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台湾学术界、教育界见闻与感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3 次 更新时间:2011-02-25 16:08

进入专题: 台湾学术界  

余三定 (进入专栏)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台湾学术界、教育界见闻与感受”,也就是谈在台湾所见所闻和所感。谈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 台湾之行的概况

我这次台湾之行,是应台湾孙文(孙中山)学会理事长黄城教授的邀请,去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研讨会”。以往每一届上述研讨会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一届的主题是“孙中山的和平思想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我以为,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研究孙中山的和平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思想理论意义和时代现实意义,所以我很乐意去参加。

我这次台湾之行的时间是2009年11月4日——11月13日,刚好十天(包括路上),行程是这样安排的:我11月4日晚上到达台北圆山大饭店报到,11月5日、6日开两整天的会,开会的时间安排很紧张,第一天中午休息(包括吃午饭)2小时,第二天中午休息(包括吃午饭)只有1小时。从11月7日开始到一些地方(主要是高校)考察,我们先后到了六所高校和一所中小学联办的学校考察,并到了一些旅游景点参观。下面我结合台湾地图介绍一下我们的行程:第一天我们是从桃园机场下的飞机,这里离台北市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第二、三天在台北市开会;第四天在台北市考察,到了台北的故宫、阳明书屋和中山楼等处;第四天(11月7日)晚上从台北出发,经新竹县、苗栗县到台中县住宿;第五天由台中县到达南投县;第六天(11月9日)上午又返回苗栗县,下午到达桃园县(以上行程为台湾西线);11月9日晚,从桃园县途经台北到宜兰县(开始台湾东线之旅);第七天(11月10日),从宜兰县到达花莲县;第八天(11月11日)从花莲县返回宜兰县;第九天(11月12日)从宜兰县返回台北;第十天(11月13日)离开台北返回大陆。可以说转了大半个台湾。

这次研讨会我个人提交的论文是《孙中山和平思想研究述评》,我选择这个题目跟我近些年进行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即进行“研究的研究”。大家对我的论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就是想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个梳理和小结,给研究者们提供系统性的相关资料。另外,研讨会上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一位台湾学者的论文做评论。大陆这次去参加研讨会的一共有13位学者,包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与会学者主要是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只有我一个人是研究文学的。

二 台湾学术界见闻与感受

1. 治学严谨

这次参加研讨会的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参加会议者;另一类要做大会发言者,大会发言论文必须提前按时提交,大会组织者提前安排好评论人。参加这次研讨会的13位大陆学者共提交了11篇论文(其中两人合作一篇,一人未要求提交论文)。

我被安排做台湾学者方建中(元培科技大学博士、教师)的论文的评论人,方建中很细心,提前从组委会那里要到我的电子邮箱地址,把他的论文《ECFA签署的探讨——两岸和平的更进一步》用电子邮件方式发给我。我由于太忙,出发前一直没有时间研读,于是带着方建中的论文打印稿上了从长沙飞台湾的飞机,幸好有打印稿,我在飞机上细读了方建中的论文,可以说,方建中的很有见地论文伴我度过了飞机上愉快的旅程。研讨会开幕式与正式研讨之间的休息时间里,方建中还特意找到我,非常诚恳地要我对他的论文指教,并向我表示感谢,我于是对他说:“是你的论文伴我愉快度过了飞机上的旅行,我还得感谢你呢!”相比较而言,我是感到有点惭愧的,我也提前知道我的论文的评论人是台湾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庄达欣,我却没有提前与庄达欣博士联系请教。庄达欣博士对我论文的评论细致、严谨,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多个方面和角度的评论。台湾学者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注重实证研究

台湾学者的研究选题比较注重面向现实,重视实证研究。我给大家念一下这次研讨会上部分台湾学者的论文题目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见出其特点,如:《从孙中山科技思想谈两岸资讯科技业竞合关系》、《权力的失衡:以行政命令审查的探讨为例》、《ECFA签署的探讨——两岸和平的更进一步》、《论法治的向度:权力制约、法的内在道德与权利保障 》、《孙中山思想对现阶段两岸关系开展的启示》、《台湾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策略浅析》、《文化安全——抵抗文化入侵的空间》、《两岸双联发展三阶段论》等等,都是应用性、实证性很强的论文题目。

3 研讨会安排紧凑

这次学术研讨会议程安排紧凑,大家都很珍惜时间。大会研讨的全过程中,会议组织者专门安排有计时员计时、按铃。大会规定每个人的发言不能超过12分钟,发言到10分钟的时候会响铃一下提醒发言者,到12分钟发言时间满后会响两下铃声。如果有某位学者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言完毕,按铃者就会在接下去的时间里每30秒钟按响一次铃声,这实际上就是迫使发言者尽快结束发言。评论人对论文评论的时间是8分钟,评论人讲到 7分钟的时候会响一次铃,到8分钟评论发言时间满后会响两下铃声,如果评论人超过时间按铃者接下去也是每30秒钟按响一次铃声。我发言时提前做好准备,在11分钟的时候就结束了发言,我作评论时也是稍微提前一点结束了评论。如果我们开会(特别是行政方面的会议)也能做到像上述这样,发言者做好充分准备,把所有的水分都去掉,讲主要观点,那将节约多少时间啊。

4 做事有始有终

我从台湾回来的第五天(11月18日),黄城理事长就给我们每位大陆与会者发来电子邮件,要求每位与会者写一篇台湾之行的见闻与感言,并且要我们发一些在台湾的照片给他们,供选择編印入冊;他们要将研讨会论文编辑出书(我们在研讨会期间获赠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印制甚佳)。只是很惭愧,我回来一直很忙,暂时还没有写出来,但我已经想好写什么了,争取尽快写出来。(注:至2009年12月20日我才写出访台感言《两岸和平统一有无数的理由》。)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做事严谨,考虑周全,有始有终。

5 重视学术资讯、学术交流

11月13日(离开台湾的那一天)上午,我和郭世佑等四位学者还专门去考察了台湾的重要学术机构——台湾国家图书馆,我们在那里重点考察了台湾国家图书馆下属的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中心的《汉学研究》执行主编耿立群、《汉学研究通讯》执行主编廖箴两位陪同我们参观,并与我们进行了座谈。我们在汉学研究中心看到那里有不少出版不几天的大陆报刊,看到大陆各省、市、县的志书,《汉学研究》也发表了不少大陆学者的论文;我们还从他们大本的通讯录上见到,大陆学者到这里来参访、交流的人较多。可见,汉学研究中心很重视学术资讯,很重视两岸的学术交流。

6 学术评估过分量化

我与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台湾学者就学术评估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谈,几乎所有的台湾学者都认为台湾也存在学术评估过分量化的毛病,与大陆有“CSSCI崇拜”的病态一样,台湾则有“TSSCI崇拜”的病态。我开玩笑说,大陆与台湾真是联系太紧了,连学术界患的毛病都这么相同。

三 台湾教育界见闻与感受

1 高校的见闻

(1)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先后到育达商业科技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大学、台北海洋学院等4所高校访问交流,并到台湾师范大学校园参观,同时佛光大学文学系黄维梁教授、陈炜舜博士等4位老师到我住的宾馆来进行了交流,总计起来看可以说与6所台湾高校发生了联系。育达商业科技大学校长唐彦博曾来湖南理工学院访问(他当时在中国文化大学工作),此次我们第二次相见,我和他自然都很高兴。育达商业科技大学不但教学条件先进,而且人文色彩浓,文化氛围好。慈济大学是一所宗教大学,学校很干净,教学楼一尘不染,那里的老师都有两双鞋子,进教学楼门之前都要换鞋子。慈济大学内的所有布置(包括礼堂)、校史陈列、学校书店(我就在该校书店买到了释证严著的《静思语》和证严法师著的《琉璃同心圆》等书)等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融为一体,的确能促使人净化心灵,保持宁静,潜心学习。台湾海洋学院则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紧靠淡水河)、特有的实验室、特有的教学设施和课程营造出海洋大学的特点。

(2) 博士培养制度严格

台湾博士生学制一般为4——5年,其在校期间的名称很规范,刚考进去的头几年叫“博士生”,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只差论文答辩了就叫“博士候选人”,论文答辩通过、授予了学位后才叫“博士”。我们大陆在称呼上比较模糊,只要考上录取了就叫“博士”。台湾博士培养制度很严格,一般情况下,考上博士者最高概率有60%能拿到学位,最低只有40%的就读者能拿到博士学位。我在台湾就碰到过一位朋友读了8年博士还拿不到博士学位,最后只好放弃。

(3)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们在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参观了多个实验室,其中包括有股票实验室,有关炒股的技能、技巧在这里可以直接学得到。我们在台湾海洋学院时,东道主给我们播放了一个介绍学校情况的电视专题片,他们开的课程中,有游泳、冲浪、驾驶等等;学生的实习时间长,要求严。另外,有意思是我们在一个大学还看到了一个博弈实验室,陪同我们的老师说就是想要教学生多一门谋生的手艺。

2中小学见闻

我们参访了办在宜兰县的中道国际中小学(为中小学联办的学校),董事长为陈邦祯博士(陈博士是黄城先生的夫人),这所学校是黄城先生卖掉祖传的田产后而开办的,这是黄城先生自觉献身教育、造福子孙的义举。中道国际中小学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其中最深刻的印象有如下几点:一是双语教学。该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采用双语教学(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教学),这是真正的“国际性”。二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参观了这所学校特有的国学教室,该教室完全仿照古代的学堂而建,教室门窗和整个布置都古色古香,书桌就是古代的几案,学生上课时要盘腿而坐,教室外的门厅墙上挂了一幅《岳阳楼记》的影印件,并有门联。这所学校所有的学生每周要在这里上两节课,学习中国古代的诗文名篇,学校要求学生背诵古代的诗文名篇,学生在这里到毕业时都可以背诵几百篇古代的诗文名篇。三是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我们在该校观看了班级篮球赛,观摩了该校的中学生乐队演奏、小学生双语朗诵和歌唱、书法教室等等,还看到了学生自己动手修理好的桌椅板凳被继续使用。

四 风景名胜的粗略印象

我们在台北先后参观了国父纪念馆(“第十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就在国父纪念馆内的中山讲堂举行)、阳明书屋、中山楼(国民党原来召开国民代表大会的地方)、台北故宫等地方。国父纪念馆郑乃文馆长热情接待我们,并向我们赠送了纪念品。国父纪念馆陪同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在向我们介绍展品时,还注意说明哪些展品是原件、哪些展品是从大陆复制过来的。国父纪念馆站岗的卫兵每小时换一班岗,换岗仪式很复杂,表演性很强,有点过分夸张,但因此而很吸引游客。阳明山上的阳明书屋原是蒋介石生前的夏天别墅,里面二楼保留有一独特根雕:一巨大树根的横切面自然地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该中国地图中蒙古国也在中国版图内。中山楼的座位设计很特别,主席台下面的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地面是前面高,中间低,后面又高,它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呢?我们很是纳闷。一位台湾朋友作了推测性的解释:因为开大会时,除坐在主席台上的人外,坐在大厅前面的都是高官,往后依次官位降低,于是建成了这种前高后低的奇怪坡度;到后半部分,坐的都是较低级别的官员了,又要考虑视线的需要,才又变成了正常的前低后高。在座位的设计上也显示出如此森严的等级制,真让人惊叹。

台北故宫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台北故宫派出一位处长接待我们,并给我们每位客人赠送了《时尚故宫•数位生活》(我在那里还买到了大开本的书《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比北京故宫要小很多,但所藏珍品亦不少。我们去参观时,那里恰好在进行由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联合主办的“雍正展”,“雍正展”所在的展厅是人气最旺的地方。我从该展厅挤着走出来后,当即给亦师亦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发了一条手机短信,告知“雍正展”的空前盛况和我高兴的心情,郑师即给我回信息:“祝访问成功!”

台北以外的著名景点,我们先后去了九族文化村(在南投县)、日月潭(在南投县)、太鲁阁(在花莲县)等处,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台湾,我于11月12日(离开台湾的前一天)下午,专程到台湾著名的书店精品书店(信义店)买到了“台湾全新景点大蒐集”《马上游台湾》(金时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月再版)。

五 其他感受

1、大陆和台湾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很近

我这次从长沙直飞台北不过两小时多一点的时间,感觉空间距离很近。到达台湾与台湾各方面人士交往后,感觉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更近。台湾之行让我很有信心地感到,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而且两岸统一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在研讨会上,就有台湾学者大声疾呼,两岸要尽快统一,表现出很感人的急迫心情。普通民众中也不乏企盼早日统一者,我11月12日下午到台北精品书店购书返回时,上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热情而又真诚地对我说:现在台湾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大陆了,台湾与大陆已经不可分割了。要想不统一已经不可能了。我11月13日下午返回大陆前在桃园机场候机时,遇到一位台湾佛教界人士也表示了与上述出租车司机相同的看法,他还特别表示他总是为大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由衷高兴。

2、台湾的官员比较平民化

研讨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即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正、副部长)宴请我们大陆学者,席间说话聊天,都很随便,没有官腔。在其他场合也有这种比较明显的感觉。

3、文明层次比较高

台湾任何一地都不准在室内吸烟(包括卫生间也不准吸烟),吸烟必须到室外去。否则就要罚款。喝酒是适可而止,绝不强迫客人多喝。另外,台湾(包括台北)的摩托车比较多,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台湾人待人接物的礼貌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4、用词用语的差异

大陆用简体字,台湾用繁体字;大陆和台湾使用的拼音方案也未统一;大陆用“公元”纪年,台湾用“民国”纪年;等等;上述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些新的常用词语也出现了差异,如,大陆的“数字”,台湾叫“数位”;大陆的“软件”,台湾叫“软体”;至于外国人名音译的差异则更多;等等。上述种种,都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以上系根据作者2009年12月2日晚在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贺波彬帮助整理了初稿,谨致谢!)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台湾学术界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03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