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芝:不同群体误读重庆的深层机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6 次 更新时间:2011-11-23 16:04

进入专题: 重庆模式  

胡仙芝  

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矗立着一堵越来越高的“社会墙”。 正是这堵“社会墙”,使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对政府有关部门表现出种种猜疑、隔膜和不信任感。因此,重庆提出的干群关系活动,就会被认为是走形式、走过场的政治秀,“叫好不叫座”

近年来,重庆的发展成绩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也被很多的学者认可,有学者甚至专门研究重庆现象、重庆经验,并加以实践概括和理论总结。

然而,我们也看到,同样是重庆经验,学界还有一片另外的声音。如对推出不带广告的红色频道,有人认为是有违市场经济常识,难以维持。还有的学者认为,运动式打黑,是对法治的践踏和法律正义的籫越。对于红歌传唱,甚至有一种误读就是:重庆模式是对毛式路线的回归,甚至是在向文革靠拢。

针对这种被误读的无奈,针对这种虽有很多响应或者支持、但是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实践或实施的“叫好不叫座”现象,我们需要如何解读呢?

“媒体误读”背后——一堵越筑越高的“社会墙”

近年来,对一些社会现象,经常会发生一些“媒体误读”现象,也就是一些媒体报道时或者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时,往往会传出与初始事件和目标不一致的说法和议论。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一些工作会产生一些干扰和误导,使政策的正面传播产生障碍。究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矗立着一堵越来越高的“社会墙”。

正是这堵“社会墙”,使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社会对政府有关部门表现出种种猜疑、隔膜和不信任感。因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这样,社会有些媒体和有些群体却会认为是那样。重庆提出的干群关系活动,就会被认为是走形式、走过场的政治秀,“叫好不叫座”,而人们对此也就依旧淡漠、甚至反感。这就导致外界无法了解到重庆改革创新的最真实情况,有时还因为媒体报道不实被误解、误读、误传。这充分说明,这堵“无形”的社会墙确确实实地存在,而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媒体的宣传和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解读和有效传播。

以重庆创新党的作风建设的“三项活动”为例,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党风、政风不振的背景而采取的要求干部大下访、结穷亲、三进三同等活动,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力举措,是干群关系改善的主要桥梁,也是城乡共富发展的必要功课。然而,在社会受众普遍存在的“官民对立的心理假设”和普遍的“仇官、仇富心理”背景下,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定位,致使重庆的这些举措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和传播,相反还招致了政治作秀等非议。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有意安排与媒体密集互动,希望通过境内外媒体,对“重庆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详尽的报道,让外界对重庆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真实的了解,不要让“重庆模式”被误读、误传、误解而“被神秘”。

“社会误读”背后——一个越来越深的阶层分化“鸿沟系”

媒体误读,虽然形式上表现为媒体的有意疏冷和选择性的解读,但实际上,却体现了“社会墙”背后的一个阶层分化隔离的“鸿沟系”。

同样是干群关系工程,群众不再是同一特质的大众群体,相反,却分化成有着不同利益需求、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生活方式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众口难调,同样的善举,在不同群体面前和不同的群众眼中,由于得到的损益结果不同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反应和解读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任何一项制度和政策都将带来利益的再分配,重庆清理黑社会、黑律师及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等也就必然会遭遇到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解读。即便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建设“一座拥抱农民的城市、一座为中下层社会造房的城市、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一座关注民生幸福指数的城市、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为重庆市民的民生、安全、健康、环保、富裕做出不懈的努力,在评议权利大众化、而大众意见多元化的今天,在错综复杂、沟壑壁立的社会“鸿沟系”面前,出现分歧和争议也不可避免,是再正常不过了。

“内部误读”背后——既得利益者的傲慢和纠结

如果说媒体误读和社会误读,都有着不可控制的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有时出现的内部误读就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干部大下访、结穷亲、三进三同等“三项活动”,并没得到所有干部的支持,相反,甚至在内部的专项满意度测评中,也有少数的人员保留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现象充分说明,重庆实践被刻意误读,有着来自于当事人内心的一些心理障碍因素——那就是利益得失的考虑和利益纠结。

我国干群关系虽然经历过“鱼水关系”的革命时期,但革命胜利后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某些干部由于享有特权而形成的优越感也越来越强。邓小平时期就指出的官僚主义作风,虽经多次整改,也无法有效地得到控制。目前在城乡差距加大的情况下,有些官员已经习惯了身居政府大院、养尊处优的日子,现在提出要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活动,身体、精神上已经不再能够过苦日子、穷日子。而三进三同、结穷亲客观上对其既得利益造成了伤害,自然使其对“干部下基层”的制度感到深恶痛绝。为此,这些人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进行反对。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类批评的声音实际上是既得利益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无病呻吟”,反映了重庆新政背后的利益纠结。

避免误读的几种措施

针对误读背后的复杂社会心理和利益纠结,如何做到让真相更好地传播,避免误读现象的发生呢?结合重庆实践的具体做法,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要建立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保证信息主渠道的畅通。很多误解、误读、误传来源都是小道消息,而对于官方渠道、正规媒体以及社会公信力强的机构,由于拥有较为严格的自我约束制度或者较为严格的惩罚机制,这种现象较少发生。政务公开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神秘,减少误读,从而形成公开透明的社会风气,从而有利于培养信任。

二要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形象建设,改善干群关系,真正获得人民的信任。我们现在倡导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要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老百姓的诉求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圆满的解决。要加强自身的约束和监督,确保党和政府在理论和行动上都做到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获得实质性的好处,从而成为人民的信任所在和依托所在。

三要加强党和政府内部管理,肃清政府内部的黑暗、贪腐和污秽,通过端正作风、纯净政风来净化社会风气。“政者,正也。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要想得到社会的理解,获得群众的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严格自律和以身作则。加强党和政府的内部管理,带好公务员的队伍,是减少社会误读的关键所在,更是有效传播、正确传播新政的关键渠道。

四要培养自由、理性和宽容的社会心理,消除过激和片面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如果说社会不平等产生社会傲慢的话,社会不和谐就是来源于相互的偏见。而傲慢和偏见是阻碍真实传播的主要原因。针对那堵越筑越高的“社会墙”和越来越深的“社会鸿沟系”,需要通过培养自由、理性和宽容的社会精神,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的认知、理性的判断,使每一项正面和非正面的事件都能得到宽容下的理解,而不被偏见所挤压和歧视。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误读现象,或者即使发生误读,更多的人也会从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真知,避免“失音”现象和被神秘化的可怕后果。

    进入专题: 重庆模式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0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4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