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别让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的“瓶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7 次 更新时间:2012-01-18 17:31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现代化  

陆学艺 (进入专栏)  

改革开放 30余年,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却 “落 ”下了不少课。由此带来的是老百姓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城乡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而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体会得痛楚而深切。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首先经历的是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 ;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中,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则是社会发展为主的阶段。现在,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协调,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结构性原因。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结构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社会建设这条腿短了就不能平衡,长期下去是要出问题的。社会结构滞后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就体现为几大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应该这样,而应该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方便。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调整社会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个是经济结构要现代化,一个是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

建国初期,三大产业按照 “一二三 ”的顺序发展,农业比例很高,其次是工业、第三产业。经过 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余年的发展,经济结构已经深刻变化,成为 “二三一 ”顺序,即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加大,农业只有 10%左右。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像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处于后工业阶段,离现代化也越来越近。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光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从 1978年以来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但是,由于社会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建设的投入也不够,综合主要指标并考虑到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态势等诸多因素,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 15年左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首先,从就业结构来看,现在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很大, 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还占总劳力的 36.7%,按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每年下降 1个百分点来计算,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 15%以下的指标,大约需要 22年左右。其次,就城市化而言, 2010年的城市化率为 49.7%,以 30多年来城市化率每年提高近 1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城市化率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60%以上的指标,大约需要 10年左右的时间。再次,就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而言,根据三十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分别为 0.82和 0.71个百分点计算,下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30%以下的指标,分别至少需要 9年和 16年左右的时间。第四,就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产阶层规模扩大而言,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规模比较,中国当前中产阶层规模偏小, 2010年,中国中产阶层约为 25%左右,如以近期中产阶层以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的速率计算,中产阶层规模比例要扩大到 40%的水平,需要约 15年左右。

有人会问,改革开放才 34年,怎么会落后 15年呢 ?这是因为 1978年时,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严重落后于经济结构了。如 1978年的 GDP中二三产业已占 72%,但 1978年的城市化率只有 17.9%,农业在 GDP中的比重只占 2.8%,但在农业中就业劳动力占 70.5%。 1978年的经济社会已经很不平衡、很不协调了。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所以社会发展就更不平衡了。如果我们不在近期抓紧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不调整相应的社会政策,那么要到 2025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经济当然是基础,经济指标当然是重要的,但仅仅经济发展了还是不够的。经济总量人均达到几千美元,乃至上万美元,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上不去,还不是现代化,而且经济也保不住,还有可能倒退。伊朗上世纪 70年代、 80年代的转变就是如此。特别是苏联,战后的苏联经济建设繁荣, 1970年代、 1980年代也曾经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它的社会结构没有调整,社会建设没有搞好,不搞社会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结果一场风波,苏联就垮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中产阶层需要不断扩大

上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状态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亦是和谐社会政策出台的背景。因此,调整社会结构,特别是要引导、培育并形成一个合理而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个阶层结构必须是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并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现代化国家一定拥有一个合理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即 “中间大两头小 ”的橄榄形结构。所谓 “两头小 ”,是指拥有各种社会资源很多、处于最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其规模很小 ;而拥有社会资源很少、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 “中间大 ”,是指这个社会已经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 (有的国家也称中产阶级 )。这一阶层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足以使他们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能过上体面的小康乃至于更高水平的生活 ;他们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共享的骨干群体。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形成了这样一种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其现代化社会结构亦便成型,经济社会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相比较而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就结构形态而言,还只是一个中下层过大,中上层发育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最下层都比较小的 “洋葱头型 ”的阶层结构形态,问题可概括为两句话: “该小的没有小下去,该大的没有大起来。 ”所谓 “该小的没有小下去 ”,是指农业劳动者阶层应该较小但还没有小。社会中间阶层应该长大了但还没有大。这就意味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理、不稳定,这是当前中国首先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深化改革,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引导、调控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使之朝着合理稳定的方向变化,就能逐步达到 “中间大两头小 ”的橄榄形的结构,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相对而言,阶层结构一旦定型便具有相对静态稳定性,而阶层关系则是常常处于动态演变中,并进而成为重塑阶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动力。一个国家的阶层结构不合理,往往意味着阶层关系问题丛生,各阶层间矛盾和冲突凸显,并会反过来影响阶层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从这一意义上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对于增强社会的稳定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来看,壮大中产阶层的重要战略取向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社会体制的改革,加快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水平,这既能解决诸如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也扩大了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和队伍,壮大了中产阶层的规模。

缩小社会中下阶层,主要是要进一步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规模,这是社会阶层结构朝着合理方向调整的必然要求。对此,要积极增加就业、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设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现代化 (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社会保障现代化等等 )、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观念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等等。可见,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建设社会现代化,既要统筹协调好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统筹协调好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更加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 

进入 陆学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结构   现代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3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