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中:我为骆家辉捏一把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49 次 更新时间:2011-08-16 22:22

进入专题: 骆家辉  

郑克中  

背一个双肩包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来华赴任了,引起中国媒体一阵兴奋和世界媒体一片关注。这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纯种的中国人——这用语有些不恰当,确切地说,应该是拥有纯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但中国人就是这样,一看他这副模样和出身来历,立马就产生了无比的亲热感,好像自己的一个儿子,赴京赶考,高中了状元,如今锦衣还乡。不知骆本人是不是心里美滋滋,反正中国这个大乡里、亲戚一片欢腾,人人脸上都放着光彩。

中华帝国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就没有被世界“高等人”像模像样地尊敬过,因此,窝着一肚子火。老祖宗自高自大惯了,临到儿孙们不争气,把家业败了,但祖宗的自大脾气还保留着,不服气,所以看谁也不顺眼——除非那些来奉承我几句的人,但很可惜,那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之徒,不给好处,或者好处小了,就立刻翻脸不认人。虽然说是朋友遍天下,但实则内心充满孤独感。

走向民主世界的国与国外交的真谛,以及建立外交的原则理念,对中国人来讲,恐怕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社会,还没有进化到人格平等、独立的公民社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研究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育出商品经济的时候,我就发现,相互依赖型的社会关系泯灭了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高于一切,君臣、家庭、亲朋、邻里组成了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网。每个人都在这个网中间占据一个位置。所以个人的利益、荣辱升迁都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反,一人犯法,也要株连九族,祸及亲朋乡里。一个人的成功与荣耀,就是所有人的成功与荣耀;一个人的失败与屈辱,也会使所有人蒙受屈辱,抬不起头来。如果某个家庭出了个什么人物,不仅是他父母、妻子、儿女的光荣,而且是全村、全乡、全县的光荣(对世界说,就是全国人的光荣)。可笑的是,自己与那个人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也总要拿出来当众炫耀一番。如今各地不惜花巨资为死了的、还活着的名人树碑立传,为争历史名人的出生地而相互大打口水仗,其实仍然是这种中国人心态的表现。

比如山西给华国锋修陵墓,就算华国锋是你们那个县的,又怎么样呀?还至于建一个好几个足球场大的陵墓?往后,党的主席多去了,每个人都建一个,活着的人中国人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骆家辉回来了,但是人家说,我是美国人,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可是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听明白,以为作为华人“回家”来了。首先,可让华人扬眉吐气了:瞧瞧,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做了大官,那可是美国呀!其次,在高兴的背后,自然也会想到“沾光”。因为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我们为你骄傲了,当然也就应该有报答(听说,骆当纽约州长时曾给家乡捐资修过路)。

所以我觉得骆家辉真不该接受奥巴马交给的这份“美差”。他成长、生活在美国的文化圈子里,用网上一句开玩笑的话说,其实他是“黄皮白心”,他不了解他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从前和现在(理性的知识可能有,而没有感性的知识),他如果依然用美国人的思维行事,他遇到的困难可能要远远大于他的前任们。因为中国人对他的前任们的理解就是:那是来中国为美国利益服务的;而对他的理解就是:你虽然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可是你要知道你是“中国人”哪!这样问题就复杂了。

比如,背个双肩包,自己提着行李,领着全家,以旅游的方式来上任,他可能觉得这是“低调”,是美国风格,可是他不知道,到中国环境里来,这可是十足的“高调”。你让中国的大小官员们,情何以堪?看看网上的议论,就知道了,其实他已经把中国的官吏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去了。设想,要是中国自己内部出现这样的一位省部级官员,我敢打包票,只要一曝光,他肯定就混不下去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举动,可能比嫖娼和贪污更不能让人容忍。吃喝嫖赌,事发了,可能会有人出手暗地里相救;在官场上自摆清高,不让你下台,别人如何生存?

所以我看骆家辉亮相的第一脚踢出来就不漂亮。往后想顺利地与中国官员打交道,难了。中国人把你当成了光荣和自豪,当成了“回娘家”的亲人,要是你在对待中国的事务上,却一点也不让步,这后果自然是严重的。在中国,亲戚、朋友关系要是搞臭了,那仇恨要比对待敌人还要强烈,你看毛泽东与刘少奇和林彪的例子就知道了。

中美两国源于价值观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争论,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途径。在两国关系上,小的摩擦,不可避免,大的武力争斗,像当先年在朝鲜和越南那样,大概也不大可能会发生了,但是,就是这不断的小别扭,有那么一两次,就足以让你骆家辉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了。

所以我很担心,骆家辉衣锦还乡,能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还在两说着呢。

2011.8.16.

    进入专题: 骆家辉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22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