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概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8 次 更新时间:2012-05-08 21:14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靳志强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前,就有不少学者从制度社会主义与价值社会主义辩证统一的视角,对社会主义的“元”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有制度的规定性,更有价值的内核。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范畴,并将其基本内容提炼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下简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深入。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视角、基本内容、基本特征、重要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积极探讨,现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是解释、观察、分析问题的特定角度。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视角。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实质上是一个价值世界。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社会形态首先是一个价值范畴。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概念,但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基本价值的内涵。[1]

2.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李德顺教授从区别价值与价值观两个概念入手,指出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但要处理好多元的价值观和一元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一元的价值观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平等。[2]孙武安教授区分了价值(一般价值)和核心价值的概念,认为实现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放、发展和自由,是社会主义一般的永恒的核心价值,而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的核心价值。[3]

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不同的理论维度,内容不完全一样。高放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从价值的客观性或客观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这个“客体”自身应该具有的功能、作用和对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价值的主体性或主观性角度提出的,强调的是符合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由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4]郑国玺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角度讲的,而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5]对此,廖曰文教授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语境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词组中的定语部分视为客观的,就有悖于常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境中,就主客观方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概念,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质的差别。[6]

4.从社会主义研究深化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周治滨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视角:一个是生产力,用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一个是生产关系和制度特征,用来划分不同社会形态;最后一个是人的解放程度,用来探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7]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和共同点来看,它们都属于现代社会,是在否定传统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表现在价值秩序上,传统社会主张善优先于正义,现代社会主张正义优先于善。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其核心价值或首要价值是平等。这是由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8]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本质毕竟是存在差异的。作为目标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不对制度模式作出具体的限定,理念只对制度构建提供一种原则和标准。[9]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

  

学术界对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法各有侧重、关注的理论维度各有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形成了“单一核心说”和“多元核心说”两大类基本观点。

一类持“单一核心说”的观点。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们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终极之维。孙武安教授认为,“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10]朱天奎教授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11]王占阳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就是公民的普遍幸福”。[12]高国希教授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13]许华教授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14]此外,还有“社会公正、”[15]“社会公平、”[16]“平等与效率、”[17]“以人为本”,[18]等不同学术观点。

另一类持“多元核心说”的观点。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们多是立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生动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凝练。李忠杰教授从社会主义的共性、中国的个性和时代性出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包括发展、富裕、民主、文明等范畴。此外,还包括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等。”[19]严书翰教授从价值、制度与本质三个层面相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民主、平等、集体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韩庆祥教授认为,“利益、能力、理性、自立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21]林尚立教授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角度出发认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22]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包心鉴教授则从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层面以及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层面界定“以人为本,民主公正”[23]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范明英教授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归纳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4]李银安教授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提炼为“人民民主、勤劳共富、真善美健、公正和谐”。[25]

此外学者还提出“国强、民富、人发展”,[26]“公正、友爱、发展、和谐”,[27]“人本、富裕、公正、民主、和谐、自由”,[28]“自由、民主、富强、文明、和谐”,[29]“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互助、全面发展”[30]等不同学术观点。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

  

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1.科学性。人类历史上虽出现过许多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但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所以在实践中得以彰显,首当其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科学性,即它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所以秉承了科学性,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是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31]

2.引导性。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这些需求的实现只能诉求社会实践。而人的社会实践也存在盲目性,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又促使市场交易互惠理念极端化,使正常的人际交往也蒙上了利益最大化的畸形色彩,社会道德与伦理逐渐淡漠起来,这一切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向是背道而驰的,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明示中加强引导。[32]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思想深刻精辟,内容丰富凝练,能激励和引导人民大众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33]

3.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集中反映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阶级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必须凸显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和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文化和执政理念。[34]

4.普世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必然体现和反映着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史积淀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在同形形色色的价值理念的比较中彰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不会因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35]

5.民族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也是新时期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一定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之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36]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追求驱使下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整个社会结构都需要价值秩序的维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深化理论认识,提高执政能力,规范社会行为,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推断出来的,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毕竟有较大差别,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应当为它确立哪些价值原则,则要根据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情况来回答。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只能由现实的状况来判断。而这个判断无疑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化意义。[37]没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没有社会主义,因而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所谓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首先应当是各种社会主义所共同追求的最高价值,是使各种社会主义有别于各种非社会主义的共同的最高价值,因而也就是使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的那种最高价值。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同时也正是统领和规定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的最高价值。[38]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社会主义其他价值会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体是恒定的,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抓住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关键。[39]

2.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主导,离开核心价值的最本质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则会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偏方向。[40]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和不断发展的价值系统,要认识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价值体系,确立核心价值是关键。[41]在我们这个比较缺乏现代社会主义价值文化传统的国度里,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究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明确社会主义的终极关怀之所在,确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而使一种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富于人文精神、理性主义和可操作性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得以有效地建构起来。[42]

3.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对于我们党判断和掌握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党如何科学执政建立了一个平台。能否解决好转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促成社会和谐,构建起和谐社会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43]

4.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所有价值观中,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因为核心价值观在制约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中对个人的行为起主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使个人的行为和活动能在共同体生活所需的秩序中进行,使社会保持和谐和稳定。[44]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在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进步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社会功能。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维系社会成员的思想纽带、规范社会行为的价值向导,也是判断社会是非的价值尺度,更是惩恶扬善的锐利思想武器。[45]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的思考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视角趋于多样,但整体看来仍存在较大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范畴分歧较大,仍需科学凝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理论仍需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不同理论维度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厘定。从研究的规范来看,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存在内涵不清、外延不明、论述不充分的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等概念运用混乱。从研究的领域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普遍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和价值哲学两大领域,应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充分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共党史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科学凝练并深化拓展。从研究的意义看,应该认识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它不仅能稳固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法和路径。目前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侧重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实践中的价值诉求。二是凸显民族性的价值理念和人类文明史的价值积淀。三是注重体现当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实践。四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概括和抽象。以上研究各有所长,但还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对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存在过的价值流派进行系统梳理、区分、鉴别,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历史逻辑。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又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既要有理性信念的支撑又要凸显个体的价值体验,避免虚幻化。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范畴必须言简意赅、高度抽象,具备完全统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力,可以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文明史、特别是当下世界将长期处于“一球两制”的客观现实中找到具备包容力的最大公约数。正如李德顺教授所指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五宜五不宜”,“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46]

  

参考文献:

[1][14]许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2]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7).

[3][10]孙武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

[4]高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理解[J].天府新论,2010,(1).

[5]郑国玺.简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7,(6).

[6]廖曰文.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0,(1).

[7][39]周治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6).

[8]刘进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深层结构.平等与自由的辩证平衡[J].都唐学刊,2010,(4).

[9]王现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及其与制度模式之关系[J].绥化学院学报,2010,(4).

[11][37][41][43]朱天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6,(1).

[12][38][42]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5,(4).

[13]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06,(6).

[15]周智.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J].齐鲁学刊,2005,(6).

[16]俞可平.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J].理论参考,2005,(2).

[17]梁莉,陆卫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制度安排[J].理论导刊,2003,(1).

[18]杨乃初.以人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理念[J].新疆社会科学,2010,(2).

[19]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20]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

[21]韩庆祥.利·力·理·立—当代中国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1).

[22]林尚立.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6-12-18.

[23][40][45]包心鉴.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J].理论学刊,2011,(1).

[24][31][32]范明英,郑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特征与彰显路径[J].学术论坛,2007,(10).

[25]李银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26]盖伯琳,王小路.国强、民富、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3).

[27][34][35][36]黄岩,陈伟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微[J].求实,2011,(1).

[28]张昌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5).

[29]周治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J].理论与改革,2009,(2).

[30]姚茂军,张明远.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体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3]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3).

[44]成海鹰.价值观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6]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1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理论月刊》2011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