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群:中美核关系三难:威慑、透明与裁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19 次 更新时间:2010-07-18 11:52

进入专题: 中美核关系  

滕建群  

[提要]中美关系无疑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受瞩目的关系体。而中美核关系是这对关系体中非常特殊、但又时常被提及的敏感话题。美国一直在核威慑、核透明、核裁军问题上紧逼中国,2010年4月发表的《核态势审议》报告30余次提及中国,把中国核力量与俄罗斯相提并论,这代表了美国对华的不安与焦虑,代表不信任。随力量此消彼长,核关系将是未来多年两国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尽管进行了多轮官方和非官方的核战略对话,收效甚微,关键是双方在诸如核威慑、核透明和核裁军等问题上缺乏共识,不在同一层面对话,结果双方均不满意。因此,两国需搞清双方的核关切,保证核关系处在稳定和可靠的状态,这不仅是核问题,且更涉及到两国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

  2007年初,美国前政要基辛格、舒尔茨、佩里和纳恩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文章,呼吁各国努力减小对核武器的依赖,阻止核武器扩散到潜在危险分子手中,从根本上消除核武器威胁。这一主张引来国际社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强烈反响。两年后,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实现做无核武器世界“带头大哥”,率先核裁军和确保核安全。又一年过去,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用他本人的话讲,他什么都没做,只为人们指点了迷津,可见此倡议含金量之高。

美国政策调整不可避免影响到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2009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由美国主持的防扩散和核裁军峰会,五个拥核国家悉数宣示各自立场,表示要核裁军和防扩散。2010年4月,美国发表《核态势审议》报告,做出透明和带头姿态;几天后美俄新的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紧接着奥巴马总统又把46国领导人召集到华盛顿,专门讨论怎么样确保核安全。一时间,停滞多年的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又回到旧有轨道,开始加速前行。在这样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中美核关系:此次广泛的核裁军运动会对中美核关系带来什么样影响?摆在两国面前的难题有三:核威慑、核透明与核裁军。

难题一:核威慑

中美是否存在核威慑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双方都握有核武器,很长时间里又互为对手,相互威慑是存在的事实。另有学者认为,建国后中国并没核武器,美国也不敢用核武器打击中国,并不是核武器威慑住了美国动核的手脚。如今,双方核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中国现有核力量根本构不成对美核威慑,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的核威慑。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威慑源头说起。

(一)关于威慑

威慑源于久远的军事理论与实践。随着核武器进入有关国家武器库,核威慑应运而生。19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学界就核威慑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出版大量理论著作和官方文件,把核威慑当成其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支柱。在美国《军语》字典里,威慑是“所带来灾难性后果迫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的行为,让对手知道遭报复的后果远远超过他能接受的心理极限。基辛格博士在《选择的必要》一书中写道,威慑有实力、使用武力的意愿及让潜在入侵者知情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要素缺失都使威慑失去意义。

传统核威慑是在强大核武装基础上发出的一种心理信号,让潜在入侵者深知改变任何现实状态举措的收益都不可能比固守现状要多多少。这样,核入侵都将被遏制,从而保证现有核态势继续有利于实施核威慑方。核威慑基于核武器本身所具有大规模杀伤力而确立。冷战期间美苏在核武器数量上的竞赛(1960年代达到最高峰)实际上是这种保持各自杀伤力的比赛,双方均知道如此成千上万的核弹头远远超过把对方毁灭的限度,但双方还是要进行数量上的攀比,其核心思想是保持各自核威慑的有效性,而不单单是把对方杀死,前者是心理较量,是一种意志性对抗;后者是实战应用,带来的是物理性硬毁伤。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事件打破了旧有的力量平衡。苏联必须要马上生产出自己的核武器,它将保证苏联“去掉这一重大障碍(力量失衡)”。他的话击中要害。这也正是俄罗斯如此坚决反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因。俄认为,这些系统的部署不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将削弱俄战略威慑力量,伤害俄威慑力,更进一步讲,威胁到美俄之间稳定的战略关系。如果美国同时握有战略进攻(三位一体核武器)和防御能力(导弹防御系统),那国际社会就会进入不稳定甚至是非常危险时期:美国不但可能打击俄罗斯,而且会在国际事务中有恃无恐,干预和插手国际事务,大行霸权之道。

中国同样对华盛顿的导弹防御计划给予高度关注,认为“全球导弹防御计划有损于战略平衡和稳定,有害于国际与地区安全,对国际裁军进程带来负面影响”。2009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日内瓦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放弃追求绝对战略优势的想法,在导弹防御的发展上保持克制,因为这些系统将打破全球战略力量平衡。

从根本上讲,核威慑具有国内性和国际性两层含义:国内性主要表现在核国家把核武器的拥有当成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之一,国家安全命系核武器和由此派生出来的核威慑。国际性主要表现在大国,特别是在核武器国家间战略关系的稳定与否。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两国尽管在核力量上相差悬殊,核作战方针和核部署态势不尽相同,但双方目前条件下存在着相互威慑的核关系。多年来,人们在问:一旦台海出现危机,另一核大国卷入其中,中国会不会动用核武器?命题本身就有错,中国不可能向台湾发动核战争。但不容忽略的是,中国的核武器对拥有核武器国家的介入是有威慑意义的,至少可保证台海冲突始终被控制在常规交战状态,而不会由台海危机演化成两个有核武器国家的全面战争。

(二)对核威慑的认识

核武器无疑是20世纪留给本世纪的重要军事遗产。中美对核武器和核威慑的认识都很敏感。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延安时期就注意到这种大规模杀性武器给战争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毛泽东在战略层面用“纸老虎”形容核武器,但在战术层面他从未忽略这种武器的威力。美国全面论述核武器和核武器的理论到了1960年代前后得以完善定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走发展核力量之路,动因就是第一代领导人看好这种武器的威慑力。期间,中国数次遭受到核国家威胁和讹诈。但发展核力量的思想仅限于慑止任何国家对中国发动的核打击。中国古代“以战止战”军事理论、马列主义战争观中只有武器才能消灭武器思想及1950-1960年代中国所处国内外安全环境,使第一代领导人意识到不拥有核武器就会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甚至核打击。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并不喜欢“威慑”一词。在他们看来,“威慑”一直与帝国主义的讹诈与侵略相关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威慑”才进入中国学术界和官方出版物中。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威慑”。他指出,“战略武器,威慑力量,吓唬点人,绝不能先打就是,但我有了就可以起作用。”根据考证,“威慑”进入中国官方出版物是1988年,中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出,“应重视军事的威慑作用”;提高“武装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总体威慑能力”:“通过探索应用,形成中国特定的威慑”。但这一时期,中国仍认为“威慑”与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违背。1995年发表的军控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核讹诈和核威慑政策。”1996年,中国在联大第51届大会上提出五点核裁军主张,其中一点就是“核大国放弃核威慑政策”。

到1990年代后期,中国关于核威慑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中国“发展战略核武器,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御……这种防御的本身是由于我们有了这种力量后对具有核武器的国家是一种很大的威慑,使他们不敢随便乱动。”此后,官方和学界开始使用“核威慑”。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保持精干有效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任何此种行为都将导致中国的报复性核反击。中国核武器的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其规模、结构组成和发展与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相一致。”在此后发表的白皮书中,中国反复强调这种以核避战思想,“这一方针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同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建设免遭战争的冲击。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对发展核武器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白皮书又指出,第二炮兵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任务。”今天尽管中国在许多时候仍喜欢用“防御”一词来表述抗击包括核打击在内的任何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但“威慑”已广泛为官方和学术机构所应用。词语变化并不代表中国对核威慑思想认识的变化,更多的是中国近年来愿意与国际接轨,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旧有思想。

中国只对着有核武器国家和准备使用核武器对付中国的对手,目的就是使任何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国家相信,核打击只能招来中国核报复。从一开始,中国核能力是一种避战和维系和平的艺术和手段。中国认为,威慑一直在确保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避免运用核武器的战争方面更是不可缺少。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核战略从属并服务于国家核政策和军事战略。其根本的目标就是保证国家不受其他国家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和中国比,美国对核威慑的定义鲜明而多变。1991年冷战结束前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写道,“威慑任何能威胁到美国及其盟国安全的入侵行为,一旦失败,击退或打败军事进攻,并以有利于美国及其盟国的条件结束冲突。”报告认为,“《限制和削弱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会强化威慑的作用,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了解和其未来的预测保证了美国军事现代化能得以前行。然而,即使有了条约,苏联的核能力仍是清晰可见的。”在美国人眼里,以核武器威慑苏联仍将是美国保证其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实,真正在冷战期间谈得上威慑的国家只有美苏。

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对“核威慑”进行了重新界定。2002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写道:“传统意义的核威慑无法用于对付那些公开宣称战术不加节制的恐怖分子。”“历史告诉我们威慑会失败,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敌手不可能被威慑。美国必须和将要保持其打败任何敌手的能力,不论这些敌手是国家还是非国家行为体,他们别想把其意志强加给美国、盟国和朋友身上。”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安全可靠的核力量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正发展新‘三位一体’力量来强化威慑能力,它们由进攻性打击系统(核常兼备能力)、积极和消极防御系统(包括导弹防御系统)和具有反应能力的基础设施组成,这些系统还得益于强化型指挥、控制、计划和情报系统的集成。”从以上表述,我们看到,美国重新把“威慑”扩展到常规领域,主要特点是核常兼备、攻防一体和多能。美国准备在全球任何地方打击敌手,“绝不可能仅依靠威慑来让那些恐怖分子留在港湾中”。至此,美国的核威慑从“一药治百病”变成应对流氓国家、恐怖网络和有相当实力竞争者“量身定做”。

奥巴马要打造无核武器世界,但美国并没放弃核威慑。2010年1月,基辛格等四位元老《华尔街日报》发文,告诉人们“如何保持美国的核威慑”,强调要加大相关核实验室投资,确保核武器现代化。美国必须“走上两条并行道,一条是通过保持美国的威慑来减少核危险,另一条是通过军控和国际合作来防止扩散”。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反复强调威慑,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合作应付国际危机和冲突。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将重新强调威慑,它不单单包括军事手段,还包括外交行动。新战略报告强调对地区威慑的重要性,指出“美国将强化地区威慑态势,如通过分阶段和灵活变化的导弹防御计划等,其目的就是要让地区性敌手明白通过获取新的进攻性军事能力它们得不到任何便宜。”和小布什政府比,奥巴马更加强调综合运用美国的国家力量来实现对主要大国和地区国家的威慑。

不可否认,中美在核威慑的认识和应用上有着相似之处:两国都看重核武器和由此衍生的核威慑战,核威慑是避战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两国也有本质不同:(1)美国要威慑的目标是所有被认为是敌对的国家,而中国仅是潜在的有核武器国家。(2)美国核威慑分多层次,包括战略威慑、地区威慑(延伸威慑),除保护自身外,还有保护其盟国和朋友的义务,而中国核威慑只是保家卫国。(3)中国核威慑的目标是免遭核武器打击,美国则在遭受生化武器袭击后即可动用核武器。(4)美国核威慑贴上防御标签,但不论从其部署态势还是作战理念上看,美国核武器都具有先发制人的能力,中国核力量一直保持低警戒状态,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只用于第二次核反击。

(三)中美间核威慑

核威慑深深影响着二战后大国关系和地区稳定与国际和平,这种威慑与被威慑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而定的:冷战和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尽管冷战结束后核武器有了大幅度削减,世界现有核武器仍可数十次毁灭地球。2010年5月3日,美国公布,截至2009年9月共拥核弹5113枚。这些核武器中至少有1000枚是弹体合一,只要一声令下,几分钟内就可发射。俄罗斯至少有1200枚核武器处于戒备状态,也可在几分钟内发射。所以今天能进行相互核威慑的国家仍然是这两个核大国。

我们可以认为,中美间存在的核威慑兼具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特征。稳定性指两国对现有关系的认识不存在太大差别,均承认这种关系的存在。不稳定性指两国不满足于现有关系,并担心对方会实施核打击。稳定与不稳定不但取决于双方核能力,还取决于双方的政治关系。双方政治关系好且均拥核在手,两国核关系就会相对稳定,反之亦然。

两国最不稳定的核关系是在1949年至1960年代末,当时中国并没有核武器且与美处于对抗状态。在应对边境地区常规战争外,中国至少有五个阶段面临美国的核威胁:朝鲜战争、两次台海危机、印度支那战争和中国核武器即将问世前后。但美国并没用核武器袭击中国,这让人对核威慑有深层思考,是只是挥舞核大棒“威慑”对手还是把核武器用于实战,两者之间有道难迈的坎儿。核武器的两重性在这里被分离开来。在动用核武器前,不但核威慑发挥着避战的作用,其他因素同样不可缺少。就中国个例来说,这些因素包括地缘政治、苏联因素、中国常规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等。很大程度上,核武器和核威慑对维系两国稳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1990年代后,中美核关系进入新阶段。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美国对中国核武器库的关注程度上升。美国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最低核威慑演变成有限核威慑。哈佛大学的伊恩。约翰斯顿教授写道,中国从没接受最低核威慑思想。他指出,目前中国研究人员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中国应接受有限核威慑思想。保罗。戈德温表达他对中国关于核威慑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军方研究人员关注核威慑的生存能力,这种威慑能力能慑住那些企图以核武器来阻止解放军动武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官员和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核力量迅速发展,不透明,直接影响到中美威慑可靠度,动摇两国间战略稳定。因此,核透明成为美国官员和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向中国诉求的议题。

难题二:核透明

透明度是中美军事合作与交流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美国官员和学者认为,综合国力的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富国强兵”的机会,中国军事意图、现代化,特别是核力量不透明构成挑战与威胁——美国和中国的邻国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军事现代化努力表示关切,这些领域包括核武器库质量和数量的现代化。中国核武器库规模远远低于俄美,但缺乏关于其核计划的透明度(包括进度、范围和指导这些计划的战略和方针,这引起对中国未来战略意图的质疑)。在对待军事透明,特别是核透明上,中美明显存在着差异。

(一)透明度的理性解释

军事透明度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始于一战之后,战胜国为确保《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条约》得以履行,提出相互监督和核查履约情况的规定。冷战开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剑拨弩张,开展军备竞赛,但为达成战略平衡,双方都对军事透明度做出努力。19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欧安组织在欧洲提出并倡导“建立信任措施”理念,军事透明度被确定为信任措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军事透明度指有关国家制订表述其军事意图、原则或公开其军事能力和军事活动的措施。这类措施常以政府声明、文件等方式承诺某项义务、放弃某些权力或公开有关安全政策。军事透明度不单涉及国家军事,而且包含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诸多元素。因此,在讨论军事透明度时,所关注的不仅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且涉及到现代化对相关国家所带来影响。不论是多边,还是双边或多边军事透明,它都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历史和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并以上述因素为指导进行有限度和有选择性的单向或多向透明。

虽然有些国家主动向对方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意图,但一般而言,军事透明度是根据条约或规定而透明的,通过互相把军队现代化进程告诉给签订同一条约的成员国,以取得相互信任。但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批评中国军事不透明,要求中国把这一进程公诸于世界。但这既不是双边的要求,也不是多边的要求,而是对中国提出的普世要求,即不论中国在军事领域做什么动作必须要彰显于世,并毫无保留地做出说明。这无疑是对中国提出一个全新且难以达到的透明命题。

在核透明上的分歧代表了中美对这问题认识上的差别。美国认为,透明是国际关系稳定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在军事事务上追求高度的透明,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盟国,都要保持军事现代化的透明。在美国看来,增加核透明是消除信息缺乏,消除误解的重要手段。通过制订高透明度的核政策,中美可减少信息误判,更好地保卫自身的安全利益。美国还认为,透明是建立国家信任的基础,没有透明度而依靠有限的信任是不能实现合作的。因此,美国一直在强调军事能力、数量、预算、现代化计划等方面的透明,认为虽然意图透明可减少他国的忧虑,但能力的透明同样更为重要,因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可能采取的政策和行动。

与美国不同,中国一直坚持意图的透明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使中国的安全利益最大化,认为如果两国没有利益冲突,即使是对方强大,自己也不会受到威胁。反之,如果两国的安全利益相矛盾,或者强大一方有进攻意图,那么弱小一方肯定会受到威胁,所以它必须保持自己能力的模糊性,并准备应付冲突。中国许多学者坚持认为,美国因为是强大的国家,所以它开放和高度透明,美国这样做并不会伤害其自身的利益。中国学者认为,如果核弹头数量和美国一样多,那中国也会在弹头数量上透明。美国有意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来劝阻他国直接与美国发生竞争和冲突。对美国来说,透明是一种达成威慑的手段,能增进其安全利益。

(二)中国核透明

而对仅保持最低核威慑能力的中国说,把数量和部署情况透明无疑是把看家本领告诉对手,削弱核武器遏制对中国核打击的能力,中国做不到,其他中等核国家也做不到。

同时,美国实际上追求的是单向透明,即要求中国透明,而保持美国的模糊。最典型的例子是学术交流。改革开放后,中国核武器研制单位跟美、苏(后来俄)核武器实验室等建立双边交流。在中国交流时,美国会来很多专家,但等到在美国时,中国专家却受到种种限制。有时研讨会结束了,美国使馆才向中国专家发出签证。

我们认为,军事透明度是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军事能力的透明,而战略意图透明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是判断一家是否对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构成威胁具有实质意义的指标。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无意威胁别国,更不会挑战别国。西方主要国家完全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核透明是政策性透明,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透明。1964年中国第一次进行核试验后立即宣布“不首先使用”原则。既然中国不首先动用核武器打击对手,至于有多少和部署在哪里已无足轻重。

首先,中国有限的核武器是为自卫反击所用,面对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我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不可能把有限的核弹头数量和部署告诉给世界。第二,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最经济的保卫国家安全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把经济建设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作为主要任务,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扩大核武器库存当成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即使是有限现代化,也只是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威慑性。第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对中国来说是一面旗帜,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道义分数。所以一味纠缠核弹头数量和部署及现代化计划是本末倒置。核武器不仅是军事手段,且是政治武器,需要巨大的投入,苏联的垮台无不与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核军备竞赛有关。中国正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国家不会拿出更多财富扩充核武器库。

(三)为何要中国核透明

《核态势审议》报告把中俄相提并论,“透明”反复出现17次,多与中国有关。“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核恐怖和核扩散同时,美国必须同样重视与有核武器国家战略稳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俄罗斯和中国。”美国要采取“更广泛措施以扩大合作和透明,增强对俄中的战略稳定。未来,美国任何核裁军必以继续强化对地区性敌手的威慑能力、增强与俄中战略稳定和确保对美国盟友和伙伴的安全为前提”。报告特别强调,增加与俄中透明与互信,美国可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为建立防核扩散和打击核恐怖奠定坚实基础。进行中美核战略对话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场所和机制,以进行战略、政策、核武器计划及其他战略能力的交流,目的就是“增加信任,提高透明和减少误判”。

表面看,似乎中国军事现代化出了问题,特别是核武器库不透明。然而,从今年《核态势审议》报告中我们隐约感觉到,在要求中国透明的背后是强烈的担心。同样是有核国家,同样对核武器库保持模糊和保密状态,美国为什么不点英法两国的名,而大张旗鼓强调中国?俄罗斯本来就是美国要紧盯的目标,中国这次被排在俄后面显示出美方的不安:中国核力量走向何方?特别是在美俄承诺大幅度核裁军后,中国如果不裁反增,岂不是逆流而动?说大些,这与美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主张相违背。说具体些,中国此举岂不打破美俄占主导地位的核平衡,威胁到美国的绝对优势?所以,起劲要求中国核力量、核战略、核政策透明,反映出美国从上到下对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不放心。其实细想,这种担心似乎没太大根据,也没多少必要:

第一,中国核力量有限,远不及美俄各拥核武器的零头,即使两国再裁一半核武器,中国有限核武器也不影响到所谓“战略稳定”和优势地位。而落实美俄刚达成的新裁军目标,至少需要10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9月在安理会核裁军和防扩散峰会上已表态,其他有核武国家会在适当时候加入国际核裁军。这里的“其他国家”当然包括中国。中国一直坚持“全面禁止”、“彻底销毁”和“大国率先”的核裁军原则,美俄拥有世界90%以上的核武,有义务继续把核弹头数量减下来。目前,即使美国想拉中国谈判,由于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加上何况美国还拥有常规优势和在建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双方不会有多少共同语言,即使是已开始的核战略对话,人们也没看到多少成果,个中原因显然易见。

第二,对拥有少量核武国家来说,保持其政策模糊性完全是为保证其有效可靠,这是惯例,中国不可能成为另类。中国核政策和核力量是最经济有效的。这取决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核武的认识,也是中国特有国防政策所决定的,即中国要有核武器,但数量不会太多。再从中国战略力量部署态势看,它同样与众不同:平时核武不瞄准任何国家,只有在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才提升部队戒备等级,在遭受核攻击条件下对敌进行核反击。这与中国自卫防御核战略密不可分,中国在未来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这种部署态势,因为任何改变都会牵扯部队结构、战备等级、武器系统的改变,既不经济,又没必要。

第三,当前形势下,中国不会逆流而上,大幅度增加核武器数量。改革开放30年,中国始终把经济建设当成首要任务,在可预见未来,中国不可能放下这个目标,本末倒置,去扩军备战。北京对其核武器现代化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免受核攻击。二炮按精干有效原则,集中于核武器信息化水平提高上,确保核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防护、反应、突防和精确打击能力。

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碰撞出不少共识,那在核领域里的对话是不是需要加速呢?笔者之见是缓行,因为不论对美,还是对华,核问题和战略与经济议题有本质区别,一直是相当敏感的话题。北京不可能对美国频频发出的核战略对话有多少兴趣,做出实质性回应,只因如此对话的前提条件不成熟,双方实力太悬殊,显然不会有成效。中国要做的是,解释好自己的核武政策和现代化计划,增信释疑。华盛顿也没必要时刻盯着中国,不论到什么时候发展到哪里,中国都不可能和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挑战大国间的“战略稳定”和“战略平衡”,华府完全可把悬着的心放在肚子里。

难题三:核裁军

2010年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问印度时声称:“我当年曾参加了与苏联的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我无法确定它们是否真削减了战略武器,不过关于核能力的坦率对话,以及双方如何看待彼此的核武器,在冷战中为减少误判和误解起到重要作用。与中国进行类似对话将是富有成果的,也符合全球安全的利益。”“盖茨的此番讲话,证实了华盛顿已经接受中国为超级军事大国。”其释放出的信号就是中国要跟上核裁军。

(一)中国的核裁军政策

自建国到1960年代初期,中国的核裁军政策完全受苏联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这一逻辑,只有拥有一定数量上的核武器,才能保证不受核讹诈和核攻击,用当时的说话是“只有武器本身才能消灭武器”。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进行核试验后,中国的核裁军政策得以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府重申,要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同时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对无核武器国家,都使用核武器。中国的核裁军政策得以系统的阐述,建议每个国家要达成一项协议,不论是有核武器国家,还是无核武器国家,都承担相同的义务,即承诺不使用核武器。与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政策比,中国提出的主张更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

(二)无核梦与中国的核裁军选择

无核武器世界倡议的重提和美俄核裁军幅度加大,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核裁军走向,在多种场合反复追问中国何时跟进美俄核裁军。

对中国核裁军走向的追问代表着当前国际社会对美俄进一步核裁军后中国核政策调整、核力量现代化走向等一系列疑问。中国核裁军政策是坚持旧有立场和方针,还是另起炉灶;是仅做宣示性表态,还是做出实际性核裁军;是积极跟进,还是静观事态发展而后再做出对应,这些都是普遍关注,特别是当美俄大幅度核裁军后,中国在核问题上的任何举动都牵动他国神经。

选择一:是否坚持旧有的既定方针。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确立的核裁军政策源于他们对这一涉及到国家安全武器的深刻认识,源于他们坚信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现如今国际社会盛传的诸多核裁军思想早在半个世纪前中国就已提出,像美国高谈阔论的“无核武器世界”倡议,奥巴马总统倡导的世界峰会和核安全保护的主张,与当年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并无二论。简单地说,就是“全面禁止”、“彻底销毁”和“大国率先”。

这种核裁军政策取向有其自身优势。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对第一代领导人制订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的裁军政策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分析核武器的作用,得出核武器并不万能、也不是致胜终极武器的结论。中国从一开始就把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当成国际社会应承担起的义务,而自身研发核武器的目的也是用核武器消灭核武器,类似观点在马列主义著作中都可找到。只不过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观点延伸到核时代,赋予时代特点。

如今,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美俄大幅度削减核武器数量,中等核武器国家也提出缩小现役核武器规模的计划,英国等国领导人把核裁军当成任内头等工作。在这样大的环境里,中国核裁军政策将会做出重新表述,加入诸如新安全观在内的新思想。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会彻底放弃其长期坚持的“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的政策。

选择二:是否还去争取道义的高地。核武器不但具有实战意义,也具有威慑作用。一经问世,围绕着武器使用的道义问题就没有停止过。2009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打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旗帜,这有助于修补美国被其前任破坏了的国际形象,引起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美国新政府的举措带来国际核裁军的回暖。

但对比奥巴马总统提出的主张,许多内容早在数十年前中国领导人就提出过。这次奥巴马抢风头,得益于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得益于大国关系重新调整,得益于各国对自身所面临核安全的担忧,如核恐怖袭击等。看似老调重弹,但奥巴马对这些主张进行重新包装后再推向国际社会,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反响。

中国是否需要夺回这面道义大旗,这是许多关心中国核裁军政策变化者近来在问的重要题目。目前讲,中国不会与美国争抢风头,原因在于北京有其自身的战略考虑:第一,中国核裁军政策所有的彻底性、公正性、道义性举世公认,相关提法远远超出奥巴马总统的无核武器世界主张。中国在核裁军道义领域里所站的位置远高于美国。第二,经济力有限,军事力量所能覆盖的地球范围也相当有限。中国不可能把国民经济建设转向军事领域,其核武器现代化首先是保证现有核武器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保证在面对诸如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建设等时保证自身的威慑力不受到削弱。第三,韬光养晦政策是中国未来制订核裁军政策的指导原则。在核裁军政策上,中国不会抢着当头,与美国争功,相反会静观其变,适时地做出反应。这也正是不论是中国官员,还是学者,对无核武器世界倡议表现冷淡的重要原因,中国更愿意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

和改革开放前比,中国的核裁军政策更注重其道义上的含义,高举起核裁军的道义旗帜,不但是中国的宣示性表态,也是建立与有关国家战略稳定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与美国战略稳定有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目前仍把核裁军目光投到俄罗斯身上,但随着美俄核裁军的继续,美国肯定会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核裁军,两国在道义上都有需要,这也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选择三:是否追随美国等核大国的核裁军。中国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核裁军进程,目前仍不具备左右这一进程的能力,而美国核裁军政策的调整会对该进程带来影响。小布什政府采取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愿意建立志愿者联盟,而抛弃传统军控与裁军手段,结果是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近十年没进展。奥巴马上台后该进程出现新气象,这一切均与美国的政策调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中美两国关系来看,双方任何动作都会带来呼应。两国在防扩散领域里有着良好的合作,用中国官员的话来说,防扩散领域里的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闪光点。长期以来,中国国内对如何对待美国核裁军政策还是存在着争议的。比方说,在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应早于美国,从而保证在道义上的主动地位,但也有人担心,一旦中国批约,美国不批,中国会处在进退两难境地,仍认为只有等美国批准,中国才会着手考虑这个问题,争论还将持续。

对美国来说,由于中美核力量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美国目前来看也没把中国当成核裁军的主要对手,更关注的是俄罗斯。对中国来说,美俄是拥有核武器最多的两个国家,占世界总核武器量百分之九十以上。冷战结束后,美俄两个核武器大国对其核武器库进行了近一半的削减,但是其数量仍是中等核武器国家的数倍之多。只有两个核大国削减到一定的程度,中国才会跟进核裁军进程。胡锦涛主席在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防扩散与核裁军峰会上的承诺,重申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立场。

综上所述,中国的核裁军政策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制订的具有战略高度的主张,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对战争、武器等认识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安全环境提出来的政策。这种政策不拘泥于某一领域的变化,而是从宏观战略层上描绘出中国应坚持的核裁军路线,保证中国的核力量发展、核政策以及核裁军政策等没有大的波折,这既是最经济的核裁军政策,也是最有效的核裁军政策。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核裁军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变化只是表述形式,不是政策的基本内涵,个中原因不是中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因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奠定的核裁军政策至今仍是无法替代的,仍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

无核武器世界至少对几代人来讲都是梦想,许多人对此抱以怀疑的眼光,但倡议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最终的目标,关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在追求无核武器世界的过程中,有关国家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显然会加强合作。从近几年来的演变过程看,由于大国核政策的调整,全球范围迎来核裁军的高潮。随着力量此消彼长,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和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应对核裁军和建立无核世界领域里的合作不仅利于两国,而且也对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有着重要影响。

对中国来说,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并不仅仅是一种政策的宣示,而且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最低限度保留自己所拥有的核武器,而且坚持一旦时机成熟后中国会加入到国际核裁军的进程当中。关键一点就是,中国在等待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核大国的进一步行动。

对美国来说,本届政府对建立无核武器世界投入巨大,使之成为奥巴马总统对外政策的核心。然而,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家对此倡议的怀疑:美国是否真正要放弃核武器,还是在利用这一旗号来达到本国私利?这种怀疑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美国仍坚持核威慑政策,继续进行核现代化,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和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现实中许多矛盾的做法令美国现政府无法给出答案。

在核力量上,中国作为相对弱的一方一直对美国提出的核问题表现谨慎与小心,甚至不愿意与美国谈这些问题。与中国相反,美国倒是非常积极迫切地希望与中国对手有接触,这些接触是各个层面的:国家战略层、技术层等。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美两国在核领域里的对话并不在一个层面上,甚至一些基本的用语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如何找到一个对接平台是两国核交流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两国才会在核威慑、核透明和核裁军问题上寻找出共同的话语。

(滕建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此文是作者2010年1月-6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期间的成果之一。作者感谢美国Williamand Flora Hewlett 基金会对本项目的支持。)

    进入专题: 中美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89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领导者》总第34期(2010年6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