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林:谋和平需要长远眼光和现实勇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8 次 更新时间:2011-05-30 15:02

进入专题: 和平  

田文林  

今年5月l5日是巴勒斯坦第63个“灾难日”。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导致次日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至少7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因而5月15日被巴勒斯坦人定为“灾难日”。如今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但以色列欺凌巴勒斯坦人的局面仍依然如故。就在今年“灾难日”当天,以军与巴勒斯坦示威者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巴170多人伤亡。这种不对称的血腥对抗,几乎成为近年来巴以现状的缩影。

表面上看,以色列在地区对抗中占尽便宜,相对优势明显。实则其地缘处境近年正不断恶化:土耳其对以色列关系日趋疏远,由昔日“盟友”陡然变成潜在对手;伊朗不断推进核计划,加快研发新武器,而美国因处于收缩态势,无意对伊动武,由此使以色列面临“打还是不打”的两难处境。而这次中东剧变中,埃及在穆巴拉克下台后,对以色列态度日趋冷谈,酝酿启动拉法口岸、与伊朗改善关系,月初又成功撮合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接连而至的“坏消息”,使以色列不得不思考:以色列安全处境为何越来越差?未来到底该向何处去?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色列能安然生存至今,乃至当前面临种种困境,均与其安全战略直接相关。以色列的安全战略,一言蔽之就是军事安全优先,具体地说,就是先发制人、境外御敌、寸土不让。这种安全战略特性,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以色列地缘政治环境的脆弱性。该国领土面积小,缺乏回旋余地和战略纵深,而且与所有邻国几乎都处在敌对状态。二是其长期孤立导致的不安全感和自助意识。犹太民族曾两次被灭国并导致民族“大流散”。20世纪30年代又险些被纳粹德国种族灭绝。因此其“对外部世界的敌对环境既无兴趣,亦无敬意”。有人曾这样描述以色列的心态:以色列是由在世界各地的地铁上的座位里被驱逐出来的人组成的民族,站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座位,因此他们对所占座位有种近乎超感觉的依恋,而对那些被从这个座位上赶出去的人没什么同情心。正是凭借这种敢于动硬的不服输、不怕死劲儿,以色列由弱变强,最终成为中东无人敢惹的“最小超级大国”。

然而,军事优先战略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是“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

该战略过分重视局部区域的成本收益,而看不到整体利益和自身极限,结果往往导致军事行为缺乏节制,出现局部利益理性化,整体利益非理性化的悖论。二是暴力手段缺乏灵活性,它只能用于惩罚,因此存在招致被惩罚者反抗的可能。一味依靠军事手段谋求绝对安全,最终导致“边际效应递减”,越追求安全,最后反而越来越不安全。尤其在外部形势已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这种战略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具体地说,以色列对军事手段的“路径依赖”,造成两大突出问题:首先,导致政治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力度不够强烈,导致以色列始终未能摆脱政治孤立状态。由此使其数次错过实现安全的有利机会,而未能将军事胜利最终转化为政治胜利。其次,在缺乏强大外部对手制约背景下,军事优先战略很容易演变成了睚眦必报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在历史上,以色列就曾屡屡动用正规军对付阿拉伯人。而使用传统军事手段对付非传统威胁,使以色列日益被贴上了“国家恐怖主义”的标签。如2006年7月,以色列仅因真主党绑架了2名以色列士兵,就大举入侵黎巴嫩,造成黎5000多人伤亡,100万人流离失所。这种“完全不成比例”的报复,令以色列日趋走向自己反面。

事实上,以色列当初在巴勒斯坦建国及后来壮大,一定程度得益于历史上犹太人遭受纳粹迫害给世界留下的悲情形象。而且以色列至今仍在“享受”这种悲情角色带来的国际宽容。但当前以色列为追求绝对安全,过度消费了历史留下来的感情资源,由大屠杀受害者和被同情者,日益成为大屠杀的施加者和憎恨者,日益站在国际舆论的被告席上。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追求绝对安全而无视国际道义,使以色列自身安全面临被反噬危险。

衡量安全战略水平高低,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否平衡使用政治与军事手段。没有军事实力保障的安全,是靠不住的安全;但反过来看,没有政治保障的安全,同样是不长久的安全。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做支撑,军事胜利很难真正转化为持久的政治胜利。如果一个国家在弱小时只会逆来顺受,强大时则恃强凌弱,这是傻子都会做的事情,是无战略或愚蠢战略的体现。而以色列安全战略的问题就在于,在其相对孱弱、安全形势严峻时期,以色列从来不惮使用军事手段捍卫自身安全,但随着阿以力量对比由“阿强以弱”变成“以强阿弱”,以色列却未能适时调整战略,更好运用政治手段,而是无节制地使用武力,结果使自身安全处境重新恶化。

长远看,以色列有两大问题不可能超越:一是如何与阿拉伯世界长期相处的问题。邻居不能选择。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互为仇敌,却不得不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下。以色列的尴尬处境在于:它不肯放弃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但还希望阿以和解。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便宜事。以色列“以安全求和平”,其安全实际是建立在牺牲巴勒斯坦人合法权益基础上的。但这种建立在少数人压迫多数人基础上的状况不可能持续存在。对以色列来说,缺少的不是实现和平、谋求安全的机会,而是解决问题的长远眼光和勇气。他们一再错过实现和平、谋求真正安全的机会。缺乏自我节制的安全追求,像手中攥的沙子一样,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进入专题: 和平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0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4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