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台: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9 次 更新时间:2011-11-06 23:36

进入专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张玉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昨天的发言当中,各位嘉宾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符合中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上一个五年,中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资源环境瓶颈问题突出,技术相对落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过程经历了基本思路的研究、建议的制定和纲要编制三个阶段。国务院的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政府广泛参与,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前一年,也就是在2009年就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的预先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规划的编制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些领导和专家还直接参与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的起草工作。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中国已经跨进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门槛,这一阶段是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下面,我就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讲几点意见: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既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结合我国自身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切合中国实际、并有望实现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比2010年放慢,但增长的势头仍然强劲。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第一,投资有望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2011年中国将实施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还将启动水利、高速铁路等“十二五”新开工项目。第二,在工资上升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将保持稳定增长。第三,发达经济体复苏,失业率逐步下降,需求有望回升,有利于中国出口较快地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第二期宏观经济指数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11年二季度以后稳步回升。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左右,这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了空间,有利于提高增长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但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在2011年达到4%左右的调控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中国农业连续七年丰收,粮食供给充裕,粮食库存率高达40%,远远高于国际通行的17%-18%的标准。第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有利于从中间环节减弱物价上涨的压力。第三,导致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得到初步控制。2011年2月份,中国广义货币增长率放慢到15.7%,低于16%的调控目标,单月新增贷款明显降低,而且调控物价的政策组合还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预计全年物价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二)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改善,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应重点开展下述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实施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大型节能减排工程以及行动,从实施效果来看,进展较为顺利。不过,中国节能减排机制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亟待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此外,中国研发投入长期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不掌握核心节能减排技术。国外核心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转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十二五”时期,中国将继续淘汰落后、鼓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使技术进步在劳动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政府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目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发挥各种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欢迎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鼓励并支持开放式创新。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为所有在华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一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发展滞后。“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中国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十二五”期间不仅应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比重,还应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旅游业,支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要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增强服务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四是发挥优势,合理分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近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成本优势削弱,但大市场的优势凸显,成为吸引跨国投资的新优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对在华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相当高比例的跨国公司更加看好中国所独有的低成本、大市场双重优势,有动力将支持与技术密集程度更高、资金密集程度更高的研发、高端制造等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加速调整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积极有序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落户中国。与此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要素在中国国内的跨地区流动和重新组合,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有利于东中西部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新局面。

(三)将调整收入分配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

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持续的动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根本上要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2009年,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比2007年提高了四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低于2006年的水平,扭转了继续扩大的趋势。不过,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仍然不合理,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分配的秩序还很不规范。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补低、拓中、调高,也就是说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水平,保证他们的生活基本需要,不断拓展壮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将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失灵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大力促进就业,提高效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使最广大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获取收入,改善生活环境。四是完善市场机制,不失时机地进行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促进要素间合理分配的作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公平、有效的竞争,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2011年3月21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

    进入专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0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