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绿: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及基础结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2 次 更新时间:2012-03-29 10:54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王培绿  

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其技术源于交通工程技术领域经常采用的用于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非常有效的时空分离方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有时候可以用相同的原理解释他们的一些现象,用相同的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社会科学是推动当代社会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方向。

以时空分离方法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属于道路交通控制和管理的范畴。在形式上它是交通控制,体现的是一种信号系统的指挥功能的应用。在本质上它是以管理的方式来调整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让人们先履行义务,再行使自己驾驶车辆行驶的权利,并且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行驶权利。因此,作为一门工程技术,交通工程技术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性质。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全面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方向的能量纠缠在一起,不得纲领。不仅造成社会有用能量的损失,也造成政治体制改革无法向前发展。交通工程把时空分离方法用于交通管理,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那么,能否把时空分离方法引入政治体制改革从而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拥堵的问题呢?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时空分离方法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让每一个驾驶员非常乐意地先履行义务,然后再确保驾驶员更好地行使驾驶权利,从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按照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将时空分离方法引入到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尝试作一些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拥堵问题的讨论。

一次时空分离。我们常见的道路交叉口停车线和信号灯组就是实现一次时空分离技术的装置。时空分离就是把不同方向的车辆在时空上分离开来。时空是一个多维世界,其中,这里的空指的只是道路交叉口,时指的是不同的时间段。即虽然空间是在同一个空间,并且安排这些车辆出现在相同的空间,但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在相同的时间段,这样,时空分离就把不同方向的车辆分离开来了。这时,交叉口成了一个没有冲突的缓冲区,确保了在交叉口中始终没有互相冲突的不同方向的车辆,车辆就不会扭成一团,车辆就可以轮流有序进入交叉口并通过交叉口,就能达到车辆安全有效通过交叉口的目的。我们有时会看到交叉口出现信号灯故障的情形,这时由于无法对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时空分离,交叉口就会发生混乱,车辆很难通过交叉口。一次时空分离的主要作用是让车辆可以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

二次时空分离。二次时空分离也就是笔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二次交通控制系统,后来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一方法得到了好评。⑴⑵⑶二次交通控制系统是在一次时空分离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时空分离。二次交通控制系统通过第二次时空分离形成多向缓冲区和单向缓冲区。

多向缓冲区是对每个方向的车辆都采用二次时空分离从而形成多向缓冲区。多向缓冲区的技术方案是在原有的停车线和信号灯组基础上设立第二停车线和第二信号灯组,从而在两条停车线之间形成一个多向缓冲区,不同方向的车辆按照规定在不同时间进入缓冲区并在缓冲区待行,在规定的时间离开缓冲区进入交叉口,从而提高通行能力。⑷⑸

单向缓冲区是只对某一个方向(左转或直行)车辆采用二次时空分离,形成单向缓冲区。左转车、直行车按照规定进入缓冲区待行并按规定离开缓冲区进入交叉口。在此情形下,对其他方向的车辆只进行一次时空分离(即按原来的方法进行控制),⑹

从1999年起,单向缓冲区方法先后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对左转车进行二次控制,形成一个左转车的缓冲区,车辆在规定的时候在这里待行并按照规定通过交叉口,从而提高了通行能力。

受到这一应用的影响,2001年,济南采用了只增加一条左转车停车线的方法,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左转车缓冲区,由于方法简便,很快得到推广。不过也因为简易,其功能也相应减少。因此,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功能,在左转车缓冲区又补加了第二左转车信号灯组,这样驾驶员可以按照信号灯的指挥进行驾驶,对驾驶员更加方便。

受到这一系列应用的影响,到了2005年,杭州采用了直行车缓冲区方法,这一方法在全国也得到了应用。直行车缓冲区既有仅采用增加一条停车线的,也有采用既增加一条停车线又增加一组直行车信号灯的,后者更加便于指挥与管理。

单向缓冲区的目的在于让左转车或者直行车在被允许通过交叉口以前,尽量靠交叉口近一些或先进入交叉口,当被允许通过交叉口时可以快速通过交叉口。为了实现让车辆尽量靠近交叉口这一构思,我国交通界做过很多研究和尝试,⑻⑼⑽但以前由于没有提出过增加停车线和信号灯组的技术方案,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当有了第二停车线和信号灯组这一技术方案后,近十年,其应用和推广变得突飞猛进,仅在上海就有750个交叉口采用了左转缓冲区,⑾这一技术甚至也传到了日本。⑿

2011年,多向缓冲区方法在上海得到应用。这一应用让二次交通控制系统取得了魔术般的效果。⒀得到了极大的好评。⒁⒂⒃

时空分离方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交通畅通了,人人都得益了,人们都很高兴,人们也非常乐意先履行义务再行使权利。如果把时空分离方法用到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有这样的效果?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

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在交通工程技术中,无论是一次时空分离还是二次时空分离,车辆都是先进入缓冲区,然后再离开缓冲区。这是交叉口只是让车辆临时通过一下而不是人们长久驻足地的特点决定的。通过时空分离方法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不是为了让人们临时通过一下。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是人们长期生活的地方。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提出退出式缓冲区和进入式缓冲区。

退出式缓冲区就是划定一个行政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由于存在有不同方向的能量,这些能量成冲突状态,并且扭成一团,妨碍了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目前,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进一步向前进,并不是人们反对政治体制改革。在今天,被称为左派右派的人们和广大民众几乎都一致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也已经凝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进一步推进,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建立退出式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的目的,就是把扭成一团的不同方向的能量分开。一部分能量的载体即大多数民众留在该区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另一部分能量的载体即国家机关人员等退出该区域,到邻近的行政区域工作。这样,原有政治体制的惯性顷刻消失,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不需要在克服原有体制巨大惯性力的前提下艰难进行。在这里,政治体制改革变得容易许多了。

进入式缓冲区指的是没有设立国家机构的区域,通过移民把人口引入该区域,这里没有不同方向能量的冲突,可以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结构。第一,退出式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和进入式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都是时空分离改革区。时空分离改革区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二,尚未进行时空分离的区域称为传统改革区。传统改革区在确保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在克服原有政治体制的惯性下逐步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并且做好时空分离改革区的前期准备工作。

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的大体进程。通过时空分离方法逐步建立一个一个的政治体制改革缓冲区,形成一个一个的时空分离改革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改革区的范围越来越小,时空分离改革区的范围将越来越大,直至传统改革区消失,全国的行政区全部成为时空分离改革区。这时,这一轮改革也将初步完成。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妥善衔接,特别不能让任何人受到损失,完成这样的工作大概需要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正好与邓小平规划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大体相同。

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展现的视角与环境。我们过去讨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以各种不同方向的能量扭成一团的混合模式为语境的。在时空分离的语境下,由于我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原有的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也会得出不同于过去判断的结论。这些,可能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时空分离模式下,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在混合模式下无法实现的一些工作,在新的环境下,完成这些工作可能变得并不太困难。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例如,在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条件下,有利于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领导地位;政治体制改革可以稳妥进行;时空分离改革区形成了2.0版改革开放特区,有利于让我们以被我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了改革成功的可靠性;由于时空分离改革区几乎没有原有体制的历史惯性,可以在很少有历史纠缠的前提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可以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从深水过河模式转到浅水过河模式;有利于让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变为动力;可以吸收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的优点而丢弃它们的缺点;在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一并解决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其他各项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成熟公民社会的培育;可以在理想条件下进行不同政治体制模式的试验;有利于科学解决百年以来改革的体用之争;让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能兼有小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某种优势;时空分离改革区可以在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立即宣布设立时空分离改革区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从而对民众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给予更加明确的回应,提升民众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满意的效益成本比;等等。笔者将通过一个系列来逐步讨论这些问题。请大家给予批评。

当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因为总设计师掌握了取得改革开放成功的充分条件。⒅那么,时空分离政治体制改革能够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提供充分条件吗?初步的答案是肯定的。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6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