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命运共同体”各自表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40 次 更新时间:2011-01-19 09:35

进入专题: 命运共同体   两岸关系  

陈孔立 (进入专栏)  

                    

什么是命运共同体?学术界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正因为如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使用这个概念。当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命运共同体”的说法,例如,报载奥巴马说:“美日希望建立命运共同体”(其实他只说同盟,alliance);有人说基辛格提出中美关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其实他只说共同命运,a common destiny);还有人说:“中美双方已经处在‘合作则互利,对立则互害’这种准命运共同体的阶段”;日本政治家曾经说过,“中日双方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也有人说“中印两国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官员说过亚洲应当建立“能够在安宁的时候共同发展、在危机的时候共同应对的新型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繁荣发展、安全稳定离不开亚洲的振兴与和平安宁;亚洲的繁荣发展、安全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与安定。实际上我们已处于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中”;当然,还有人说“全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日本有人居然说“台湾与日本是命运共同体”。

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各自表述,要怎么说就怎么说,要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要多大有多大。正是由于对“命运共同体”没有明确的界定,以致“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个本来饱含同胞情谊的言词,却在“什么都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的氛围中,所有的亲切感都被冲淡了。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只讲命运相连、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而不涉及“认同”等等主观因素。有人强调“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是两岸联结的最牢固的纽带,是世界其他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但有人则认为“不能没有共同追求的目标,不能没有共同的利益为基础,不能没有制度化的机制来保障”。还有人强调主观方面的因素,重视“分享”、“沟通”、“参与”与“认同”。此外还有人则提出更加具体的设想:“两岸命运共同体指的是两岸民众具有共同的命运追求与共同的命运理念,是一种血脉相连、命运相关、互信、互赖、共生、共荣的关系。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集合概念,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下,两岸从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发展至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最后形成主权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理念共同体,实现两岸的最终融合统一”。

显然,以上不同看法,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要求低,容易做到,但那能算是命运共同体吗?能够为大家所接受吗?

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否已经形成?

对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否已经形成,有四种不同的解读。

一是已经形成。有人说,“我们与台湾民众已结成命运共同体”;有人则认为“这不仅是指两岸同胞的民族血缘关系,也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两岸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有的说,命运共同体是“对两岸关系现状作了一个定义性的描述”。

什么时候形成呢?早在2006年就有这样的说法:“经由十几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同胞已经结成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这大概指的是从两岸开始接触之后逐渐形成,至少有2006年已经形成。但是最近有一位官员则明确指出是在“这两年”形成的,他说:“两岸在这两年来已经形成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按照这一说法,在“这两年”之前就不是命运共同体了。可是一位学者则认为是在“百余年”的过程中形成的:“正是台湾与大陆两岸被隔断的百余年中,形成和发展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就否定了“这两年”形成的说法,不过,人们可能要问,在“百余年”之前,难道两岸就不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吗?

二是正在形成。另一位官员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民间交流发展迅速,一个包括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开始形成”。

三是正在建构之中。一位官员指出:“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融合,由融合而互信,由互信而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发展为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开通道路,创造条件”。不少大陆学者认同“建构说”,有人认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大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愿景,也是对两岸关系性质的又一次清晰的战略定位”。有人指出:“两岸的最终归宿,就是从经济共同体走向政治共同体,最后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命共同体,走出一百年来的分裂分治局面。这过程会很长,但这将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据报道,参加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指出,两岸双方应不断探讨、实践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路径,塑造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汇聚力量。一些地方官员也认为正在构建,他们认为通过与台湾方面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等,可以“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精神文化纽带、社会和谐纽带、通道连接纽带”。

此外,有几位台湾学者也提出类似的看法。不过他们认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多渠道、多面向、多层次地建构、强化包含共同未来认识的两岸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和平协议、文化统合、货币统合、经济统合、身份统合、安全认同、共同参与国际空间”等方面的统合,形成身份认同,才能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这可以归为“可以建构,但尚未开始建构”的一类。

四、有的已经形成,有的还要建构:“从民族、血缘、文化、历史和情感上说,两岸同胞确早已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但在现实两岸同胞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台湾部分民众对两岸命运共同体还有疑虑,并不完全认同,各种制度性共同体的建构更是任重道远”。

由此可见,两岸命运共同体究竟是否已经形成还有很大争议,也就是说,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应然”还是“实然”,理解还有不同。

如何对待“台湾命运共同体”?

在台湾,最早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是彭明敏,后来谢长廷讲得更明白:“独立是政治的概念,共同体是文化的概念,住在台湾的二千二百万人是台湾命运共同体,它也是一独立的国家,所以讲命运共同体是文化,讲独立是政治,指主权独立。”“共同体强调参与、认同和和害共识,但共同体还不是国家,共同体若要变成国家,必须经过政治程序,如选举、制宪、公民投票。”“台湾命运共同体和台湾独立,实际上是相通的。先强调命运共同体,等国民意识强起来,再透过公民投票、制宪运动等政治程序来成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一定会是个坚定的国家。”

李登辉上台以后提出“生命共同体”,1993年他指出:“台湾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后来陈水扁也提到:“族群多元、国家一体是台湾这一块土地上最美好完整的图像,没有本土和外来之分,也没有少数和多数之别,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应该是一个命运相同、荣辱与共的整数。” “透过公民社会的建立,经由偕同参与、集体创造的土地认同与共同记忆,才能超越族群、血缘、语言、文化的局限,迈向一个新的国家共同体的重建。”

马英九也讲命运共同体,他曾经宣示,“国民党与民进党差距再大,也大不过我们(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差距!蓝绿同在一条船上,2300万人民都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必要拼得你死我活,应该相互尊重。”国民党当局明确表示:“国民党一向主张不论是战后移民,或是战前移民、原住民,以及新住民,只要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命运共同体,本来就是一家人,也都是台湾人,没有我群、他群的分别。”

应当指出,所谓台湾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台湾内部省籍、族群的分歧,促进内部团结,有其正面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则是要与“中国认同”区别开来,以“台湾”为“我群”,以“中国”为“他群”,甚至导致“一边一国”的所谓“国族认同”。

那么,应当怎样对待“台湾命运共同体”呢?

大陆学者早期多数针对“台湾命运共同体”进行批判,揭露其“台独”的本质,有的还认为“台湾命运共同体”是不可能形成的。

后来发现“台湾命运共同体”确实已经在建构之中,于是,究竟要支持它还是要反对它,出现了两难的处境。如果支持它,岂不是支持了“台独”分裂?如果反对它,是否认为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社会制度下“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台湾民众不是命运共同体,而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两岸人民却是命运共同体呢?

近来对于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持“取代说”,主张“要加强台湾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弱化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使‘他’变成‘我们’,建构命运共同体”。有的持“包容说”,主张“将台湾主体意识包容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的壮丽进程中”;“在台湾社会形成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融入大中国意识,从而把两岸紧密地维系在一起”。有的则提出“重构说”,主张“两岸可以在维持自我认同、彼此相互尊重的原则下,重新建构一个集体认同,也就是对‘整个中国’的认同”。

可见,在“台湾命运共同体”上,也存在混乱的思想。

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有关命运共同体本身:

是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有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人组成的群体,小的只有两个人:如夫妻、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大一些的是家庭、村庄、公司、企业,最大的是国家、民族,乃至全球。狭义的是指特定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它有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成员、特定的共同利益,它可以与“他者”区别开来。

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是什么?血缘是必备的条件吗?地缘关系有什么作用?是否要有共同利益?甚至要有共同目标、共同制度、共同价值观、共同的“共同体感”“相互隶属感”?是否需要成员之间在主观上感受到“伙伴关系”“自己人”?

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完成使命”?或是“共同利益”或“共同需要”,或“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共同行动”?

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应当求同存异?是否允许存在差异?哪些差异是可以允许的,哪些差异则是不允许的?

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二、有关命运共同体间的关系:

一个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一个地区无法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一地区有可能与全国形成命运共同体吗?作为地区的命运共同体与作为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如何?认同地区命运共同体与认同国家命运共同体是必然冲突的,还是可以互相整合?如何整合?是否可能出现“双重认同”或“重叠认同”,既认同台湾命运共同体,又认同中国命运共同体?

提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说明有关“命运共同体”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希望理论界给予重视,并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2010-12-28

进入 陈孔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命运共同体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49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