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速度,但不要带血的速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5 次 更新时间:2011-07-27 22:59

进入专题: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青年参考  

我们并不反对发展高铁,但我们反对冒进地发展高铁,尤其反对在利益、政绩驱使下冒进地发展高铁。我们要速度,但不要带血的速度。

以保证发展为理由容忍安全问题,甚至以一时的发展成果为理由,要人们容忍和赞同这种牺牲,更是一种可怕的逻辑。

列车残骸和死者遗物还散落在事故现场,事故原因调查才刚刚展开,银色的高速列车就已迫不及待地重新奔驰在刚发生过事故的铁轨上。

这是“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又一幕令人震惊的画面。某种程度上,这一幕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担忧:即使在发生这样惨烈的悲剧之后,“速度崇拜”、“效率崇拜”竟似乎还没有降温的迹象。

7月23日的惨祸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在人们心里埋下的某种不安全感瞬间爆发。它太惨烈了,以至于如果不对高铁的现状进行彻底省视,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我们并不反对发展高铁,但我们反对冒进地发展高铁,尤其反对在利益、政绩驱使下冒进地发展高铁。我们要速度,但不要带血的速度。

完善的高铁系统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多益处。它能使人们更快捷舒适地旅行;它能提高货运速度从而为中国经济带来活力;它也可以把过去相对封闭的市场与更有活力的市场连接起来;它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但实现这些益处有一个必要前提:高铁必须足够安全。它要有牢固耐用的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的机车,以及周密科学的运行管理。此外,高铁的发展应该是健康的、有耐心的,既要考虑管理和运行体制的合理,也要考虑规模和速度的适度。

目前高铁的种种表现,并不能让人信服地感到它满足了上述前提。

高铁的建设高歌猛进得令人咋舌:在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建设的高速铁路里程,已超过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在半个世纪里新建高铁里程的总和。中国在高铁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当然会令国人自豪,但我们是否一味地追求速度而轻视了安全?我们有没有像追求速度一样致力于追求安全,甚至追求安全甚于追求速度?

有媒体统计,武广高铁过去一年里发生了8起大小事故,而7月刚开通的京沪高铁也在不足一个月内因各种事故连停6次。而此次动车追尾事故,则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安全性打上了最尖锐、最激烈的问号。

中国高铁的速度据说已经领先于世界,那么,相应的安全防护技术是否也已领先,与之配套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否也已领先?

死神总是潜伏在细节处。细节的完善,不仅需要对“安全”有一颗虔敬的心,更需要完善的措施落实和制度保障。

“7·23”动车追尾事故必须被当作一次惨烈的警示。管理部门应当正视现实,清查隐患、审视发展思路。在安全问题得以彻底清查之前,继续高歌猛进地推进高铁,不但会加重国人的不信任,还可能引发更多灾难性事件。

与此同时,将国人对高铁现状的拷问和质疑,与反对高铁本身等同起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读。事实再明白不过,批评者大多并不反对发展本身,而是反对异化了的发展样态。发展高铁项目与保证高铁的基本安全毫不冲突。相反,安全是评判高铁项目是否成功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标准。

只顾追求速度和效益而罔顾基本安全,将发展置于人的生命安全之上,这样的发展对社会有害无益。它使社会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可承受。在“7·23”悲剧中遇难的39名乘客,便是这种代价里头让人心碎的一部分。

而以保证发展为理由容忍安全问题,甚至以一时的发展成果为理由,要人们容忍和赞同这种牺牲,更是一种可怕的逻辑。

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逻辑。这个社会不应按照这样的逻辑前进。否则,我们将无法面对项炜伊,一个不满3岁、备受疼爱并喜欢向父母撒娇的小女孩。如今,她突然被抛入这次事故中,身受重伤,并失去了爸爸妈妈。

难道,我们需要以项炜伊们的不幸,作为一个国家发展高铁的代价?不,没有什么代价是必须付出的。

    进入专题: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54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