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3 次 更新时间:2012-04-22 22:00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伟光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改革开放、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今天,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有两条,一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条是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这两条是一致的,可以归结为共同富裕,从而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有两层内涵: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要共同富起来,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同上书,第265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同上书,第123页)“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同上书,第364页)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说到底是要创造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率,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要发展生产力,不能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不发展生产力。相对封建制度来说,资本主义已较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一战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弊端明显,几近崩溃。苏东前期发展生产力的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生产力的成绩,恰恰说明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苏东剧变又恰恰说明不发展生产力,忘掉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也要吸收资本主义发展成功的经验,不断地改革不适应的体制机制。正是从以上意义上说,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涵。社会主义不排斥富裕,但要的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们的富是两极分化的富,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包括现代资本主义的现状,都说明这一点。而社会主义则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显著区别。走共同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二战前,阶级对立、阶级矛盾激化,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几乎要把资本主义毁掉。二战后,资本主义也注意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主张,做了重要的体制改进、政策调整,主要是在控制两极分化上进行体制、政策修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发展局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两极分化,靠体制、政策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问题,是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准。在经济基础上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重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所有制关系、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生产资料、财产占有的差别,是分配差别决定性的影响要素;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财产占有存在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财富如何分配,收入的两极分化由生产资料占有的两极分化所决定。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差别根本在于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经济制度,是解决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性举措,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才能从经济基础上保证共同富裕。解决分配问题的其他措施也是必要的,但要从属于根本举措,单靠一个措施是不够的,要搞全面的配套措施,才能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有制也有一个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使之更为成熟的过程。如果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具体体制不适当,也会影响公有制的效率和作用,甚至使公有制变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然而,这样的问题决不能成为否定公有制的理由。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好的会促进经济基础巩固,不好的会破坏经济基础。如果任由落后的上层建筑发展,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是否真正实行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页)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靠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在体制机制上,在基层、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如何落实人民民主,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还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如果导致两极分化,出现新的剥削阶级,就不是社会主义,就会走到资本主义邪路上去

人类社会历史告诉我们,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根源,而与私有制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则是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与其他私有制社会不同的是,它是把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与私有制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消极作用,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要允许、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排斥私有经济的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不适合现阶段基本国情。在我国,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也有一定范围的私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就导致一方面调动了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引起两极分化。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所有制问题、财产占有问题解决不好,分配问题就解决不好,贫富差距就会拉大,势必影响大多数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会影响乃至破坏生产力,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以致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冲击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所必需的稳定局面,会从根本上动摇政权的基础、执政党的地位,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制度、体制、政策导向上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引导走共同富裕之路。所以,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占主体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避免市场经济的短处和反面影响;既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其消极的负面作用。在分配问题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证。

四、富裕起来后,财富怎样分配,怎样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案、各种方法加以解决的中心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最显著的成绩,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功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使得全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刮目相看,这是成绩的方面。但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讲,也面临十分尖锐的矛盾与问题。就是我国正处于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的阶段。矛盾凸显期的出现,使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解决当前在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大好成就有可能付诸东流。中心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分配不公,其导致两极分化的趋势还在蔓延。我们党执政要担负两大任务:一大任务是做大蛋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尽快地富起来、强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再一个大任务,就是要分好蛋糕,解决好分配问题,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和谐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解决好发展和公平这两大问题。分配是个大问题,在发展起来以后要解决好分配问题,如果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不能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现在看来,如何分好蛋糕,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问题。共同富裕的问题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发展起来后遇到的问题比发展问题更难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一个分好蛋糕的问题。目前贫富差距已经出现明显加大的趋势,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与之有关。世界各地出现的动荡,实际上也是因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致。解决好共同富裕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案、各种方法解决好分配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心骨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怎样落实邓小平同志交给全党的要着手解决并解决好的分配问题这个大题目,怎样统一全党认识,像抓经济建设那样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去解决好这个重大问题呢?首先有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思想问题。有人认为现在还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认为两极分化不可怕,贫富悬殊、拉开距离有利于发展。当然也有好心人认为,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这个问题会自然解决。对于如何解决分配问题,有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莫衷一是。因此,解决认识问题,统一思想,是解决好分配问题的前提。

理论搞对头了,思想搞对头了,认识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背后隐藏着思想领域的某些混乱问题。必须有一股精神力量统一凝聚党心、民心,这就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问题、核心价值观的主导问题、理想信念的主心骨问题。只有解决好精神力量的指南问题,凝结人心,才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才能解决好社会分配、社会公正和持续发展问题。譬如,要不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人民民主,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不要走共同富裕之路……靠什么凝聚人心,提高人的精神支撑力量?要靠马克思主义,靠理想信念。统一、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靠学习、信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凝聚、来统一;另一个层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最后都可以归结到靠正确的思想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来凝聚。无论对领导干部来讲,还是对普通群众来讲,都要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道理固化、强化理想信念,凝聚精神。理想信念要讲两个层面,一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结合,没有远大理想,最高纲领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共同理想,最低纲领就会失去群众支持。高级干部的理想信念要靠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党的重要文献来解决,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靠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工作、实实在在的群众工作来解决。全党在重大问题上靠什么统一认识?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来统一。丢了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同富裕问题就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那就要出大问题。苏联解体,根本问题是垮在把马克思主义丢掉了,把社会主义理论信仰和理想信念全都丢掉了。当然,苏联解体也不是只有一个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生产力没发展、人民群众消费品供应不足等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指导思想、精神力量上。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有先进的生产力,还要有先进的文化,要有正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和精神力量。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犯过错误,物质与精神只抓一方面,留下了教训,搞了一些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把精神的反作用无限地扩大了,宣扬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背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反之,忽略了精神的反作用也不对。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60年代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问题。好的精神力量指导人民、激励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不好的精神力量让人萎靡不振,走歪路,走邪路,让社会乱起来。如果只重视发展生产力,不重视精神、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重视思想理论的作用,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照样出问题。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除了从经济建设入手之外,还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战线、意识形态工作的战斗力。今天,面对着这么多矛盾问题,有些问题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如果精神凝聚的力量苍白无力和软弱,那么势必要出大乱子、大问题。在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如何注重精神的反作用,如何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何重视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如何重视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也是一项与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密不可分的根本任务。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57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