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影像的表达与建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7 次 更新时间:2012-02-24 23:00

进入专题: 影像   表达   建构  

黄健  

不久前, 照片《挟尸要价》获得大奖后, 有人指出照片内容与事实不符, 由此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关于新闻照片真实性的争论, 而奖项评委直言“其实评价机构不是法庭、评委也不是法官。《挟尸要价》等近年来发生的摄影评选事件, 其实已经超出了新闻照片本身的东西”。这超出新闻照片本身的东西包括哪些呢? 我们将看到, 作为一张参加摄影奖评选的摄影作品, 有着许多其他的意味。

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和构图方法,以摄影的角度看,并没有十分出彩之处。然而,那半露水面挂在船舷上的半个人, 却是突如其来地冲击了照片本身简单而又平淡的视觉效果,让照片顿然产生了一种神秘、紧张感。照片在我们对视它并发现那个神秘元素的瞬间, 忽然充满了意味,而作为主体对视照片的人,则像被摄取了灵魂,有一刹那呆住, 然后便开始搜索整个视觉范围内的每一个意象,以求找到相关意象并做出某种令自己满意的解释。作为审视照片的主体,我们发现,除了那个站立船头似乎说着什么的老人, 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将那个挂在船舷上的人的意象与其他照片内的元素联系起来了, 而老人则通过一根绳子,表达了两者之间某种必然的关联。至此,我们在没有背景陈述的情况下,对于照片审视,已经慢慢接近一个新的空间。照片展示了一个选景并不出彩的空间中两个视觉意象之间存在某种必然关联的意味, 而且整体上透着一种神秘和紧张, 它们还穿透照片本身, 进入到审视照片的主体感觉之内。然而, 当我们进一步将目光交点集聚到船头老人的手和嘴上时, 照片便具有了立体而且隐秘的一维。这一维度, 从照片中向外延伸到审视者身上, 彷佛一个有别于审视照片人的主体正在他的背后与船头老人交流着, 而这都通过那无声而又似乎在说话的嘴和表达着某种话语意义的手势以及从远处围观者投来的目光传达了出来。此时, 这原本平面的照片,开始发散着它自己的每一个意象, 并通过它们而组合成一个活动的意象群。它们很安静, 却又在表达着什么。照片元素间有着围绕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而展开的紧密的关联, 且塑造了一个外在于照片内容的另一个主体, 渲染出一种神秘、紧张的氛围, 具有多重意味和丰富的解读空间。

然而, 评价这幅照片便不能不延展到照片之外考察照片背后的事件及其意义, 对平面照片本身的考察,被迫进入到了一个立体的和历史的考察方式之中。这幅照片在一维的平面中构筑了一个紧张而神秘的意境, 在将各个意象紧密关联起来的同时, 把另一个主体对到了审读者视线之外,也推到了照片本身之外, 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领域, 并展开了它历史的维度。

从照片本身来讲, 作为符号元素集合, 它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空间意味, 而这个空间延展, 将新闻背景纳入其中, 并开始形成社会意义。在这种融合中, 它所反映的意味不断越过照片本身意象构成的意义聚合圈,并突入到社会空间之中,在新闻背景的塑造和入侵下,形成了一个“事件”———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事件及其意义突破平面照片中意象集合围成的界限,并侵入社会空间中。

在某种层面上讲, 摄影照片本身为去空间化的产品, 它将原本存在于立体空间中的各种物象压缩到一个扁平层面之中; 同时, 也是去时间化的在塑造, 将原本变动于一个时间序列之中的事象定格在一瞬间, 从而褪去了它们时间的色彩, 代之以某种瞬间意义, 并将其与前后意义之流割裂开来, 形成间断, 进而为新意义的生成准备了空间。然而, 刻意而为之的摄影理论和技术实践, 并不服从于这种去空间和时间的限定。摄影运用作为对象的意象本身, 挖掘它们的潜在表达欲望, 编织成一个意象集合, 表达一种动态的意义空间, 从而成为立体的和历史的, 即重塑了空间, 重塑了时间。而摄影技术所制造和重塑的这一切, 都是借助意义的组合和编织来获得的, 摄影对象所具有的完整意义空间和时间流动的存在, 被截断、筛选、重组、编织, 形成的照片只在某一个层面上获得了动态的存在和延伸, 而并非完整的时间与空间的重现。如此, 我们审读一幅照片的同时,所获得的将是经过凝炼和重塑的意义载体的展现, 它展示某一层面的事实的同时又抽象了事实, 形成了一个不以真实性为基本诉求的表象。

事实、空间、时间、真理、欲望、情感等,都能在照片中以表象形式再现并可永久保存, 然而它们经过摄影过程形成照片后,经过对主体的表达,都被再表象化。经过时间的蚀刻, 照片还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意义———它不同于所摄之时镜头中的物象所在的时间之流, 而存在于一个新的时间之流。无论是写实照片还是专为艺术而为的照片,在这两次表象和双重时间之流中,充满了多重意义空间和多重历史意味。照片从此丰满起来,并且逐渐变成符号, 在于外在主体关系中, 进入到一个自身能动的阶段———它开始制造暴力、幻象、欲望和历史。

照片并非直接撞击肉体而是通过视觉制造暴力。这种暴力,是符号的能指意义通过视觉传达并渗入到主体之中, 从而激发主体本身潜在的关于暴力的隐秘元素,从而形成压抑和痛苦的感觉。由表象构成的符号,在多重历史和空间之中,独立地具有自身能动的表达能力。它借血、火、风暴、摧残的肉体等一系列可能激发肉体震颤的元素, 构成自己的意象。这些意象组成符号之后, 被主体接受并被定为某种暴力元素的表达。在照片《挟尸要价》中的船头老人、挂在船舷上的人, 还有周围投射过来的目光, 这些元素在一个道德事件的背景中被得到再次“有意义” 的编织, 构成一个极度冲击道德的符号, 它激发了审视者作为主体的对道德冲击的自然反应, 进一步构造成对照片中所展示的人的现实的暴力。这种脱离了具体语境的符号, 在多重空间和其独特的历史中, 经过与主体的交流重构, 演变成为暴力的象征, 并脱离符号本身而演变成现实暴力表达。而众多的军事记者拍摄的关于战场的照片, 则更加直接地反映出一种暴力和恐惧。这类照片在反映战场对肉体的直接伤害的同时, 也给对视照片的人造成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 它以残肢、血迹、弹坑等多种暴力意象组成的符号体系, 调动审视者对于暴力的恐惧, 促使审视者本身震颤, 将一种主体本不必接受的恐惧通过表象传递给主体自身。这种强制性传达本身也是一种经由视觉而制造的暴力。

照片在表达和制造暴力的同时, 也制造某种幻象。照片去时间和空间化之后, 通过其意象群的意义再建构, 重构了新的基于意义表达之上的空间和历史, 并多重化为一个动态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 照片便开始制造某种区别于所摄对象本身的幻象, 它通过光影效果和主观构图选择, 定格一瞬间的“画面” 并赋予它多重超越画面在那一刻本身所具有的事实和意义, 从而照片能动地将这一个“断裂” 或“间断” 加以运用, 在表象对象本身时开始有意无意地歪曲、改造、重塑、渲染。发生在审视者和平面照片之间的第二次表象则在第一次表象渲染和改造的基础上再次编织、组合、建构。经过二次表象之后, 照片便足以成为一个幻象的制造者和表达者。在众多摄影作品中, 能给人一种幻觉般的印象的作品不在少数, 并且在高端摄影技术和设备装备起来之后, 对于制造幻觉般的照片印象来说, 更是如鱼得水。然而, 照片制造的幻觉仅仅只是幻象的一种, 这种幻觉是直观上的不合我们对于一般事物的印象。而幻象则是更深层次的, 它表达的不仅仅是于一般直观的不合, 还在于幻象能够在一般的照片中以切割连续意象的方式得以构成, 并制造深层的心理迷茫和神秘感。照片制造的幻象也是一种符号的表达, 它作用于深层次的主体感知, 唤起主体本身对于画面元素的能动的组合能力与欲望, 并延伸至画面之外, 从而构成一个包围主体而又是以画面为原点激发出来的幻象空间。这些在我们审视一些出色的风景摄影和LOMO 作品时常可以感知到。

而近些年来流行的人体摄影等直接接触生活中平常但又隐秘的对象的艺术摄影作品, 更是强化了照片带来的“欲望”———不仅仅是性的, 还有对美的渴求, 对占有的渴求、对权力的渴求、对神秘的窥探等。这类艺术摄影作品, 不在于记录对象的事实本身, 而在于以糅合了多种光影元素的定格的瞬间来发掘对象关于欲望的表达。这是摄影者作为主体在摄取某种对象的灵魂和气质的东西, 并将他们刻画到照片之中, 而作为对象的人体、风景、器物等, 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抽离了一般属性, 只保留了关于欲望的表象。许多此类艺术摄影并没有直接展示欲望的对象和激发欲望的符号, 而是将其外围的符号凝聚到一个中心周围, 但中心却是若隐若现,以此来调动审视者的想象力, 让作为主体的审视者重新组合视觉符号并经过建构式的阐释, 构造一个深层欲望对象和主体。不变的照片在不同的主体意识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建构与阐释, 从而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欲望层次、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当你在审视一幅展现非洲壮美的原始大草原的照片时, 它给予你的不仅是草原之美, 还有诸如对野性的渴望、对神秘的震颤、对永恒的向往以及对崇高的静默。照片以其静谧而又不断重构、延伸的意象群, 构造和激发着主体的多重欲望。

照片在制造暴力、幻象、欲望的同时, 已经在构造历史。照片具有双重或多重时间流的组合背景,存在于多重空间内,它所展现的对象在构成平面内的意象群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历史的构造。而当这意象群面对主体进行表象的时候,历史的轮廓便已基本形成,只剩下那些有待填充的历史细节———这是审视照片时发现和重构的, 而并非须从档案中得到证实。无论是关于风景、关于人物还是关于逝去的历史场面, 照片都在建构某种历史, 因为他们本身即为多重时间流的存在。在照片平面内部, 看似不变的意象群展示时间流变的同时, 也接受时间流的蚀刻和重塑, 他们在时间中不断获得新的意义阐释空间。当审视者凝视一幅经过时间洗礼的老照片的时候, 他接收的不仅仅有照片所反映的当时的事实和场面的基本元素的表达, 还有关于流变的时间本身带来的震颤, 它激发审视者主体在审视的同时重新塑造历史并将他们融入到自己的目光之中。审视本身是在回忆或记忆, 同时主体也在调动想象力, 在审视的同时以记忆的方式写下一段经过想象塑造、组合和重装过的历史。

照片就是这样神奇!它在成型的瞬间,已经被压缩了空间成为平面,被从时间流中抽出来成为瞬间。然而,当审视者这个主体开始对意象群进行审视之时, 一切都开始重新复活。它们不仅恢复了空间性, 还塑造了多重空间,并具有了多重意义空间;它们不仅恢复了时间性,还构造了多重时间流,在这多重时间流中,照片本身的意象群以双重表象的方式,与主体互动,能动地制造了暴力、幻象、欲望和历史。照片从此“活”了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单调的、简单的、纪实的,它成了立体的、活动的、丰富的、复杂的、建构的。

那些原本在镜头前面不能改变的摄影对象, 在摄影者和审视者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建构之下, 成为灵动的对象;那些平面中的意象群,在与主体的“双向交流”中,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能动的主体。原本简单而又单向的摄影变得复杂而又充满多重意义。一幅照片并不会因为其被评价为所谓的“ 好” 或“ 坏” 而改变性质, 它所有的基本元素在对象被镜头在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摄取时都已经完全形成, 而在审视者主体的目光中,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进入专题: 影像   表达   建构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52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