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波:不结盟峰会:这个世界谁怕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1 次 更新时间:2012-10-19 09:29

进入专题: 不结盟峰会  

李明波  

24位总统、三位国王、八位副总统、八位总理、80位外长、110多个国家代表团,这就是伊朗作为第16届不结盟峰会主席国在峰会上最终交出的风光答卷。很显然,一个深陷于逊尼派政权合围、敌意环伺的“孤立”的国家,一个被外界形容为“外部世界消失”的国家,成功地利用这次峰会赢得了一场外交上的胜利。至于峰会本身的分歧和组织上的混乱,反倒显得不那么让人在意了。

在伊朗与美国对抗加剧的敏感时期,110多个国家的代表8月底齐聚德黑兰的不结盟峰会,很显然是在给华盛顿“添堵”,给德黑兰涨士气。从埃及新任总统穆尔西、印度总理辛格、到加勒比小岛国的总统,约50个国家领导人前往德黑兰,再加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无疑让美国和以色列感到震惊,因为此前西方国家一直声称在国际社会成功地孤立了伊朗。

尽管在8月30日和31日这两天的领导人峰会期间,与会国在叙利亚等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立场分歧,甚至出现了埃及总统穆尔西在公开致辞中谴责伊朗的亲密盟友叙利亚政府,以至于叙利亚代表团中途退席抗议的插曲,但不论是西方媒体还是伊朗媒体,都认为此次峰会能够聚集110多个国家代表,足以被视为伊朗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更重要的是,西方担心伊朗作为未来三年不结盟运动的轮值主席国,很可能将不结盟运动作为对抗美国和西方的新权杖。

会前硝烟弥漫 但“几大反美斗士”未到场

本次不结盟运动领导人峰会只有两天时间,即便加上此前的专家级预备会议和外长会议,也总共只有六天时间。

但围绕着本次峰会,伊朗和有关方面在会议开始前就打起了新闻宣传战,伊朗方面更是有意无意释放了大量的混乱消息。峰会还没开,硝烟已弥漫,伊朗利用不结盟峰会的舞台唱了一出大戏,吸引了外界足够多的关注。

伊朗半官方的迈赫尔通讯社曾在8月22日援引伊朗外长萨利希的话报道称,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人在内的50多个国家元首将参加此次不结盟峰会。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金正恩。金正恩此前还没有正式出访过任何国家,因此这则报道迅速在东北亚地区引起巨大关注。不过朝鲜中央通讯社第二天即发布消息,报道称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将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间接否认了金正恩出访伊朗的可能。最终,普京、查韦斯这两位国际政治舞台上著名的“反美斗士”也没有来到德黑兰。

对于到访德黑兰的人员名单中,最令美国感到不满的无疑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按照惯例,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不结盟国家峰会,联合国秘书长都会出席。但美国、以色列在会前极力阻挠潘基文前往德黑兰,认定他的出席将向伊朗传递“错误信号”,甚至警告潘基文不要陷入伊朗的“圈套”,但这一劝说并未达到目的。

此外,围绕着伊朗的“亲密朋友”哈马斯是否参加此次峰会,各方也展开了激烈博弈。伊朗国家通讯社8月25日报道,伊朗总统内贾德邀请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以“特殊客人”身份参会。但巴勒斯坦过渡政府回应说,如果哈马斯领导人参会,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将抵制峰会。权衡利弊后,第二天,伊朗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声称伊朗方面“迄今”没有向哈尼亚发出邀请,仅邀请阿巴斯参会。哈马斯随后发表声明称,哈尼亚以巴勒斯坦利益为重,放弃参加峰会。

伊朗成大赢家 “和平利用核能”获国际支持

多年来,伊朗一直谋求扩大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在巴勒斯坦、伊拉克和阿富汗等众多地区议题上频频表态。伊朗媒体普遍将此次峰会描述为在欧美制裁和外交孤立背景下,伊朗冲破西方重围的一次“胜利”。这也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以来,伊朗所承办的最大规模国际会议。为了办好峰会,伊朗派出了11万警察在德黑兰大街小巷驻守,大批情报官员和巴基斯民兵也到处巡逻确保安全。峰会期间,德黑兰全市放假五天,市政府还发给每人30公升的石油配给,鼓励大家外出度假,以避免堵塞交通。

伊朗长期以来一直努力施展外交手腕,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其核计划。在本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上,伊朗竭力拉拢与会国家,希望它们在核问题上表态“支持对话和谈判,反对制裁和武力”,以便为其在舆论上争取主动。本次峰会通过的《德黑兰宣言》,最终如伊朗所愿,与会国一致谴责美国和欧盟单方面制裁伊朗,支持伊朗和其他国家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等。这无疑是伊朗在本次峰会上取得的最大成果。不过,这并不能认为不结盟国家在美国与伊朗的核争执中“选边站”。因为自主进行铀浓缩活动、和平利用核能,不仅仅是伊朗的诉求,也是包括南非、巴西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不结盟各国此举更像是捍卫自身的权利。

埃及新任总统穆尔西绝对是伊朗最看重的峰会嘉宾,因为自埃及“变天”后,有关两国有意升级双边关系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埃及也是上一任不结盟运动会议轮值主席国。虽然穆尔西仅仅在伊朗停留了数小时,但伊朗电视台从穆尔西抵达机场开始全程直播他的行踪。穆尔西在会议上发言,并把轮值主席国的“接力棒”交给伊朗,还与内贾德进行双边会谈。不过,据穆尔西的新闻发言人表示,穆尔西总统没有提及将升级与伊朗的外交关系。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埃及随后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并向伊朗流亡国王提供政治庇护。两国外交关系随即中断,至今没有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只相互在对方国家设利益代表处。

峰会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外国元首是印度总理辛格。印度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买家,仅次于中国。此次辛格率领了一个由25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来到伊朗,这也是本届峰会上最大的代表团。在欧盟对伊朗石油制裁启动已经两个月的大背景下,印度此举无疑令西方不满,而令伊朗深感欣慰。此前还有消息显示,印度今后还将加大进口伊朗石油。

不过,这场盛会不能不令外界浮想联翩。1971年,巴列维国王曾在古波斯帝国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遗址上,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 5 0 0 周年举行过一次比今天这场峰会更大规模的盛会。不仅欧洲各君主国的国王几乎全部到齐,甚至连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美国副总统阿格纽、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也到场祝贺,西方媒体称之为“整个世界历史上最盛大的狂欢派对之一”。但仅仅八年之后,巴列维王朝盛极而衰,迅速亡国。

叙利亚成最大输家 《德黑兰宣言》只字未提

峰会召开前,伊朗曾在多个场合放话将在峰会期间针对叙利亚危机提出“合理且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显然,与巴沙尔政权关系密切的伊朗非常希望借主办峰会之机在叙利亚问题上争取别国的支持。然而8月30日峰会开幕式当天,穆尔西就当着内贾德的面,声明埃及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现政权,与伊朗支持叙利亚现政府的立场大相径庭。

峰会最终通过的《德黑兰声明》中也没有如伊朗此前所说的涉及叙利亚问题的任何条款,甚至压根就没有提到叙利亚,这反映出包括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与会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存在显著分歧。《纽约时报》认为,叙利亚无疑是此次峰会的最大输家,尽管伊朗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当然,叙利亚政府可以拿九年前的历史安慰自己。2003年2月,正值伊拉克战争前夕,不结盟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会上,即将下台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南非总统姆贝基等人都发言表示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会议最后还通过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决议。但不结盟国家的力量显然还无法阻止美国和西方,一个月后,伊拉克战争打响了。

不结盟运动过时了吗?

不结盟运动迄今已有51年的历史,成立之初针对的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奉行的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发展到今天,不结盟运动共有成员120个左右,其中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几乎所有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代表性。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外长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不结盟运动的最重要会议,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

不结盟运动毫无疑问是冷战的产物,因此国内外不少专家认为冷战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其实也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为各国的重心都已从冷战时期的政治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后冷战时期的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已经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方面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

但并非所有专家都持此种观点。比如,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谢尔盖·德鲁日洛夫斯基认为,不结盟的称谓是过时了,但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下仍有必要联合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因为“不结盟的成员国中也有面临与伊朗类似问题的国家——当需要发展自己的国家时,当需要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时,不去考虑西方是否有人喜欢。这样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已经看到,整个拉美实际上都在崛起。非洲许多国家也想这样做。在亚洲也有不少的国家,也在考虑开始利用自己的核技术。”

但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首席议员伊琳娜·罗斯-莱蒂南则露骨地指责说:“与其说是‘不结盟’,还不如说是‘反美国家联盟’,首脑就是新主席国伊朗,加上古巴的卡斯特罗兄弟和津巴布韦的穆加贝。”哥伦比亚学者奥特兹也嘲讽不结盟运动成为了独裁者的避风港,被中东和拉美的反美国家所操纵。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布·雷科夫教授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文章,则批评美国长期以来使不结盟运动边缘化的举动,认为这是美国犯下的重大战术错误,呼吁美国政府纠正对不结盟运动的误解。他强调不能仅仅把不结盟运动视为冷战的产物,它表达的是新兴国家在具有威胁性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政治独立的愿望。他建议奥巴马政府实施接触计划,认真重视不结盟运动,切不可幻想凭借主观愿望就能使之消失。

    进入专题: 不结盟峰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2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知识》2012.18,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