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歧视”教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8 次 更新时间:2011-09-01 21:13

进入专题: 教育资源  

王笛  

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怪的题目,因为教授与受歧视是很难联想在一起的,但这却是目前我在美国大学里任教的切实感受。这里所说的“歧视”,并非社会歧视,教授在美国社会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非常受人尊崇。这里所说的是学校和系里在制定政策时,明显向助教授这样的“弱势”群体倾斜,而正教授在资源分配方面则受到了“歧视”。

例如目前美国由于财政危机,各大学都在削减开支,科研经费也大幅度减少。我系今年关于科研的资金分配政策是:重点保证助教授的出差和科研经费,其次是副教授,但正教授则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教授没有在系外或校外申请到经费,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就得自己掏腰包了。

当然,这种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教授已经功成名就,资源应该给那些目前最需要的人的一种思考。回忆多年前我在美国当助教授的经历,虽然刚博士毕业,在系上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重大决策都是系里投票决定,无论职称高低,都是一人一票。在当助教授那6年,科研经费几乎没有缺过,有一年竟然跑了两趟中国,一趟欧洲,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而不能外出开会或搞科研的情况发生。甚至在工资上,助教授们也得到相当的优待,他们的起点工资不断提高,甚至超过了部分副教授。换句话说,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助教授工资,比有些已经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副教授还要高。所以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博士学位越新,含金量越高。

由于助教授必须在6年之内,达到晋升副教授和得到终身职的要求,因此他们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为了使他们有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除了研究经费的保证,给他们减课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而已经得到终身职的教授和副教授们则没有这个优惠。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朝助教授倾斜。如一些小型讨论课,不但学生少,而且可以一周的课三小时连上,即一周只上一次,因此所付出的时间比上大课要少得多,但这些课也得先满足助教授们。

反观在中国学术界,往往是学术越强者,得到的资源越丰富,优惠越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锦上添花”。青年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而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则很少上讲台。那些有资历、有名望的学者,掌握着大量学术资源,甚至有一大批年轻学者参加其所主持的项目,实际上也就是为“老板”“打工”。根据我观察,中国目前有一种“强者通吃”的倾向,青年学者在最需要经费的阶段,往往是最难得到资源的时候。是支持弱者,还是强者,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两难选择。不可否认,支持强者,可以使强者更强。但问题在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支持弱者,可以为培养下一代学者或研究者长远投资。

因此我觉得中国学界目前最需要的是“雪里送炭”。年轻学者是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他们的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所需要的资源相对要多,而且更迫切。即使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来看,也是最划算的。由于中国把大量资源放在了那些功成名就,但创造力和精力衰退的名家身上,实际上采取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支持名家也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问题在于有相当多的是重复资助,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名家手里握有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甚至企业资助的项目,既无时间亦无精力完成,最后只好靠年轻学者或学生来充当主力。由于这些年轻学者或学生抱着为“老板”打工的心态,显然是不可能竭尽全力和才智来完成这些项目。因此,这种资源的过度集中,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科研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的目前的情况下,可能也需要一点对教授们的“歧视”政策了。

王笛(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13日 10 版)

    进入专题: 教育资源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7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