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7 次 更新时间:2012-04-11 21:46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陈剑 (进入专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是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

社会主义的旗帜就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思想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依笔者看来,公平正义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应当更多的体现公平正义。正因为此,社会主义才能成为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公平正义是其核心要义。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判断社会公正与否,要以人民获得利益是否公平、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感受到公正为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公正观中所说的公平正义,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统一,是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的统一;公平正义是历史、具体、相对的,是渐进实现的;不能脱离公正渐进实现的现实搞一蹴而就,追求所谓的绝对、抽象的公正。

当代中国的迫切呼唤。当代中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虽然这个转型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但转型期仍没有结束。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远还不能说完善。转型期,由于利益多元,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公正已经成为执政党、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既是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又是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改革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蕴含,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对政府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奇迹般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位跃居到第二位,实现经济总量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由于经济迅速增长,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公正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但在很多领域,公正仍然处于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人们诉求表达渠道受限、全社会诚信缺失、特权和腐败严重地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等等。

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最重要的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严格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的实现。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赋予了中国公民各项权利。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其全面性毫不逊色。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实,切实地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同时严格限制公权力的使用,使政府各项行政权力的行使,都建立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一句话,就是严格限制公权,充分保障私权。

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是公民权利的实现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矛盾。政府公权力逾越了法律允许的轨道,压抑了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造成宪法赋予的公民各项权利,相当多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落实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单纯的发展观,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公民权利的提升,也是导致公民权利不能实现或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劳动者的诸多权利,特别是农民工的权利,在工资收入、劳动保障和工作条件等方面,没有得到尊重或没有得到应有尊重。“资”强“劳”弱,深刻反映了劳工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受到了诸多限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提升劳动者权利实现程度,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的权益,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进而提升中国公民权利实现程度。

为中国公民提供日益增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的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中国“十二五”规划,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概括为九项,即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人口计生和环境保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虽然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各级政府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公民的巨大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距离。

中国目前存在的另一个基本矛盾是,公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锐。而要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进而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各级政府必须讲公正之理。中国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的引导力量,应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中国各级政府必须将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在自身的行为,即公权力运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降低政府运用成本等方面都充分体现这一价值理念。而不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出现,竭力追求自身利益,与民争利。只有这样,公平正义才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石。

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两方面工作

政府必须讲诚信。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一定是诚信的社会。而一个诚信的社会,需要执政党、政府乃至每一个人都能恪守诚信。加强对公民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教育尤为关键和重要。各级政府,包括执政党自身,都应当将诚信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政府出台的每项公共政策,包括对公民的一些允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反复推敲,政策一旦出台,就应当严格兑现,而不是朝令夕改,让公众不知所云。

政府必须讲道理。中国各级政府必须把讲公正之理放在首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公权力运用方面,例如农村土地占用和城市房屋折迁,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一些公共政策的出台,背离了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虽然政府每一个行为,出台的每一项政策,相关部门都能给出各种理由,但往往缺乏核心的要素,那就是将公平正义丢弃了。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等活动中不讲道理,或不讲正义之理,这是中国目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公民个人来说,公平正义也应是每个公民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每个公民都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才会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必须建设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制度公正是必备前提。因而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尤为关键。要改变我国一些领域的不公现象,必须从社会政策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均衡和权利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即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公平正义就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更重要的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一个较为完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只有切实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位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实现,才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是为公民提供日益与需求相适应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必须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特别是在当下,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且必需的公共服务,这是推进社会公正的最重要内容。只有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才能增加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并有效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要保证上述两方面实现,涉及到政治经济体制诸多内容改革。包括拆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实现党政分开,加大对公权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保障司法系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严防司法腐败等多项内容。

只有在一个完善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够形成以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石“社会意识”。如果不能建设能够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存在”,要树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是不现实的。而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存在”,从中国当下的现实看,就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加大政治改革的步伐,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一步完善中国现有的各项政治制度。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进入 陈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1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中旬刊(总第35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