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积西: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3 次 更新时间:2012-03-25 13:55

进入专题: 网络舆论  

杜积西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发布与传播出现新的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当前网络舆论的复杂多样性,全面把握网民参与和表达的规律性特征,特别是深入了解基于微博、手机等新媒介的新型舆论景观,才能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多数人对多数人的互动化、移动化、及时化传播,消解了传统舆论的传播机制,对传统媒体舆论场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使网络舆论呈现出如下特征:

⒈舆论主体的网上强参与和现实弱行动并存。网民对热点议题的关注热情和行为动力大大增强,以实际行动促进着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无缝对接”,但其线上参与性和线下能动性并不总是完全对等的,以致在某些重要话题讨论中“网上一呼百应,网下无人到场”。

⒉舆论焦点的稳定和多变。舆论对突发事件的关切点多集中在事件经过、产生后果、应急处置、赔偿修复以及追责情况等。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公平正义、民生问题、贫富差距、医患关系等方面。可以说,事件自身性质基本上左右着网络舆论的讨论范畴和话题热度。但实际上,在舆情演变的具体过程中,网民同样会对既有热点产生“审美疲劳”并“喜新厌旧”。

⒊网络谣言的酝酿与自净。网络的虚拟性、发帖的匿名性让未经证实的各路消息极易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各类网络谣言不断冲击网民的理性思维,影响舆情演变路径。但是新媒介在承载虚实难辨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推动着具有自净功能的新事物的产生。例如2011年,一批网民自发建立“民间公益辟谣组织”,开辟新浪微博辟谣专区,并最终形成“辟谣联盟”,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净化网络舆论。

⒋舆论表达的理性和盲动。在近年网络民意不断凸显其作用的过程中,非理性表达也成为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带来语言暴力、群体极化、网络围攻等现象。尽管网络舆论中含有诸多非理性成分,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和舆论环境的不断改善,网民的理性精神和责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⒌舆论周期的反复与突变。通常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在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一定的议程设置和合理的引导投入作用下,其舆论的基本走向和发展周期是可预期的。但是,舆情发展的不稳定性依旧是热点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网民的自行揭露到相关方的应对方式态度,任何细节和变故都可能引起舆论的多向度发展。

虽然网络舆论纷繁复杂,但如果能够推出完善有效的应急机制和恰当合理的引导方式,较好地应对网络舆论,避免舆情风波恶化是完全可能的。做好当前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铺好“预警器”,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效对舆论的形成与发酵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现着政府的人本和责任意识,迟钝的危机应急则容易引发各界的质疑和批判。建设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仅要建立健全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研判机制,事件发生时的评估、联动、救援、处置机制,还需要建好事件发生后的重建、补偿、调查、追究机制以及信息流通方面的报告、指挥、发布、沟通机制。要完善网络舆情的预测和应对,设立相应的舆情管理部门和网络舆论相关工作岗位。

⒉用好“麦克风”,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谣言止于公开”,突发事件中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必要之举,也是杜绝谣言传播维护政府公信的需要。在当前“人人自媒体,大众麦克风”所形成的开放多元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要善于紧跟信息社会步伐,运用微博等新兴媒介,提高信息公开的权威和时效。通过开通政务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以及通过门户网站和权威媒体报道等方式,做到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的同步进行。同时,要注意事前收集分析和梳理舆论关切重点,在信息公开过程中除了发布事件发展进程的相关信息,也要针对受众的关切点答疑解惑。

⒊调好“减压阀”,积极应对负面舆情。突发事件因危及到民众切身利益普遍会带来舆论的负面反馈,在舆论中产生各种质疑、批评、追问、谣传甚至谩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至关重要。对此,有关人员要在全面掌握事件信息和民众诉求的基础上及时对外做出回应,不能自说自话、官腔官调,要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思考和回答。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与媒体和大众平等交流,对网络虚假失实言论予以澄清,对部门失责行为要勇于认错,避免言行失当诱致新的舆情事件。要用积极高效的处理和挽救措施来弥补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用实际行动修复事件产生的各种矛盾。

⒋打好“辩论赛”,勇于进入舆论场域。网络舆论的应对和引导不应局限在事件发生时官方的各种权威信息发布,对于舆论中带有明显失实、非理性、发泄式的言论,管理部门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到舆论场域中和群众展开“正面辩论”,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以正视听。在网络引导过程中,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避免因群众片面理解或谣传而造成舆论风波。

⒌建好“防火墙”,真切关怀民众权益。当前,网络监督、网络问政无形中给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压力,但政府平息网络舆论,不能仅靠事后被动应对,而应从现实根源入手,建好“防火墙”,防患未然。政府部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舆论空间也会风平浪静,即便偶尔出现一些捕风捉影的舆论,也会不攻自破。

    进入专题: 网络舆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5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