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狂飚突进,隐藏病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二个50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26 次 更新时间:2011-03-18 11:34

进入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  

高放 (进入专栏)  

一、20世纪上半叶两次狂飚突进和两种理论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去年第4期发表的严书翰教授的《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一文,用形象而精当的八个字标题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五十年。本文我相对应地用“狂飚突进,隐藏病根”来纵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二个五十年。

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十年是在西欧以英、法、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第二个五十年的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东欧的俄国。俄国比西欧英、法、德等国是后起、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却带头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实践中,有两次狂飚突进,又形成两种新的理论:第一次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展前后,俄国经历三次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欧东亚也随之出现革命风暴;第二次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社会主义从苏联扩展至东欧东亚十三国,形成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这两次狂飚突进使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进而成为社会制度实体。这两次革命风暴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加深了俄国等国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危机,迫使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奋起革命,最终从社会主义去寻求国家民族的出路。这两次突进形成了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两种理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落后国家的新发展。这两种理论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又有两相区别的理论观点。两者都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两者又都有历史局限性。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又长期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可以说是异常艰难地开创了社会主义新事业,用中国的一句古成语来说是“荜路蓝缕,创业维艰”。因此,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又难免有教条式地照搬,甚至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尤其是学理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军事扩张主义这三者渗透到社会主义制度实体当中,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三大病根,给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个五十年留下严重后患。

理论既指导实践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病根难以消除,终于变成为后来苏联东欧覆灭的祸根。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这两个理论和两次狂飚突进,二者不可分离、不可分割。但是为了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来说明第二个五十年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只好把两次狂飚突进和两种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小问题来分别论述。

二、从20世纪初叶至2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狂飚突进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观察到俄国社会矛盾深重,预见到俄国将要发生革命。如:马克思1877年在致左尔格信中指出:“俄国社会的一切阶层目前在经济上、道德上和智力上都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这一次,革命将从一向是反革命安然无恙的堡垒和后备军的东方开始。” 恩格斯于1874年在《流亡者文献》中也说:“俄国无疑是处在革命的前夜。” 俄国于9世纪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15世纪形成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莫斯科公国。1547年莫斯科大公自封沙皇,“沙”是“撒”的音译,他模仿古罗马皇帝凯撒,妄想建立罗马帝国式的大帝国,从此大肆向西南东三面军事扩张。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农奴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出现了工业无产阶级和现代工人运动。1883年普列汉诺夫创办了劳动解放社,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898年在俄国进而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刚建立就遭到沙皇专制政府的迫害,三个中央委员被捕,于是,党就陷于各个地方组织分散的状态。到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重新建立,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从1903年一开始建党,党内就明显分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意思,孟什维克是少数派的意思。孟什维克想在俄国建立一个象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那样的在合法条件下斗争的合法型政党,走改良主义道路。布尔什维克认为,在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下不能走西欧逐步改良的道路,应该走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所以从建党伊始,党内就分为革命派与改良派、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

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新阶级。这一时期的俄国社会内部有四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与国内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同时,外部还有两种矛盾: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周边受它压迫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俄国同中国、土耳其的矛盾。国内四种矛盾和国外的两种矛盾促使俄国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三次革命,即1905年的民主革命、1917年二月民主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三次革命都是由对外战争引发,当时的沙皇政府想要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避免国内革命,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专制、腐败、无能的沙皇政府在两次战争中都失败了,战争引起了三次革命。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引发了第一次狂飚的第一个革命风暴。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东北亚朝鲜半岛与我国东北爆发战争,俄国战败引发1905年第一次革命。在这次民主革命中,工人阶级打先锋,一•九(1月9日)流血事件发生后,爆发经济总罢工、政治总罢工。在1905年十月声势浩大的政治总罢工中,有二百万俄国工人参加。12月爆发了莫斯科武装起义,共有八千人参加起义。农民与士兵群起反应,俄国三分之二的县有农民起义,军队中波将金号铁甲舰上的海军士兵举行起义,反对沙皇政府。在1905年革命中,最重要的是工农兵大众创造了苏维埃这一新的革命组织,工人农民士兵起来进行革命斗争,进行武装起义,选出代表,组成代表会议。苏维埃是俄文cobet的音译,原意就是会议,这是一个普通名词。但是1905年革命中出现的工农兵代表会议在以后俄国的发展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05年革命在12月的武装起义中达到最高点,起义失败后俄国工人和农民且战且退。在1905年革命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起了领导作用,但是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分歧严重,党内领导的不统一也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1905年俄国革命的狂风不仅限于俄国,还刮到欧、美、亚甚至非洲、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欧洲的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以至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人和人民大众都响应俄国1905年革命,奋起罢工、游行,支持俄国革命,谴责沙皇政府镇压的暴行,同时争取本国工人权益。亚洲也出现革命风暴,主要表现为:1905-1911年波斯资产阶级革命、1905-1908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人民抗英起义、1905-1912年印尼工农参加反荷斗争,朝鲜1907-1911年的抗日义兵运动。

1917年俄国第二、三次革命引发了第一次狂飚的第二个革命风暴。1907年俄国革命转入低潮后,沙皇政府曾经企图用改革消弭革命,1906年重用斯托雷平担任内阁首相兼内务部长,实行新土地法,培植一个新富农阶级,作为沙皇政府专制统治的基础。尽管沙皇政府采取改良措施,但是俄国社会各种矛盾还是没能得到缓和。1912年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于是沙皇政府又用对外战争的办法来缓解内部矛盾,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907年俄、英、法三国形成协约国,与1882年形成的德、奥、意三个同盟国日益对抗。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军队屡败,加深内部矛盾。1917年二月俄国爆发第二次民主革命,2月18日(即公历3月3日)首都工人罢工,25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举行全城罢工,明确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和“面包”的口号,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26日首都工人举行起义,27日起义席卷全城,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3月2日(公历3月15日)俄国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由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组成。另外,受俄国1905年第一次革命的影响,在第二次革命中俄国的工农兵又成立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形成了一个实际上的苏维埃政权。也就是说,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经过八个月复杂斗争,和平过渡未成,转向起义,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八个月当中,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利用苏维埃政权,揭露在苏维埃政权中居领导地位的孟什维克和俄国农民的政党——社会革命党,这两派是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这两个政权性质相反,一个代表资产阶级,一个代表工农大众,但是它们又和平共处。苏维埃政权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战争的政策,对内宣布准备召开立宪会议,想把俄国引上资本主义议会民主的道路。布尔什维克坚持革命路线,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既然对外继续战争,不得人心,不能解决人民的和平、土地、面包问题,就应该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样经过八个月的斗争,布尔什维克原来曾经设想在苏维埃内部经过合法斗争,争取群众,更换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以苏维埃政权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道路走不通,到十月革命时只好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武装起义胜利以后,俄国就以工农兵创造的苏维埃作为新的国家政权机关,建立了第一个工农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国家。

与英、法等国相比,俄国虽然经济落后,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俄国已有约42%的现代工业,约300多万的现代工人阶级。布尔什维党到十月革命时候有20多万党员,特别是有俄国1905年革命创造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政权,所以说,俄国经济虽然落后,但是政治上还是比较先进的,有先进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工人阶级,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还有俄国工农大众创造的苏维埃政权这种现成的形式。因此,经济虽然落后的国家,政治上比较先进,可以先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以后,俄国又进行了三年内战并且打败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到1921年才转入和平恢复经济时期,1925年以后才进入现代化、工业化建设时期。

由十月革命引起的第二个革命风暴席卷欧亚各国,形成世界苏维埃运动,即布尔什维克党要把俄国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国家普遍化、国际化、世界化。为了推进世界革命,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作为世界革命的总司令部、总指挥部。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后来在各国扶植建立共产党。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苏维埃运动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大体如下:

1918年1月27日,芬兰爆发无产阶级革命,28日成立人民全权委员会,宣告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诞生。芬兰虽未采用苏维埃名称,但实为准苏维埃共和国,它只维持了三个多月,到5月初就被内外反动势力扑灭,史称“百日革命”,实际上红色政权只存在96天。

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11月3日-9日士兵、工人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府,9日成立了左派占优势的社会主义德意志共和国,同日另成立右派掌权的德意志共和国。德国也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召开了全国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当时党内左派李卜克内西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但左派女革命家卢森堡反对,她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如果我们急于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话那将是“一种犯罪性的错误”。德国到1918年12月30日才成立德国共产党。可是刚建党,1919年1月就遭到社会民主党政府的镇压, 1月15日德国共产党的两位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杀害,新建立的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况,因此1月德国共产党举行的起义失败了。但在1月10日-2月3日在德国北部不来梅市建立了不来梅苏维埃共和国,只维持了25天。随后,2月6日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南方的巴伐利亚州4月7日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把铁路、银行和大企业国有化,实行工人监督,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5月5日被镇压下去,只持续28天。

另外我们看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本来是1867年成立的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垮台,分为五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匈牙利在1918年11月成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到1919年3月,匈牙利进一步发生无产阶级革命,3月21日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它是由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合并为一个社会党领导政府,建立红军,实行土地、银行、大企业的国有化。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从3月21日-8月1日共维持了133天。

1919年6月16日在斯洛伐克也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是在匈牙利红军解放的地区成立的。6月30日匈牙利红军撤退后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也被镇压,只存在两周时间。

十月革命所掀起的第一次狂飚突进的第二个革命风暴在欧洲仅仅在芬、德、匈、斯四国建立了五个苏维埃政权,都是昙花一现就烟消云散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资产阶级调整政策,加紧恢复经济,采用镇压与改良两种办法对付革命派。英、法、意等国战后都有工人运动高涨,罢工、游行持续不断,法国水兵甚至还举行了起义,但都未爆发革命,也未出现苏维埃运动。但是共产国际还对德国革命情有独钟,因为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祖国,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发源地,1918年底又建立了德国共产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矛盾较突出,德共是新兴力量,所以共产国际还寄希望于德国共产党能在德国继续掀起革命。共产国际在1921年3月和1923年10月又两次策动革命,准备起义。特别是1923年10日的汉堡起义,宣布成立德意志苏维埃共和国,但是只有三天就失败了。1923年9月保加利亚西北部的弗拉州和1923年11月波兰克拉科夫城都举行起义,也要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也都失败了。1924年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西方闪光东方也明亮。东方这时还没有形成苏维埃运动,但是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于1918-1922年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1919-1923年爆发基马尔革命,波斯1920-1923年发生民族民主革命,叙利亚、黎巴嫩1925-1927年民族起义,阿富汗1919-1921年民族独立战争,朝鲜1919年三•一运动(3月1日武装起义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中国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1924-1927年进而爆发大革命,印尼1926年民族起义,埃及1919-1923年反英起义,摩洛哥1921-1925年人民起义,南非人民1922年奋起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安哥拉1924-1927年开始反殖民主义的起义,拉美的巴西1924-1927年圣保罗驻军起义,工人支持建立人民政府,被称为“希望的骑士”的青年军官普列斯特斯从1924年10月到1927年2月在两年四个月中领导1500多名的起义部队采取运动战方式实行长征,足遍14个州,行程2.5万公里,最终失败。尼加拉瓜1926年开始桑地诺领导的反美革命战争,古巴1927年开始反美反独裁的革命斗争。

总之,十月革命风暴波及欧、亚、非、美四大洲,可谓狂飚突进,但最终只是巩固了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其它的苏维埃运动都失败了,民族解放运动也大受挫折,中国革命在1927年以后转入低潮。

三、列宁主义的得失

革命狂飚起源于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还源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仅有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狂飚突进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20年多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以列宁为代表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这个名词最早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出现,起初是一个贬意词,是党内的少数派孟什维克派的马尔托夫用以攻击、贬低列宁的一个说法,后来普列汉诺夫,策烈特里及托洛茨基都用过列宁主义这个词,都是贬意词,都认为列宁是搞极端的集中主义,是法国的波拿巴主义、俄国的巴枯宁主义。1903年形成的布尔什维克自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新贡献的褒意词来使用是在1923年列宁病重时,当时列宁的战友加米涅夫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从正面、肯定的意义使用列宁主义。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党文献中才正式使用列宁主义。究竟什么是列宁主义?从50年代起,我在上马列主义基础课讲列宁主义的定义时一直都是引用1924年4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这本书中所提出的经典定义。实际上从1924年4月以来,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讲列宁主义的时候都是引用斯大林这个定义,对此都是没有疑义的。斯大林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现在重新总结历史经验看,我认为这个定义内含过于宽广,他把列宁主义解释为整个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解释为包括所有一切国家。1986年我为《社会主义大辞典》写辞条时,我感到,斯大林下的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我给列宁主义做出的说明是:列宁主义是列宁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产物,是同帝国主义时代初期新现象和国际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986年我对列宁主义的解释就时间和地点都加以限定。列宁生于1870年,1888年18岁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书评《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4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书中开始有自己系统的独立见解,结合俄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做了论证。列宁最后留下的文章是1923年他病重时写的《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纵观列宁一生,他的理论工作是在1893至1923年这整整三十年中完成。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他所留下的理论财富和思想体系总称之为列宁主义。今天怎么来认识列宁主义?我最新的一个研究心得是用24个字来概括其定义:列宁主义是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现在怎么看列宁主义?国内外理论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传统的观点,全盘肯定列宁主义;另一种是在苏联灭亡后出现的观点,全盘否定列宁主义。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如果把列宁主义理解为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那么,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看,我认为,要把列宁主义区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表现为:列宁主张在俄国建立工人政党;工人政党要对群众运动进行领导;在俄国要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进行革命中,应该和平发展与武装起义两手采用;党一定要领导群众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以后要经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特别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同时要坚持1871年巴黎公社开创的原则,即民主选举产生领导干部,反对官员特权;先建设社会主义,再实现共产主义。

第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最集中表现为:列宁探索一条在经济落后但政治先进的国家先夺取政权,依靠俄国工农创造的苏维埃政权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就是第二个巴黎公社,把苏维埃上升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靠这个最高权力机关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巴黎公社废除了常备军,但苏维埃政权是在落后国家单独首先胜利,它不能不建立一支常备军来保卫社会主义国家;再者,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因此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而且俄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俄国的社会主义还应以各民族联合为基础,采用联邦制的形式。列宁开辟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他的至理名言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他认为,在落后国家应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农民应该通过合作化来逐步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列宁晚年主张通过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经济,逐步通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是在俄国国内1918-1920年实行将近三年之久的军事共产主义。当时列宁把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特殊共产主义政策普遍化,以为可以用军事共产主义一步登天,取消货币和市场,把农民生产的粮食集中交给国家,国家采取统一分配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在国际上,列宁急于实现世界革命,主张以俄国开创的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开展世界苏维埃运动。特别是1922年苏俄改名为苏联。本来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国名定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中还有俄罗斯民族的名称,1922年后国名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既没有民族名称,也没有地理位置的特点,没有任何带特定意义和特定含义的名称。苏维埃在俄文是“会议”的意思,如果不是音译而是根据意思翻译的话,俄国这个国家的名称应是“会议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样一个奇特国名。其主要原因是列宁认为世界苏维埃运动取得胜利以后,将来世界各国都成立苏维埃共和国,都加入苏联,组成一个全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大联盟和世界大联邦。这一方面是列宁对世界革命形势和新建立的共产党作了过高估计,同时也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调节力严重估计不足,是列宁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思想的表现。现在看来,这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一种理论。

第四,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最突出的一点是,列宁在俄国建立了一党专政的体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排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参加政府。列宁坚决反对当时孟什维克提出的要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政府”的主张,这实际是一种“唯我独社、非我即资”的思想。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多党合作的思想。他们认为共产党是最先进的工人政党,但同时承认工人阶级还有其他的政党,提出共产党要联合其它工人政党,如:英国的宪章派、美国的土地改革派等等。《共产党宣言》中甚至还要联合小资产阶级政党,如:法国的激进党。既然共产党需要联合其它工人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去夺取政权,那么,在夺取政权以后又怎么能搞一党专政的政府?怎么能够把其他政党排斥在政权之外?况且1871年的巴黎公社也是多派合作,并非一派掌权,巴黎公社政权里面有蒲鲁东派、布朗基派、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以及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派。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成就,并没有否定公社的多派合作。可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把走改良路线的孟什维克视为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将其排斥在政权体制之外。列宁坚决主张一党专政,他于1919年7月31日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提出——像你们所听到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时,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因为这是一个在几十年内争得了工厂无产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地位的党。”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孟什维克党与社会命革党都向布尔什维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但是这两党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临时政府中与1918年的西伯利亚政权中有过两次动摇,倒向资产阶级一边。据此,列宁断言这两党是倒向资产阶级一边,拒绝与之合作。如果列宁有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思想,即使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犯过两次错误,但还可第三次争取。而且,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不是铁板一块,孟什维克中的国际派是比较进步的,社会革命党的左翼后来还建立了左派社会革命党。这两派中有中翼和左翼,至少可争取其中左翼。所以,我认为,列宁提出的一党专政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将来社会主义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宣言》的论述和巴黎公社的经验就是明证。从事实来看,1919年7月列宁在讲一党专政时俄国还有两党合作,即俄共(布)与俄国革命共产党两党合作,当时政府里面不是只有一个党,因此列宁说的一党专政与实际也不符。十月革命以后,1917年12月曾经吸收左派社会革命党参加政府,有七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政府中担任部长。该党在1918年3月因为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事与俄共(布)发生意见分歧,退出政府,举行武装暴乱,被布尔什维克政府镇压。随后,从左派社会革命党又分出两个小党,即俄国民粹主义共产党和俄国革命共产党,这两党人数都不多,但是1918年3月以后,俄国还曾经有过三党合作的局面。到1918年底,俄国民粹主义共产党由于人数少,观点与俄共(布)观点比较接近,主动要求解散并全体加入俄共(布)。到1919年还剩下两党合作,即俄共(布)和俄国革命共产党。1920年8月,为了加强共产党的统一和团结,共产国际二大决定,各国只许有一个共产党。尽管有这个共产国际决定,但是如果列宁有远大宽广的眼光,考虑到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如果能保留一个农民的政党将大有好处,便于听取农民的意见。即便有共产国际二大的决定,可以建议俄国革命共产党改变名称,譬如改名为俄国革命社会党。俄国是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保留两个政党,一个是工人政党——俄国共产党,一个是农民政党——俄国革命社会党,两个政党合作体现俄国工农联盟,互相监督,避免共产党一党专政。今天我们研究列宁主义,不能苛求前人,但应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俄国由于有深重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传统,难以全面吸收西方政党政治的长处。西方政党一般不是以党代政,而是各党推出候选人参加竞选,由当选者代表本党去执政,党不再干预政府的决策。可是,十月革命以后,在俄国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任命干部制、等级授职制的情况,通过候选人必须要由共产党组织认同、等额选举的办法来控制选举,而等额选举很难发扬民主选举的优点,没有竞争,只走形式,限制了民主,缺少民主自由也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确有世界革命的思想,但马克思反对输出革命,主张由某一个国家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主要是作为影响中心。但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俄国为中心实际变为指挥中心,控制中心,资助外国革命,这些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

幸好列宁本人有民主思想,他是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在革命失败以后在欧洲流亡了十五年,经受过欧洲民主思想的洗礼。因此,列宁有民主思想,所以能够逐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比如:通过实践检验认识到军事共产主义行不通,转向采取新经济政策。有些错误列宁已经开始认识到,但来不及改正就去世,比如:以党代政的做法不妥。有些提法过去这样讲是对的,后来应该改变。比如,列宁主张民主集中制,过去曾经强调集中,甚至强调极端集中,但是战争结束以后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列宁已认识到应该强调民主,1921年列宁提出工人民主制,但是来不及写进党章。列宁在建党的时候,重视民主。十月革命以后,每年都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重大决定都在代表大会上做出,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代表大会上作一个副报告来反对他的正报告,非常难得。1920年列宁建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避免中央委员特别是总书记滥用权力。但是列宁也有过失,列宁是靠他个人的声望来领导党,没有设党中央主席这一职务,然而又在1922年4月5日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设总书记一职。总书记本来只是党中央书记处的首脑,并不是党中央第一把手的职称。可是由于党中央并没有设主席,这样就便于列宁逝世后由总书记独揽全党大权,进而独揽党、政、军三大权,实行个人集权制。

总的来看,我认为,列宁主义是得大于失,是多于非,不仅起过重大历史作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理论虽然未能实现,但是俄国带头革命胜利后毕竟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了政权,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新路。在国际上,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一批共产党(到1924年列宁逝世前有40个共产党,约300多万党员),创建了第三国际(到1924年前召开过四次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斗争中得到锻炼而成长。列宁主义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俄国革命遇到了挫折,世界苏维埃运动也受挫。列宁关于“一党专政”的理论与实践留下了严重后患。但是列宁探索落后国家如何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迄今依然对人们有很多启迪。

四、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第二次狂飚突进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大权。列宁时期有党内民主,允许多派争论,即便禁止派别活动,也还保留自由争论;斯大林在党内变为消灭各派,一派掌权,搞一言堂。从1924年—1929年5年之中消灭三个反对派:托洛茨基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布哈林—李可夫集团。1929年是大转变的一年,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1930年开始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继十月革命之后掀起了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的旋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急速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资产阶级,取消租让制和租借制,排挤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收富农财产归集体农庄。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也采取狂飚突进方式。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计划化,这三化“并举”。1928年10月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只经过两个五年计划,都是自诩为在四年三个月就提前完成。自上而下用行政命令型、群众运动式进行建设,开展全国性社会主义竞赛。从1929到50年代中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7%,到1936年工业约占75%(1913年42.1%),电力比1913年增长6倍多,钢铁生产1700万吨,比1913年增长4倍,公有化在工业中占99.96%,集体化约占90%,苏联超过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1936年宣布建成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1939年又提出要过渡到共产主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了,而且已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

世界各国的第二次狂飙突进,一方面世界苏维埃运动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运动的新开展,两者又是交叉重叠的。二战全面爆发前为第一次革命风暴,二战中和战后为第二次革命风暴。

先看第一次革命风暴。中国苏维埃运动取得仅次于苏联的最大成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按第三国际和联共(布)中央意见,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武汉会议决定在武汉开展苏维埃运动。这里要说明“苏维埃”译名的由来。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中国报刊意译成劳兵会或劳农会,意即劳工士兵代表会议或劳工农民代表会议。1918年俄国定名为“俄罗斯会议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好改用音译,张君劢译俄罗斯宪法时把“会议”一词音译为苏维埃。1921年6月,中共一大纲领写进“承认苏维埃组织制度”。1927年11月开始在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定名为“苏维埃区域”;1930年政治局决定改称“苏区”;193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十四周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毛泽东为主席,定都瑞金。1927年-1937年十年间全国有13个苏区,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千万。1937年9月6日,改名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27年11月1日到1937年9月5日,苏维埃政权在中国仅存在近10年之久。

越南1930年2月成立越南共产党,10月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当年立即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5月1日在义安省开始罢工,波及河静省,由城市到乡村,到9月两省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反帝反封建,反法国殖民统治,恢复民族语言文字,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或强迫减租,废除苛捐杂税,镇压反革命。党处于幼年时期,被内外反动派联合镇压,1931年8月失败,义静苏维埃存在不到一年。

智利。智利共产党1922年1月由1922年建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而来,开展革命斗争有成效。1925年获9个议员席位。1927年5月反动军官陆军部长伊巴澳斯政变上台智利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1931年7月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迫使政府首脑辞职逃往阿根廷。8月间先进工人在智利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圣地亚哥、特木科等十个城市成立工人代表苏维埃,农村地区也力图建立苏维埃。只经过半个多月都被镇压。1932年4月,空军准将格洛维起义,宣布成立“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采取一些反资本主义、免除佃农债务等措施。12天失败,拉戈斯发动新政变,重新建立反动统治。

苏维埃运动30年代在西欧未能发展起来,只有1940年在苏联周边国家取得成就。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由苏德两国瓜分东欧。波罗地海沿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18世纪末并入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成立苏维埃政权,1919年三国都已独立出去。1939年秋,苏联与之分别签订互助条约,以维护西部周边安全,德国9月入侵波兰后,苏联要求三国改组政府,增加苏军进驻人数,然后策动三国共产党坚决要求改选,1940年7月14日、15日选举,三国共产党都获胜。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进而要求恢复苏维埃政权,申请加入苏联。8月3日到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接纳其加入。芬兰十月革命后独立,其边境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苏联为自身安全要求芬兰后撤国界线,1939年10月芬兰拒绝交换领土,11月苏军入侵,策动建立苏维埃政府,但未得到芬兰国内人民支持,交战3个月,芬兰战败,被迫将国界后退150公里,苏联在此成立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1940年3月31日加入苏联。西南部摩尔达维亚,原为独立公国,19世纪隶属沙俄,1918年独立并入罗马尼亚。1940年6月苏联将其南部的比萨拉比亚又并入苏联,成立摩尓达维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这样苏联在1940年就从1936年的11个加盟共和国变为16个加盟共和国,苏维埃国家增加5国。实际上这是用军事扩张手段来扩大苏联领土,来发展苏维埃运动。

第一次革命风暴另一条战线是反法西斯战争。30年代日、德、意法西斯势力崛起,对内镇压人民,取消资本主义民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奴役世界人民。各国共产党人站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前列。

中国共产党一马当先。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华后,中共在各党派中最早提出抗日主张,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日宣战。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委联合发表停战抗日三条件: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1934年7月15日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1937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独当一面。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歼敌1千余人,取得第一个大胜利。1940年8—12月百团大战,歼敌2万5千多人,又获大胜。

朝鲜共产党人也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朝鲜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1925年4月成立朝共,遭日本当局镇压,加上内部派系斗争,1928年4月解散,其成员大多到中、苏活动。1932年4月,金日成在我国东北建立抗日游击队,1934年组成朝鲜人民革命军,1934年—1936年发动1600多次战斗,抗击日帝,1936年建立长白山根据地,1937年开始推进国内战斗。

日共建于1922年7月,遭政府5次大镇压(1923、1925、1929、1932、1934),岛国回旋余地小,大伤元气。1935—1945年日共的斗争停滞十年之久,少数领导人流亡中苏开展抗日活动,大多坐牢甚至惨死狱中。

再看欧洲,德国共产党自1923年起义失败后,近十年生聚,十年奋斗,到1932年3月德国共产党参加总统选举,虽然面临法西斯分子的迫害和社会民主党的压力,党中央主席台尔曼还得到约500万张选票;7月议员选票中德国共产党得票530万张,比上次增加70万票,得到12个议席。75岁高龄的党中央领导人克•蔡特金长期住在莫斯科,参与第三国际的领导工作。她也当选为议员。按国会规矩,必须由最年长的议员主持国会开幕式,党中央于是请她回国。法西斯分子扬言要杀害她。她由儿子陪同回国。8月30日在国会主持开幕式,发表控诉法西斯、号召群众奋起制止战争的演说。她还深信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会很快取得胜利。她说:“我以年长的国会主席的身份执行我主持国会开幕式的义务,虽然我现在病体虚弱,但我希望将来能够荣幸地充当年长的主席,主持苏维埃德国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可惜次年1月,希特勒就政变上台,建立第三帝国,除纳粹党外,消灭其他一切政党,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苏维埃德国成为泡影。1936年德共总结经验,领导人民开展地下抵抗运动,发动罢工,创办秘密报刊电台。

西班牙王国于1873年建立第一共和国,君主制很快复辟,1931年重建第二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派与社会民主党、共产党、托派、无政府主义派都参与共和国活动。1936年组成人民阵线,它在2月国会选举中获胜,成立联合政府。7月陆军参谋长佛朗哥上将在德、意法西斯策动下发动叛乱,要消灭共和国联合政府。于是从1936年7月18日到1939年3月28日进行两年八个多月反法西斯的内战,这是国际共运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上非常独特的光辉的一页。西班牙共产党在反法西斯内战中起先锋骨干作用,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国际纵队”支援。54个国家3.5万名组成国际纵队,其中党团员约有60%,还有社会民主党员,中国也有100多人参加(详见拙文《永远鲜红的战旗——记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国支队》,《也谈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收入高放文集之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第359-360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当年中国人民曾热烈支援首都马德里保卫战。托派主张不断革命,共产党人主张先进行民族解放战争,保卫民主共和国,下一步再把民主共和国变为苏维埃共和国。西班牙反法西斯的内战最终失败,牺牲60万人,共产党人除被杀被捕外,只好转入地下斗争或者流亡苏联。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逐步扩大范围:1931年中国开始抗日战争—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全面战争。

1941年6月,苏联对德宣战,12月太平洋战争。40年代出现第二次革命风暴。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42天保卫战获得全胜成为大战转折点,苏联转守卫为进攻。从1944年起苏军已跨出国土,与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运动相配合,先后解放了7个半东南欧国家,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主要采取四种方式:(1)波、捷共在苏联境内建立人民武装,配合苏军打回来。1944年7月22日波共建立共和国,1945年1月17日,苏军解放华沙;捷克斯洛伐克于1945年5月9日解放首都布拉格,1946年6月1日组成人民政府。(2)罗、匈、保党利用苏军入境领导人民起义取胜。罗马尼亚1944年8月23日起义推翻反动政府,1945年3月6日成立人民政府,1947年12月30日废除君主制度,宣告建国;匈牙利1944年12月成立临时政府,对德宣战,1945年11月废除君主专制成立共和国;保加利亚1944年9月5日苏军与保加利亚游击队解放首都,成立祖国阵线政府,9月15日成立共和国。(3)南、阿党领导人民长期抗战,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胜利。南斯拉夫1945年11建国;阿尔巴尼亚1944年11月29日解放全部国土,1946年1月11日建国。(4)德国东部由苏军解放,1949年10月7日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四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四种方式:

(1)朝鲜靠苏军解放,1945年8月15日解放北朝鲜,北纬38度线为界,1946年2月北方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1948年9月9日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越南自力更生打出来。越南于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附属国,1941年后受日本统治,印支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抗法驱日,争取独立,北部建立根据地,1944年12月建军,8月起义胜利,9月2日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3)蒙古靠苏联策动脱离中国。1911年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人民革命党取胜,7月建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蒙古成立人民共和国,1945年10月公民投票宣布完全独立。(4)中国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自力更生又打三年,到1949年10月1日建国。

第二次狂飙突进,有十三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地理上由东到西连成一片,形成世界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祝贺斯大林70大寿,庆祝世界社会主义大胜利。

五、斯大林主义的是非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运20多年中无疑形成一套新理论。斯大林一直以列宁的学生自居,不同意突出他个人独特的理论贡献,实际上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既是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不同。

斯大林主义提法起初也是由反对派作为贬义词提出的。如托洛茨基在1927年9月《俄国局势真相》中说:“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从无产阶级转向小资产阶级,从雇农和贫农转向富农” 。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是机会主义。

斯大林主义作为正面褒义词是1936年莫斯科州委书记赫鲁晓夫在全苏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关于宪法的发言中说:“我们的宪法就是在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取得胜利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毫无疑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 1939年3月,政治局委员卡冈诺维奇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提出:过去我们讲马列主义,现在该讲斯大林主义。斯大林本人宁可同意马列斯主义提法,不同意单独提斯大林主义。这样既不单独突出自己个人,又显得更高——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而且联成一体。党章中写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也源于十八大。

当今来总结这一段历史,斯大林既是功大于过的伟大领袖,斯大林主义也应该是“是多于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阶段。斯大林主义是斯大林从1923年到1953年近30年中把马列主义与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的思想体系。我认为也可以用24个字给斯大林主义下个定义:斯大林探索以苏联为中心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与对待列宁主义一样,对斯大林主义也要一分为四,不能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贬义词来使用。

第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目标(1939年和1946年两次提出一国可以建成共产主义),坚持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竭力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坚持反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大力援助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包括从20年代到50年代长期对中国革命的援助)。

第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国内继承列宁遗志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社会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难题:以电气化促进工业化,以全面国有化加速国家工业化,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以工业化巩固农业集体化,以五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计划消除经济发展的自发性和盲动性,以引进和自己研发的最新科技来加速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文化教育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改造小生产者,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实现公费医疗、公费教育,实现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建成社会主义后还要保留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在国际上,使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十三国胜利,形成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促进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二战后世界上两大阵营并存、对峙的格局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起点。

第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应该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逐步渐进,而斯大林却急于用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方式突击完成。这与俄文把《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误译为“消灭私有制”也有关。《宣言》原意是扬弃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资本家善于资本投入产出、经营、市场营销、降低成本,以取得最大效益,所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急于消灭,不能简单消灭。农业集体化要以机械化为前提,计划经济要以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为前提。无产阶级专政要以无产阶级民主为前提。推进世界革命要以尊重各国独立自主为前提。在这些方面斯大林都忽视了前提,都有教条式简单照搬科学社会主义之处。

第四,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这方面有较多表现,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理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论等等。斯大林主义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极权主义,大俄罗斯主义,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军事扩张主义。苏联深受沙俄历史上“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列宁语)影响,这使苏共领导人不免也受其影响。斯大林与列宁不同。斯大林只是神学中学未毕业学生,长期从事地下斗争,除到国外开会外,未经受欧洲自由民主洗礼。他实行的十种政治体制,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这三者是君主专制体制,与列宁也是背道而驰的。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这三制源于列宁时期,有的列宁要改,斯大林不仅不改,而且更加深化;斯大林还增添了官员特权制、消灭异己制、监控干群制、控制选举制。其中一党专政、以党代政、控制选举这三制是学习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形,其余的七制都是封建专制的遗传。对外军事扩张主义,最突出的例子如上述1940年成立五个加盟国,都是强行输出革命,不仅要求照搬苏联模式,而且还要并入苏联。1948年苏联还想把东欧各国都并入,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建立三个联邦,即波捷联邦,罗匈联邦,南保联邦,第二步都加入苏联。 1948年整南斯拉夫源出于此,1949年进一步把南共革出教门。外蒙古本为中国一部分,1911年沙俄策动蒙古王公搞“自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外蒙古已放弃“自治”。1921年苏俄又策动蒙古人民革命党推翻旧王公,建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 11月26日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世界各国都不予承认。1945年2月,苏美英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以“外蒙古现状予以维持”为条件才答应对日宣战。1945年10月蒙古人民共和国搞全民公决脱离中国,成为苏联卫星国。到1951年4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稼祥率领几位同志访苏时,斯大林还表示:“可以搞一个以中国为主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联邦。王稼祥同志立即表示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行。” 在斯大林的内心深处,大概也还是想将来亚洲的这个社会主义联邦也加入苏联。回想1922年建立苏联时,岂不是要把苏联作为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吗?

总之,斯大林主义是非交错,功过分明。他指引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打败法西斯匪帮,援助了世界革命,功高盖世;但是它渗透了学理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过大滔天。这为后来苏联的亡党亡国亡制隐藏了三大病根。后来苏共几代领导人难以改革斯大林留下的有严重错误的理论、路线、模式、体制,终于使病根变成祸根,酿成了灾难,导致20世纪下半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斯大林主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极大危害,其深远的消极影响迄今难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正是努力在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版,第284页。

3、《列宁选集》,第4卷,第3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1986年10月版,第125-126页。

5、转引自路易斯•多尔纳曼著《蔡特金传》,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1页。

6、《俄国局势真相》,见三联书店1949年版第16页。

7、《赫鲁晓夫言说》第1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120页。

8、见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著《苏南冲突经历1948—1953》,达洲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43页。

9、见当时翻译林利著《往事琐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35页。

进入 高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4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