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禾:道德教育?小悦悦留下的难题该如何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5 次 更新时间:2011-10-24 10:48

进入专题: 小悦悦   道德危机  

玉禾  

仿佛是要给人心做次彻底的检验,被一次又一次的车轮碾过、又被一个又一个同是人类的国人冷漠地彻底抛弃,小悦悦坚持了七天,她带着对人间的绝望,走了;她留给我们大家一个难题:如何避免下一个小悦悦的悲剧?

细细缕一遍小悦悦的悲剧,定下心来想想,心很凉,很悲观,很绝望,小悦悦的悲剧似乎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避免。

首先,小悦悦的父母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小悦悦离开父母的视线这么长时间,为什么都没有人发现并在意?

我自己是到美国以后才知道幼儿是不能独处的,如果监护人不看管好孩子,是犯法,弄不好居然是要坐牢的。

回想自己的童年,我妈妈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将年幼的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自己去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年幼的孩子不单独在家,有专人看护,是大多数人不能奢望的奢侈。那时候的中国贫穷,别说孩子得有人专门看护了,不少年级小小的,都要放牛羊、割猪草、捡煤渣了。回想起来,还后怕,自己能这么全须全尾地活下来,真是幸运。

也许习惯成自然,现在中国的孩子,尽管比我们这一代宝贝多了,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可他们的安危却完全不能保障。曾经,脖子上挂个门钥匙的孩子,还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绝对不能让孩子单独而处的观念还远远没有根深蒂固地建立起来,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幼儿园的专业人员,都非常轻率地让年幼的孩子单独相处与行动,悲剧不断传出;有妈妈外出,将孩子反锁在家里,结果妈妈被警察抓了放不回来,孩子被活活饿死的;有爷爷外出,孩子在高楼的房间,爬出窗子摔死的;有幼儿园老师提前放孩子回家,不通知家长,孩子在回家的路途中摔进水沟活活冻死的;有小小的孩子自己上学,穿过马路被来往车辆撞死的,有年幼的孩子离开大人的视线玩耍,被陌生人抱走的……

这么多的悲剧,不断地在中国大地发生,是不是也该立法了,规定年幼的孩子必须有人看管,不能独处?如果立法有困难,还有很多贫困的人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孩子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是不是也该有点常识,看紧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安全度过人生最脆弱的头几年?

第二个不幸,小悦悦遇到那撞她的第一个司机。

平心而论,交通事故天天发生,那个司机肯定不是故意的。但是,撞倒了小悦悦,他显然意识到有点不对劲,他停了一下,没有选择下来看看,是否撞到了人,却选择开车逃逸。这个司机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撞人而逃,甚至撞伤人再碾死人或索性杀死人的事件,在中国一再发生,最触目惊心的当然要数药家薪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让司机撞了人,能够停下来,解救伤员,而不是索性再将人撞死,并逃逸?

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案例表明,让所有司机良心发现,做正确的事,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现实是,撞死人,有一个有限的赔偿数额,从以前的几万到现在的几十万,无论如何,还是有限的;但撞伤了人,巨额的医疗费用,还有可能的以后一辈子的抚养费,是个无底洞,如果不是很富有的人或者很坚强的人,任谁,想想从此一辈子要背上这样一个大包袱,就会不寒而栗。尤其是不富裕的人,他们一年就只能挣有限的钱,勉强养活家人,还要培养孩子,是选择良心,还是选择狠心,这么多的案例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这些案例的后面,都有个钱的魔鬼的身影,在中国当今“居不易”的大背景上舞动。如果在美国,有个人破产法,穷人才不怕打官司呢,打输了,啥也不用赔;而中国,只有最富裕的人才有安全感;如果你是中产阶级,一场车祸下来,你辛苦积累下来的财富,就轻而易举地地消失了,有多少人会不心疼?如果你穷,赔不起,那就很可能妻离子散;如果你赔不起,并没有其他社会机构能够帮你负担起来,对方很可能不断上门纠缠,无法过正常的日子。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买车保险呢?

其实最简单的答案应该是大家买足够的车辆保险啊。也许事情也不那么简单。我没有调查,纯粹猜测:中国人买得起车,很多人却不请愿化钱买足够的保险,总觉得这保险是丢进水里的钱,能省就省。尤其是那些小公司小业主,经营费用高,都想方设法地省钱,买保险总是不那么爽快。而且保险公司未必那么有信用,理赔时候是否痛快,不得而知,希望了解国内保险业务的人来补充。要不然,我实在不理解,国内的人出了交通事故,首先想到的是逃跑,或在是下车理论,而不是等交通警察写报告,互相交换保险信息,然后走人了事。也许是不信任交通警察会公平地写报告?

如果中国的法律让撞死人比撞伤人的成本还要低很多的话,很悲观地说,这样的悲剧还会有很多很多等着发生。

要等到中国将车辆保险这一摊子事做好,让发生交通事故的人,下车不吵架不打架,相互交换保险信息,然后走人,要等多少年?

小悦悦最不幸的是,生活在佛山那么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爱的社区,遇到18个冷漠的人类,那基本上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如果小悦悦被第一辆车子撞倒,看见她的第一个人就停下来,招呼周围的人,将路拦着,打电话找警察救护,那她生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在那样一条巷道,并非是荒郊野岭,两边是做生意的店铺,走过去的人居然都那么淡定。人,要怎样“修炼”,才能修炼到这样一种淡定的程度?而且要怎样修炼,才能让18个人同时达到这样淡定的程度?这样不容易到达的目标居然在这个社区做到人,真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人,居然连中国人传统的好看热闹的秉性都没有了,居然没有人停下围观,没有人停下议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冰冻三尺的寒冷局面?

记得我小时候,生活并不富裕,但大家生活在一个社区里,街坊邻居有来有往;天下雨了,在家的老人,会将大家晾晒在外面的衣服全都收回来;有些老人家里没有劳力的,我们小孩子给家里挑水,家人也会让我们给那些老人也挑一担水;哪个孩子调皮在外闯了祸,被家人打得太厉害,邻居都会围上来劝架;过年过节,大家都会相互帮忙办年货,做糕点,谁家先做了糕点粽子,都会给邻居送去尝尝。

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非常温馨的回忆。那时,大家住得近,大家都没有什么隐私,窜门不需要打电话先约,孩子们很多玩伴,记忆中的童年很快乐。城市的楼房,隔绝了人们的交往,很多人居住上下楼,大家到了家里把门一关,各自过着各自的日子,很少来往。而佛山这小悦悦出事的地方,据说大多是外来人员,平时大家各做各的生意,互相之间根本就很少来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给割断了,外面的世界太大,自己也管不了,就只管自己的一个空间。大家都把触角收起来,自己不去管别人的事,别人也不来管自己。

以前的中国,人口流动少,城市里的有工厂,农村里的住在一个村子,别的不好,但有个类似社区的感觉,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打归打,斗归斗,这样的冷漠反倒没有。现在的中国,人口流动大,外地人到陌生的地方落下脚来,没有社区可以归属,而中国宗教又不普遍,平时他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办法加入一个社交圈,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久而久之,人心就封上了,对周围的人与事就变得漠不关心,日益冷漠了。

怎样让生活在周围的人有个交往的社区,有个归属感?也许,引入宗教是个好办法?

就算这些走过的路人停下来了,他们不冷漠,但他们内心很挣扎,因为他们在犹豫是救还是不救?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给好人投下巨大的阴影,让救人成了一个要三思而行的艰难选择。以中国人现在的收入,做个好人,可能要赔上几万到几十万的数目,这是个巨大的秤砣,会压下很多善心人行善之手。如果说,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给了全中国人很方便的见死不救的借口,为什么不将这个借口去掉,将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公开重审,或公布内情,让中国人再也找不到不能行善的借口?

这样的事只有政府能做了。政府有没有能力和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政府在讨论是否要立“见死不救”之法,我觉得很可笑,政府为何总是将这样的问题推给社会大众去解决?为何自己不作为?为何不将南京的“彭宇”案的内情公布与众?法律应该是扬善惩恶,规范社会往文明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司法人员,该好好思量思量,自己在为中国社会向善还是向恶的方向作了贡献?

但是,即使“彭宇”案的内情公布与众了,还是会有很多人依然会按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念行事的,因为,还是有很多人,会诬陷救自己的人,也许是他们老弱病残,到了医院,无钱医治,心一横,将自己的救命恩人当救命稻草抓住,因为没有钱,他(她)照样无法得到救助。这样的人哪,要摸摸自己的良心,不要将世间所有的好人都给拖下水。

中国的社会准备好了吗?没有钱的人被送到医院会得到医治吗?中国政府准备好这笔钱买单了吗?如果还没有的话,真的无法对那些“见死不救”不救的人做过多的指责的。中国的医院不是天天在做着“见死不救”的事吗?如果中国政府真的要立“见死不救”法,估计医院第一个反对,你们信吗?

因此,这小悦悦即使被那18个路人送到医院,也许,她同样可能躺在医院等这钱到位后,才能被送到手术台。也许,她会在这等待中离去。

但是,就算中国政府一咬牙,说,中国医院不能见死不救,任谁被送到医院,不论是谁,必须抢救,可是,我都觉得这样的好事过不了多久,医院就会受不了。我揣测,很多人因此会从医院一出来,就拍拍屁股走人。中国人,准备好了吗?能够不赖帐吗?

小悦悦留下的难题,一时半会而是没有好解的,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才能有解?原载: 华夏快递

    进入专题: 小悦悦   道德危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4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