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西方为何难懂中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97 次 更新时间:2012-10-23 18:14

进入专题: 理解中国  

马丁·雅克  

由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西方世界需要开始学习前者的说话和思维方式。

我儿子从5岁就开始学习汉语;他现在才14岁。

这可绝非易事。想在英国学习汉语不但需要家长肯出钱,还需要学生个人有奥林匹克运动员一般的坚韧意志。

九年来,他的汉语学业只是靠着一群来去匆匆的临时课外辅导员们才勉强维持(偶尔能有连续教他超过一年的辅导员已是我们的万幸)。缘何如此之难?直到一年前,他还不能在学校学汉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拉丁语,甚至古希腊语哪一门都毫无问题,就是汉语不行。

即使是现在,虽然学校总算开了汉语课,但仍然沦为"二等公民"科目,要等到学生午餐时间段去自己选修。

我们的教育系统,不论公立还是私立,那么不情愿地面对中文教育的现实其实正从一个细小的侧面反映着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中国以及对中国将如果改变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所表现出的无知和无所谓。

剖析屡屡错读

我们以往每每对中国的种种预测都毫无例外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是错误的。

以经济为例。 1980年时的中国经济只是美国经济的1/20;今日中国经济是美国的1/2并继续迅速缩短差距。在这过去30多年里,绝大多数西方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持质疑态度。这些人早晚会痛感悔之晚矣。

为什么我们一再读不懂中国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坚持要带着西方眼镜看世界。

在过去两个多世纪中,西方社会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和世界的榜样。然而,中国与我们不一样,也永远不会一样。

对于西方社会来说,在今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最艰巨的任务恐怕就是要"读懂中国"--不是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去读懂中国,而不是拿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果和价值观去套挂。否则就永远读不懂。说实话,与其说这种心态反映了中国难懂,不如说它反映了我们的傲慢以及缺乏对中国事务的好奇心。

举例而言。我们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人所创造的"民族国家"模式应该是普世的。没错,中国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也多少以"民族国家"自诩。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百年不过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最早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初步形成。即使是以稍后的汉朝算也超过两千年。那时中国的国土疆界与现今国土的东部和中部大步相仿。作为世界上延续最长的一个"政治实体",中国其实更是一个"文明实体"--曾经是,现在是,并仍将继续是,而并非西方概念中的"国家"。

我们思维中的自我、我们是谁、我们存在的价值等等观念都是由我们的民族观直接塑造而成的,这一点可以说适用于所有西方国家。

中国不同。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并不在于过去100年中的某个"共和"国度,而在于2000多年的这个文明实体。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实体"的历史悠久。孔夫子的家、国、社会和谐、稳定、秩序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日中国变化的速度比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和时期都要更加迅速。与此同时,快速变化中的中国仍继续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特有的和紧密的联系。在我无数次访问中国的经历中,我总是为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而感叹不已。如果遇到一位北京计程车司机上来就你谈天说地并引经据典可千万别感到吃惊,这就是历史的沉淀。孔夫子辞世已2500多年,而他所推崇的注入社会和谐、稳定、秩序、国法、家规等思维方式仍继续塑造着现代中国。

在举例说,中国人签名永远是姓先名后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家族"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头等重要地位。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也是这文明沉淀的好例子。因此可见,与其说中国是个西方概念中的"国家",不如说是个"文明实体"更确切。

"公元前5世纪,欧洲出了苏格拉底,而中国有了孔夫子。两位先哲都对道德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冥思苦想。"

读懂中国必须了解的另一特性便是其疆域之广大和人口之众多。与其说拥有1/5人类、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它一个大陆。尽管我们习惯把中国看作一个中央集权的铁板一块,其实如此庞大的国度是根本无法仅通过在北京发号施令就可以有效管辖的。省级政府往往大权在握,有些大省的权力甚至可能远胜于世界上很多中小国家。

解析文明实体

可是,具体说这所谓"文明实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其中中所含纳的概念意义深远。

举例说明。

您还记得1997年香港被英国归还给中国的时候吧。在香港的新宪法--《基本法》中,中国提议香港实行所谓"一国两制"。对于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看到此感觉绝对是云里雾里。我确信,当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笃信,一旦香港还给中国就会变成一个与中国其它城市无二的地方。

15年过去了。我们的判断错误再清楚不过。香港至少从政治和法制层面讲仍然和1997年一样,与中国其它地方非常不同。中国人当年所说的"一国两制"并未打诳。

那为何我们当初都不愿相信呢?因为我们这些在西方"民族国家"概念中长大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民族国家"的思维方式。

在拿1990年德国统一为例。如何?原来的"东德"消失了。新的统一的德国其实就是一个吸收了原东德的原西德。这也是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自然解决办法--一国一制。然而依靠这种概念准则是难以统治中国这样的"文明实体"的。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在某种形式下的一国多制状态下存在。一国一制的原则是无法统一中国的。

同样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依据所谓一国两制理念容纳香港回归。如果台湾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也决定其未来在于与中国统一,那么中国人也会有相似的妥协--一国两制。当然,台湾将能得到的东西会远远多于香港,比如说将得以保存普选制和多党制等等现存政治制度。因为中国人真正关心的不是哪一种国家制度而是国家的主权完整。

那么,就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将不再由像美国或英国这样的"民族国家"主导,而是由一个文明实体国度为主导的未来世界吧。我推想,随着时过境迁,几十年之后的世界将与我们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当今世界以欧洲民族国家为样板的国家系统将逐渐被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世界所替代。中国的复兴将鼓励其它国家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现代印度虽然与中国样式的文明实体国度有所不同,但也是一个古老文明的产物。土耳其和伊朗也如是。西方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削弱,也会同时放松欧洲式民族国家概念给这些古老文明实体套上的束身衣。

理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实体的概念是读懂中国其它方面问题的关键。我们西方人很难搞明白为什么九成中国人不管身在哪里,即使不明说都仍然都保持着文化向心力。我们也同样很难明白为什么一个缺乏民主的国家体制仍然能够得到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尊重。

如果我们坚持以同样的心态和思想方式来看中国,那我们将无疑继续看不懂中国和看错中国。甚至,随着中国复兴在中长期的继续,随着西方影响力的相对式微,我们将会越来越对一个日趋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感到不熟悉并日益被边缘化。这正是19世纪的中国在西方文明成为世界中心主导力量时所经历过程。

回到我开头的话题:克服重重困难,我儿子的汉语学习有所长进了。

他仍然面临着许多艰巨挑战:需要熟记数千汉字,记牢那么多不熟耳的声音。据统计,对欧洲人来说学习汉语要比学习任何一门欧洲语言多花至少一倍时间。

当然,学汉语只是来打个比方。要想理解一个不熟悉的概念往往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与其以当今西方社会这种我个人认为自傲、自大或想当然的方式来看中国,我们需要更多尊重、谦逊和自省。

而我们是否能正面迎接这一挑战呢?最终答案重千钧。来源:BBC

    进入专题: 理解中国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3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