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悼恩师高华老师

——梅花的坚忍象征学者的风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82 次 更新时间:2013-07-27 11:59

进入专题: 高华  

姜超  

高华老师最终还是走了,来得如此突然。12月27日上午自己打电话到高华老师家中,本来是打算询问高老师的家人关于高老师的身体情况是否有所好转,但不幸的是从他家人那里得知他已经在前一天晚上因血管破裂并伴有大吐血而不幸逝世!自己在听到这个噩耗的一刹那,突然呆坐了几秒钟,觉得一切都停止了。虽然自己此前也隐约知道留给高老师的时间已经不多,但吊诡的是在冥冥之中自己又总感觉尽管他已经病重,但他不会离开。每次想到高老师大概还剩多少时间的这类问题时,总感觉那都是在遥远的将来,但最终他还是突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自己听到高老师逝世时的感受,其实高老师的家人和一些朋友已经依约知道他来日无多)。

对于高老师的离世,自己感到非常突然,本来认为身患肝癌的高老师还能多延续一段时间,所以前一段时间自己还在琢磨,高老师过年会不会回家去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但很不幸,他没有赶上春节就匆匆走了。此前自己一直在和高老师的家人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导师的病情发展情况,也不止一次表达过如果高老师的健康情况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恶化,自己一定会马上赶回来和弥留之际的导师做最后的告别。但也许正是自己的这些话,使高老师和他家人担心学生会因为挂念他病情而不远万里地赶回国来探视他,所以此前高老师和他的家人始终没有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告知我,一直说健康状况还可以,只是有一些波动,需要继续观察,这一度使自己认为他的病情再延续一年半载是没有问题的。直到现在自己才知道,其实差不多两个多月前,医院就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告诉了高老师的家人,他的生命大概还剩下最多不超过两个月的时间!

自己和高老师在南京大学的讲堂上相识相知,一路走来,已经整整十年,期间到底听了他多少门课程、多少堂讲座,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所以只要和他坐在一起,我们就会回忆起很多往昔的岁月,在南大浦口校区、鼓楼校区的往事,毕竟自己和高老师有很多共同的记忆,只是在这种共同的记忆中,我们的身份有所不同:他是讲课的老师、自己是去听他课的学生。

自从进入华师大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以来,自己来往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一方面是和导师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一方面则是去看望病中的他。随着高老师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和他讨论学术问题的时间就越来越被压缩,更多地就是和他话话家常,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使导师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病痛。

四个月前自己曾去江苏省人民医院看望导师,那次居然成为了自己和导师的诀别。其实,当时自己离开病房时已经隐约地有所预感:也许这一别,导师和自己就将天人相隔,永远不能再相见了,所以离开病房时一直在回望和自己挥手作别的高老师,直至走到病房门口。

自己和高华老师之间有很多难忘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自己马上就要南大本科毕业时,噩运突然降临,凌晨去宿舍楼公共洗手间时突然晕厥倒地,此后便不省人事,直到这以后的近一个月,自己才慢慢地恢复了意识,得知自己原来因为突然的晕厥倒地而导致了颅内大面积出血。不幸中的万幸是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给了自己再一次生的机会,看来上天不希望自己过早地去他那里报到。住院期间,来病房看望自己的同学、朋友很多,也有老师前来看望,其中包括高老师的好友、自己当时的硕导颜世安老师。最令自己感到意外的是高华老师也来到鼓楼医院的病房探视学生,之所以说感到意外,是因为高老师当时还不是自己的导师、也不负责系里的学生工作。在高老师来病房探视的时候,自己还处于时梦时醒的半昏迷状态,尚未过危险期,但高老师和家人在病房里促膝而谈的图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所以在高老师在四年多前被确诊患了肝癌后,自己就时常去他家或医院探望他,一方面这是自己作为学生对导师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是因为时时挂念着大四毕业前后自己住院时高老师来看望自己的这件往事,滴水之恩、永不能忘、定当涌泉相报。

有一次坐火车从上海去南京看望高老师时,火车已进入南京地界,自己正听着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那首《如此》:

在迷乱现实中梦想,是如此的匆忙;在虚幻城市中荡漾,是如此茫然;在变幻中寻觅永恒,是如此的简单;在漫长时空里爱你,是如此短暂。想与你乘着流失的时光,不在乎是沙漠或海洋,就算全世界都暗淡,你始终在我的心上;想与你飞向未知的方向,不理会那身后的喧嚷,就算当时间都停止,我依然守在你的身旁。

听着这首歌,突然感到世界变得安静和停滞,像是犹太教里所说的上帝创造世界六天后的第七天安息日。这首歌和高老师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却让自己迸发了意识流:如果有朝一日回到的南京时,那时高老师已经走了,自己也是坐在火车上、也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也是听着这首许美静的《如此》,南京还是那个样子,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只是那时高老师已经不在了,自己会不会觉得这座城市缺少了什么?肯定会的。

看到中国大陆、港台甚至海外学者、学生纷纷慰问和撰文悼念高华老师,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有良知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生前因受到各种压力而举步维艰,但他们却会永远地受到大家的敬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中国有一批又一批这样有家国情怀的学者前仆后继地投身于自己的理想中去,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

想起了电影《肖申克救赎》中在监狱里的安迪说的那句话:“监狱可以囚禁你的身体,但只要你有对自由的向往,那你的心就永远是自由自在的。”虽然高老师生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很大压力,但他的心永远是自由的,不管走到哪里,任何东西无法囚禁他那颗自由的心。

高老师就像一朵梅花,愈冷就愈开花,梅花的坚忍,象征着有良知知识分子的风骨和脊梁,象征着巍巍的大中华: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愿高华老师安息,他虽然人已经走了,但在自己心中他却永远地活着,他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永远是激励学生追寻理想的强大动力,尽管自己的理想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高老师有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也是新中国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生活在那个政治跌荡起伏和风云莫测的年代,故从他笔尖下写出的那种带有历史感悟和家国情怀的历史作品,学生恐怕难以企及,但自己还是要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民主、法权、宪政是一切幸福的保证,希望在一代又一代有良知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最终能在幸福的光芒中繁荣。

学生:姜 超

2011年12月28日

    进入专题: 高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9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