德纳想通过两国友好以消解世仇,促进欧洲和平,所以必须联合英美,战后没有美国保护哪会有西德的存在?在德国,谋求欧洲和平统一早成为德国社会的共识;而在法国社会,几乎到现在都还没想要欧洲统一。所以两国民风政见完全不同。戴高乐的设想遭到德国议会的否决。过后将是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当选总理,戴高乐与这位抽雪茄的经济学教授话不投机,所以就不再提起“德法友好条约”之事。但事有峰回路转,1963年1月22日(阿登纳当政最后一年),戴高乐与阿登纳在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签署了历史性文件“爱丽舍宫德法友好条约”,7月5日正式生效。其前言部分加入了“要与美国加强合作”。条约中写到:“德国与法国人民坚信,两国人民之间的和解将结束两国之间几百年的对抗,将出现一个历史性的时代,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将建立在全新的基础上”。

这项合约确立了德法两国之间官方与民间友好交往的基础。不仅两国首脑定期会面,就国际国内的所有重大问题和政策,如外交、国防、欧洲问题、青年、教育、文化,互相交流,尽量实现求同存异。而且政府各个部级的行政机构之间也加强交流与合作,两个仇家亲热得像是一家,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

这项条约最大的是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青年才是两国的未来。两国议会都将交流费用纳入国家预算,资助两国青年学生到对方国家去学习或体验生活,了解邻国民情,如中学生交流,大学生和博士生奖学金等。法国方面表示,这样的青年交流完全符合法国1946年宪法总则上写的:“法国人民欢庆地宣布:法国人民坚持人权与国家主权,就如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所确立的(人权)宣言。”所以,二次大战的胜利绝对不能理解成战胜了(德意志)人民和民族,而是战胜了企图奴役人、镇压人的专制政权。法国与德国的反法西斯人士有一个共同责任,要让德国、尤其是青年一代德国走向民主与人权。

从1963年迄今的50年中,两国已经有800万青年到对方国家去学习和体验交流,2012年两国为交流项目拨出的经费高达2080万欧元,2013年将提高到2280万欧元。此外,还设立了德法共同文化基金,资助促进两国交流的文化项目。

2003年1月22日“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纪念日,法国议会盛情邀请全体德国议员前往巴黎,在凡尔赛宫举行德法两国共同议会——之所以选址凡尔赛宫,因为1871年德国对法国羞辱性地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1919年欧洲列强开会对一次大战战败的德国惩罚,都是在凡尔赛宫举行。而现在,凡尔赛宫已成为德法两国友好的象征。作为回访,2013年1月22日“友好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德国议会盛情邀请全体法国议员前往柏林,在德国议会大厦举行德法两国共同议会。1000多位法国政界贵宾前来柏林,并发行纪念50周年的邮票和2欧元硬币,以各种形式庆祝德法两国在战后所建立的友谊。

德国与法国,上千年的共同历史,几百年的恩恩怨怨,在民主与人权的今天成为友好的邻邦,走到一个新的起点:以和解替代战争,以合作获得共同发展,不仅对德法,而且对整个欧洲和世界和平产生了重大意义。“德法友好条约”50周年庆典,不仅是为了德法两国的友谊,更是为了欧洲和平,今日的愿望也正是50年前的愿望。

·德法的领土战争·

德国与法国的教科书上都争着称查理大帝(747-814)是他们的国父,尽管查理既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而是两国之间的比利时人(Lüttig)。但德法的建国和两国之间的恩怨,确实要追溯到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开辟了欧洲历史上仅次于罗马帝国的法兰克帝国,疆域涵盖了今日德、法、意、荷比卢和瑞士、奥地利。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想把江山传给长子洛塔,没想到次子日尔曼路易和小儿秃头查理不服气,兄弟俩在今日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结盟,留下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宣言”,德法双语,成为历史上第一份流传下来的德语与法语实物。兄弟俩与大哥开战,次年在凡尔顿(Verdum,今法国东北部)签署条约,法兰克帝国按语言区域而三分天下:洛塔得意大利及由北到南、德法之间的宽条(中法兰克帝国),日尔曼路易获德国(东法兰克帝国),秃头查理获法国(西法兰克帝国)——这就是欧洲三国的首次建国。中法兰克帝国的洛塔继承查理大帝“罗马帝国皇帝”的皇位,几代后962年被德国的奥托大帝夺去,所以欧洲历史上只有德国国王可称为皇帝,后改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法兰克帝国继承“法兰克帝国”的国号,一直沿用迄今,即“法国”的原称。德法两位开国国王都出生于查理大帝的皇帝之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长兄洛塔出生于查理大帝的老家。

洛塔将中法兰克帝国又南北三分给三个儿子,长子获意大利,次子获洛塔林(Lotharingien,今荷比卢),三子获勃艮地(Burgund)和普鲁旺斯。长子去世后意大利被法国争去,后被德国夺到;次子去世后没有后代(869),德法两位叔叔经历一场兄弟战争,洛塔林最终被德国争到。唯有三子去世后,其江山小部分归德国,大部分归法国。不意德国的路易传四代后断嗣(911),江山留给了五大公爵:法兰克、撒克森、巴伐利亚、施瓦本和洛塔林。而法国查理的后代还在。洛塔林公爵认为那是查理大帝的直系血脉,便加入法国。德国不同意,向法国开战夺回了洛塔林。直到1033年德国的奥托大帝又夺回勃艮地——德国的疆土囊括了当时几乎半个欧洲,统称神圣罗马帝国。

从此以后,德法两国为了争夺有历史争议的勃艮地和洛塔林,代代战争,一直交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例如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地区(Alsace,首府斯特拉斯堡,原属勃艮地),那是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17世纪前部分归法国,部分归德国。17世纪初德国因为新教运动而南北开战(三十年战争),法国渔翁得利,乘虚而入抢占了阿尔萨斯全部。1871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割让給德国普鲁士;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归法国,二战中又回归德国,二战后再被法国夺回,所以现属法国……夹在两国之间的小民百姓只能摇晃在两国之间,一生中要更改几次国籍。欧共体创始人舒曼就生活在这一有争议的区域:一次大战时属于德国,他的母语和所受教育都是德国的,还参加德国军队对法作战;二次大战后他的家乡划为法国,他自然划为法国政治家,并任法国外交部长——他只有一个家乡,却有两个祖国,这样的人才对两大民族的历史恩怨最有切身体会,他对德法和解与欧盟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日的勃艮地基本都划入法国,洛塔林(荷比卢)独立建国。但按照皇家血统来算,洛塔林可能更多属于德国:荷兰、卢森堡皇家是德国中部浪河两岸的拿骚家族(Nassau),比利时是德国巴伐利亚的科堡家族(Coburg)。

德法之间的战争尽管频繁,但在法国受到英国威胁而爆发百年战争时(14世纪),德国又感觉法国毕竟是德国兄弟,都是查理大帝的传人,所以大批德国骑士前往法国对英军作战并阵亡。

·德法的遗产战争·

欧洲贵族有规矩,只有与贵族联姻才能继承贵族头衔,否则就失去所有继承权。这样,欧洲王室之间必须联姻。德国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国家,一个大国内有诸侯百国,无论大国(奥地利、巴伐利亚、普鲁士等)小国(只有一座小城的Gera、科堡等),都算贵族。于是,英国、法国、俄国等王室都要到德国来攀亲。有时因为取了别家女儿,结果继承到一个大国,例如奥地利获得西班牙、勃艮地、洛塔林、匈牙利等;勃朗登堡伯爵国获得波兰的普鲁士王国,普鲁士因此归于德国(所以二战后划入波兰应当算回归);德国中部的拿骚国获得荷兰一小城市布雷达(Breda)、后来成为整个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国王。但有时却因为嫁出了女儿,结果被人抢去一个国家,德法之间的许多战争就是由此而起。尤其在法王路易十四世时代,他的战争几乎都是针对德国,且都是因为联姻而爆发的遗产战争。

德国中部法尔茨国王女儿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世的弟弟。老国王去世时没有男性后代,便将王位传给他的旁系,并立有遗嘱。法国认为遗嘱无效,女儿有继承王位权,法国要获得整个法尔茨侯爵国,于是向法尔茨发动战争,德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国、勃朗登堡伯爵国等全部参战抗法。法国没有得逞。法国军队是从科隆入境,然后向南,于是沿路城市直到法尔茨首都海德堡,都被法军一把火烧掉,这就留下今日的海德堡废墟。

西班牙属于德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国王女儿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世。法王孙子要求继承祖母遗产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拒绝,说该女儿结婚时,已经通过婚姻合约放弃所有遗产继承。路易十四世说该合约无效,因为说好西班牙要支付50万金币作为陪嫁,结果没有兑现。由此爆发法、奥之间的西班牙遗产战争,法国夺得西班牙,今日西班牙王室就是路易十四世的后代。

那时的欧洲就是德、法、英三大国,所有主要战争就发生在这三家,所有小国都要依附这三国。例如拿破仑兵败后的维也纳欧洲会议中(1814),确定原来南部的西班牙荷兰与北部的共和国荷兰重新统一为荷兰,结果南部荷兰带着半个卢森堡闹独立,成立比利时。比利时议会立即请德国的科堡家族担任比利时国王,因为科堡家族与英国皇家几代联姻,国王原配就是英国继位公主,公主去世后他娶法国国王的妹妹。即该国王与德、英、法有密切的亲情关系。比利时宣布独立后,北部荷兰立即出兵镇压,法国接着出兵保护比利时,从而使比利时获得独立建国迄今。

·德法的民族战争·

那时的德法战争都是法国国王与德国各诸侯国国王之间的家族战争,小民百姓只是拿点军饷、当当炮灰而已,还没有“民族情感”,例如法国与德国的奥地利开战,德国的巴伐利亚公爵国和科隆主教国是法国盟军,而德国的勃朗登堡伯爵国(普鲁士)、荷兰王国和英国等是奥地利同盟。更有甚者,卡塔琳娜大帝是普鲁士元帅的女儿,嫁给俄国沙皇后自己成为女皇,居然带兵前来与普鲁士大战,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大帝差点战死于她手。

但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发生了根本转变,人民“当家作主”,小民百姓不再是为拿破仑而战,而是为法兰西而战,产生了法国式的国家民族主义(注解)。拿破仑占领德国,那是法兰西民族征服德意志民族,由此激发了德国式的文化民族主义(注解),寻根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化由此产生,政治上谋求德国统一壮大以抵御外敌(法国)。

在德国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中,被德国政治家与文化人说成是人民战争、圣神战争、十字军东征。1841年德国再度受到法国军事威胁,在此气氛下,亨利?霍夫曼写下“德国之歌”:“德国,德国高于世界上的一切,只要兄弟般地团结起来抵抗”。该歌第一段就成为今日的德国国歌,犹如中国将抗日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一般。在与拿破仑战争中,一支德国的抗法自愿军身穿红黄黑三色军服,红黄黑后来成为德国民族主义的象征,这就是今日德国三色国旗的来源。

法国国歌马赛曲诞生在法国大革命中,但也是为了抵抗德国的奥地利和普鲁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的妻子就是奥地利国王的女儿,在法国大革命的乱世中,国王夫妻想逃难去奥地利,居然在边境被法军劫持而面临上断头台,奥地利怎能袖手旁观?于是,联合德国兄弟普鲁士进攻巴黎救援法王夫妇。只是,该歌写于名为法国、实属德国的斯特拉斯堡,所以法国痛惜,法国国歌居然是德国作曲家的作品。法国国旗也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与德国无关:蓝色、红色为巴黎(人民)标志,白色为皇家标志,意为国王权力受到人民限制。后又解释成法国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

19世纪德国的普鲁士崛起,侵并了汉诺威王国、拿骚侯爵国、莱茵侯爵国和经济上统一北德后,为了与法国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又对法宣战,最后占领巴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活擒关押到德国,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特林省给德国。卑斯曼宣称:“我们现在正在战场上抵御法国200年来对德国的侵略”。谁能战胜法国,谁才有资格来担任德国的佬大。为此,普鲁士国王就选择在凡尔赛宫登基为德国皇帝,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侵占法国、押送法国国王去德国,对法国民众的心理打击无法言喻,巴黎公社也因此而产生。当时的法国内政部长就自己写到:“一直在想着这(悲剧),但我再也不说话”。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反映了原属法国的阿尔萨斯省将取消法语课、只上德语课的情景,成为法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法国社会对德国的复仇主义盛行,埋下了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种子。

1894年法国与俄国结盟,1907年英国加盟,三国联手抵抗德国的军事扩张。终于,以奥匈帝国继位王子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事件为契机,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德意志民族的仇恨心理又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纳粹党因此获得德国民心。终于,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收拾完波兰后,就大举出兵荷比卢,很快进军并占领法国。结果引来美、英、俄结盟,德国必输无疑。战后英法俄三国都想严惩和瓜分德国,最好让德国永远抬不起头。幸好有美国的理性,美国参战前就已经看到,如果再像以往那样胜者对败者的惩罚,所埋下的仇恨,若干年后德国又要崛起,又要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要永久消除欧洲战争,唯一途径,就是促成德国暨整个欧洲的民主与人权制度。

·德法的政治文化影响·

法国毕竟是欧洲近代文明的摇篮。路易十四世建造的豪华的巴洛克式凡尔赛宫,德国各个诸侯国纷纷效仿,全德各地建起了一个个小型点的“凡尔赛宫”。法国的宫廷文化蔓延欧洲,以致欧洲各国宫廷内、各国皇家交往中都通用法语。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整个欧洲进入近代文明,拿破仑通过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尤其是《拿破仑民法》推向全欧洲,法国文化与法国政治成为全欧洲的楷模。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大帝(1712-1786)从小就崇拜法国的自由文化,作为普鲁士继位王子,他18岁时居然与朋友卡特设法偷渡出境逃往法国 ——德国的敌国——被父王逮捕。父王毫不留情地以“叛国投敌罪”判处两人死刑,奥地利皇家等纷纷出面说情,这位王子才被改判为终身苦役,发配到军事工地去“劳动改造”,剥夺他继位王子身份。直到父王临终前,才又答应这位逆子可以继承皇位。经历如此磨难,当政后他几乎终身独居,邀请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作为师友,他成为有启蒙思想的国王,从路易十四世的集权专制(absolutism),转型到开明专制(Enlightened absolutism):对内推行法制改革,主持社会正义,为穷人打抱不平;对外与奥匈帝国联手与俄国交战,亲临战场,使普鲁士从一个德国普通诸侯国,一跃跻身为欧洲五强(英法俄奥普)。德国作为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19世纪实现政治文化转型与工业科技起飞,都要归功于弗里德利希大帝,间接地归功于法国的近代文明。

法国大革命冲击了专制的欧洲社会,德国文化精英如歌德、海涅等都为之狂热。1804年贝多芬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如此激昂,就是献给他的精神偶像、英雄拿破仑的。没想到后来拿破仑称帝,他才遗憾地修改了交响曲名,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也从敬仰英雄的古典主义,转向崇尚个人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发源于英国,是经历法国后才转入德国,德国只接受法国文化。

1840年法国刚从拿破仑战败中缓过气来,就强烈要求德国退出莱茵河西岸,德法要以莱茵河为国界。德国非常恼火,民间“爱国”情绪激增。而就在德国社会将法国视作敌国的时代,1848年法国发生二月革命,建立共和。消息传来,德国社会为之鼓舞和狂热,争相学习法国人民,引发了德国和整个欧洲的一场民主革命——1989年被说成欧洲第二次革命——欧洲各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处处烽火,要求民主与自由,学生与政府开展街垒战,各类政党就此诞生,1848年德国第一届民选的全德民主与统一大会在法兰克福的保罗教堂召开。欧洲传统的封建专制就此步步走向崩溃,50年内欧洲各国都先后建立了民主共和。

在争取自由的抗争中,许多政治、文化人士遭到政府迫害,海涅等许多德国诗人、文学家、学者流亡到法国,将法国看作自由的圣地。就如海涅所写:“法兰西民族是被上帝选中信仰这个‘自由’新宗教的民族,用法兰西语言写下了这个宗教的圣经和教义,巴黎就是新的耶路撒冷。”法国成为欧洲青年仰慕的国度,法国文化就是现代文化。一次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非常仇恨法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和国土割让,但学校所学的外语,第一是拉丁文,第二就是法文,还根本没人学英语。

无独有偶,68学运期间巴黎大学生筑起街垒与警方暴力冲突,法国工人暴怒起来,全法国总罢工一个月,80万工人涌向巴黎声援学生,吓得戴高乐将军坐上飞机直奔德国“政治庇护”。直到他许诺不再竞选下届总统,才给他回到巴黎。

---------------------------

注解:两种爱国主义

·法国式的国家民族主义(政治认同):热爱国家政治与军事势力所及的版图,而不论这个版图内由哪些文化(语言)或民族组成。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法国民众为拿破仑占领其他民族、并将之兼并成为法国领土而战争,而狂热,许多殖民地国家都被算作法国领土。法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当然经过许多代的同化,以巴黎为全法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德国式的文化民族主义(文化认同):只热爱自己文化与民族(语言)所组成的国家。1848年法兰克福德国民主与统一大会上通过了“小德意志方案”,只接受说德语的国家加入德国,其它已经被德国占领的属国(如匈牙利、罗马尼亚等斯拉夫民族国家)均不得加入德国。被否决的“大德意志方案”就是接受所有德语和非德语的国家都可以加入德国。

    进入专题: 德国   法国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98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