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泊君: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培育市场主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5 次 更新时间:2011-10-28 17:25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改革  

余泊君  

日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从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到各种博物馆、从纪念馆免费参观,再到“出版传媒第一股”成功上市……自2007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整体上市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已显不足。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窗口期”。这两者都对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应对国际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挑战?如何让文化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如何建立起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这些都成为了当前我们面对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改革中,仍要继续遵循文化和市场的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还应重视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格局。简而言之,培育市场主体仍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要繁荣文化事业,必须先培育市场主体。对于应该进入市场的经营性文化服务单位,不能让它们继续躺在政府的怀里。要把它们放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国有文化企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存量资源的兼并重组,进而盘活存量。

同时,要对民营企业的“文化创业”进行扶植,鼓励民间文化创造。从市场上来看,由多种资本构成的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主体力量,他们创新力往往更强,更能够做到差异性和多元化,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支持的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围追堵截。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文化产品“走出去”。政府若在政策支持上对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过分倾斜,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不公,并不利于我国文化的整体繁荣。

竞争带来活力,有足够多健康的市场主体,中国的文化市场才会繁荣,才能“百花齐放”。也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不光涉及转企改制,还涉及管理体制的突破,要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在这一轮改革中,一定要进一步放开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让市场主体做大、增量。

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制度性改革,虽然目前仍有一些不足,但问题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不必过分苛责。我们期待改革的深入能唤醒沉睡文明的力量,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与各个国家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7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