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江:论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9 次 更新时间:2010-06-16 23:00

进入专题: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王均江  

摘要:本文根据《形而上学导论》提供的线索,利用相关的梵语(哲学)、希腊语(哲学)知识,并着眼于整个海德格尔思想,在与Sein(存在)、与 Existenz(生存)等核心词语的关联中界定并阐释了海德格尔哲学中的Aufgehen一词,并以此为依据,重点讨论了《形而上学导论》与《存在与时 间》的中、英译本对Aufgehen翻译的优劣,认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译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此外,笔者对Aufgehen的译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Tag: Aufgehen 海德格尔 存在 生存

一、《形而上学导论》中的Aufgehen

Aufgehen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重要性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表现得最清楚。在那里,海德格尔从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古日耳 曼语中追溯了他终生都在关注的核心词[Sein(在/是)]的词源并将它归结为三种词干,然后总结道:"我们从这三种词干中取得三种一眼看清的确定含义: 生(leben),升起(aufgehen),停留(verweilen)。"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2 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Tübingen: Max Niemezer Verlag, 1976, Vierte, unveränderte Auflage, S.55。以下简称为:《形而上学导论》/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中文页码 / 德文页码。而在这三种含义中,尤以前两种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换言之,Aufgehen是Sein的最基本含义之一。

海德格尔对与Aufgehen相关的第二种词干解释说:

另一个印度日耳曼语的词干是bhu,bheu。也属此干的希腊语是φυω,起来(aufgehen),起作用(walten),由其自身来站立并停留。这 个bhu迄今一直被按照通用的外形的看法用φυσι和φυειν来解释为自然与"生"(wachsen)。这种较原始的解释是从与希腊哲学的开端的分歧中 得出来的,这个"生"(wachsen)也就从这种较原始的解释中表明为升起(aufgehen),这个升起又是从在场(Anwesen)与现象 (Erscheinen)来加以定义的。《形而上学导论》/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71/54。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段话就是用三种语言对作为Sein的基本含义之一的Aufgehen所进行的界定和阐释。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用来界定aufgehen的三个德文词,它们是wachsen(生长,成长)、Anwesen(在场)和Erscheinen(现象, 出现,出席)。这三个词一起规定了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含义。如此来理解,Aufgehen这个词所说的就是,某物"长出来 "(wachsen)进入Lichtung(林中空地,疏明),进入视野成为可以看到、可以通达的,即因"出现"而"现出象来 "(Erscheinen)、而"在场"(Anwesen)。这是一个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被强调的就是"出现"、"现(出)象(来)"这个动 作。这层意思海德格尔在《如当节日的时候......》一文中借对φυσι的阐释说得特别清楚。参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第65页。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作为Aufgehen的古老源头的梵语词干bhu和希腊语词干φυω以及由这个希腊语词干构成的两个词φυσι(自然)和 φυειν(生长)。如果说海德格尔用以上三个德文词来界定Aufgehen是对Sein(存在)的一个基本义项的细部研究的话,那么,指出 Aufgehen在词义上的古老源头,则是想说明Sein的这第二个基本义项与其第一个基本义项Leben(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固然,无论是海德格 尔还是熊伟先生,在行文中均已通过用词的讲究照顾到了这层内在关联: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一点表现在他用wachsen来界定Aufgehen以与 Leben相对应;在熊伟先生那里,表现在他有意地把wachsen和Leben不加区别地都译为"生",而这种译法在一般情况下是要尽量避免的。尽管如 此,如果不从根源处说起,这种关联就显得像是外在的、偶然的。这里不得不说到Sein的第一种词源,还要把海德格尔的考察结果摆出来。他说:

这个词的最古老的本来的词干是"es",梵文的"asus",生活(Leben),生者(Lebende),由其本身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停者:本真常住 者。在梵文中此处还包括动词变形esmi,esi,esti,asmi。与此相应的希腊文是ειμι和ειναι,拉丁文是esum和esse。通通归属 一起是:sunt,我们在和在。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印度日耳曼语言中自始这个"它在"(εσtιν, est...)就贯彻始终。《形而上学导论》/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70/54。

在《形而上学导论》的词源考察这一部分,海德格尔点到为止,并没有明确地说出第一类词干和第二类词干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只是将它们作为Sein的两种意义 源泉并排摆在那儿、并问了一大堆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了事。但事实上这种内在关联在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语言(即梵语和与梵语相通的希腊语)中是很显赫地存在 着的,海德格尔绝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本质的内在关联,因为他的很多论述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梵文中,这种关联用asus(作为词 干可进一步简化为as)与bhu来表示;在希腊文中,则用ειμι(ειναι是其不定式)与φυσι;在德文中,海德格尔则将其归结为Leben与 Aufgehen(尤其是Aufgehen中Wachsen方面的含义)。那么这种关联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呢?

金克木先生从梵文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在《梵佛探》中指出,这两个词在梵文中可互相解释,在具体用法中也大多可以互换,但仍有细微差别:

概括说,这两个词根的含义的主要区别是:as指单纯的、抽象意义的存在,或静的、绝对的存在。bhu指变动的、具体意义的存在,或动的、相对意义的存在。 金克木:《梵竺庐集(丙)梵佛探》,张大明等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希腊文中的情况与梵文非常类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杨适先生的说法。他认为,"在古希腊语尤其是在其哲学语言中,εσtι(es =梵语的as)和φυω(=bhu)之间那种既同一(可以互注、互换、互补)又有分别(静与动、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对立)的含义特征不仅同样 突出,而且比梵语有更重大的发展"。(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

但具体到海德格尔哲学中,承希腊文中的系动词ειμι一脉而来的几个词,海德格尔最为看重的并不是εσtι(ειμι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而是由 ειμι的阴性分词形式ουσα而来的ουσια(通常译为"实体"、"本体"或"本质"),这当然是受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海德格尔 并不接受传统哲学对ουσια的翻译和解释,见《论Φυσι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见《路标》)中,他别出心裁地把它译为 Seiendheit(存在状态)和Anwesung(在场化),在更多的情况下他则将其译为Anwesen(其现代德文义为"庄园"、"房地产",但海 德格尔所用的是这个词的古义,"在场")。

综上所述,在海德格尔哲学中,Aufgehen是核心词Sein(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义项;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它的词源是梵文的bhu和希腊文的 φυσι,而bhu和φυσι都是在古老的语言中道说"存在"的具体性和动态性的那个词;与此相适应,Aufgehen也侧重于表述Sein的具体性和动 态性,这些性质海德格尔用wachsen(生长,成长)、Anwesen(在场)和Erscheinen(现象,出现,出席)这三个词来描述;更进一步, 从表现"存在"作为一个自身内部既同一、又对立的语义系统的角度,如果说在梵文中as与bhu相对,在希腊文中ειμι与φυσι相对,那么,在海德格尔 哲学中,与其说Leben与Aufgehen相对,还不如说这里面包括两组对应词,一组是Leben与Wachsen,另一组为源于ειμι的 Anwesen(作为对ουσια的翻译)与源于φυσι的Aufgehen。这样,德文"存在/是"(Sein)内部作为一个系统的既对立、又同一的关 系可以表现得更直观,更清晰。

如果上述分析和结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以它为基础,来讨论关于Aufgehen一词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问题了。

Ralph Manheim在《形而上学导论》的英译本中将aufgehen译为emerge Martin 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9, P.59.。emerge的本义为to rise from or as if from immersion(浮现,从或好像从水中升起)本文对英文单词的解释均依据《金山词霸》的《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其中to rise(升起)很贴近aufgehen的本义(升起,往上走),所以熊伟先生就将aufgehen直接译为"升起"。emerge比aufgehen多 出来的意思是"从或好像从水中",但联想到海德格尔的观点--他认为,存在是我们人类此在的本源,从认识的角度,它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以及古希腊的第 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这多出来的部分好像也并非完全多余。此外更难得的是,emerge 的两个重要引申义to come forth from obscurity(出现,从阴暗处走向前来)和to come into existence(发生,进入存在),与海德格尔哲学尤其契合。其中前者有"从遮蔽中走出,走进疏明(Lichtung)"的意味,后者则关联到《存在 与时间》中的一个关键词existence(德文为Existenz,陈嘉映、王庆节两先生译为"生存")。关于这个词,海德格尔说,"自古以来,形而上 学就区分了一个存在者是什么(was)与这个存在者存在或不存在这一如此(daβ)。形而上学的学院语言把这种区分认作essentia[本质]与 existentia[实存]的区分。"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35页。他也称此为Was-sein(什么-存 在)与Daβ-sein(如此-存在)的区分。相对于essentia(本质)和Was-sein(什么-存在),existentia("实存"或"生 存")和Daβ-sein(如此-存在)正是表述存在的具体性和动态性方面的。因此它也非常符合我们对aufgehen所作的分析。总之,Ralph Manheim将aufgehen译为emerge,还是比较贴切的。

在中文方面,如上所说,熊伟先生将aufgehen译为"升起"(或"起来"),这种译法非常直接和朴素,为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向各个方向的引申留下了充 足的余地。另外,孙周兴先生在海德格尔的各种文本的译文中,一般都将Aufgehen译为"涌现"。"涌"也与"水"有关,这种译法在某种程度上与 Manheim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对aufgehen的中英译法的管见

然而,笔者认为,在现象学(至少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aufgehen来说,比emerge更为恰当的译法是它的同义词appear,因为后者在尽有 前者之长而无其短之外,于海德格尔哲学的意蕴方面还有前者无可比拟的地方。具体地说,第一,从词源学和构词法的角度,appear源自拉丁文 appā(re),其前缀ap-为ad-之变化形式,意为"向...运动",其词干pā(re)意为"显示"(to show),因而它直接就是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进入视野"、"显现"的意思,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比如emerge的"从或好像从水中 "之类),这是"无其短";第二,它的主要含义to become visible(出现)、to come into existence(发生)与emerge的含义to come forth from obscurity(出现)、to come into existence(发生)类似或相同,这是"有其长";第三,appear还有emerge所没有的to seem or look to be,to seem likely(看来似乎是,看来可能是)的含义。这个含义可用来阐发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注意以下中文用黑体、外文用斜体标出的部分)。海德格尔认为,真理 的本质是"解蔽"(αληθεια),但任何"解蔽"同时也是一种"遮蔽",换言之,所有在我们面前"出现"(aufgehen)并被我们"持以为真 "(Für-wahr-halten)的事物实质上都是一种to seem or look to be,to seem likely(看来似乎是,看来可能是),因为"摆脱了所有遮蔽之物的纯粹无蔽"并不是真理,真理只有在"解蔽"因"一种拒绝"(Verweigern) 而得到彻底贯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即"真理在本质上即是否定真理(Un-wahrheit)"。中文参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第38页,有改动。德文见Martin Heidegger: Holzwege,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94, 7, durchgesehene Auflage, S.41。这种"否定"(Un-)保证了"真理" 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一种陈腐、僵化和固定的东西,正相反,它永远是一种"发生"(come into existence)。第四,appear还有to come before the public(当众露面),[law] to present oneself formally before a court[(法律)出庭,到庭]的含义,这两种含义也是海德格尔的aufgehen所当有而emerge所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意思。因为海德格尔所说 的"出现",一定是"当众露面",这从他对语言对物的命名作用的再三强调即可看出,物只有进入语言,通过语言的召唤,它的"出现"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当众 ",即进入疏明(Lichtung)。此外,海德格尔的aufgehen所标示的"出现",还暗含着一种"行使职权"或"起作用"(walten)《形而 上学导论》/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72/55。的意思,这正是to present oneself formally before a court(court的意义有多种,法庭仅其一),至于这个词组专用于法律,实际上是其狭隘化、专业化的结果。总之,至少第三、第四所表述出的意蕴,是 emerge不能表达出来的,这就是appear相对于emerge的优势所在。

与将aufgehen译为英文的appear相一致,在中文中,笔者更愿意将它译为"登场"。这种译法至少有以下便利:首先,"登场"就是"走 "(gehen)"上(台)去"(auf-),联系到"粉墨登场"的原义(而不是取其贬义),就有appear的to seem or look to be,to seem likely的意味,亦即可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相关联;其次,"登场"的"场"字也不是多余的,它本身也是一个哲学术语,海德格尔论存在更是时时紧扣存在 的"场"性或者说"域"性,在其一生中,他用视域(Horizon)、境域(Gegend)、境地(Weite)、空间(Raum)、形势 (Situation)、世界(Welt)等许多词来表达这种"场"性。当然,这种"场"绝不仅仅是空间性的,它还暗含着时间与活动的意味,所以有时海德 格尔也把它表示为"时间-游戏-空间"(Zeit-Spiel-Raum)。它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有了它,无论是"生"、"升起"、"在场"、"现象" 还是"逗留"和"持存"等才有了根基。因此,即使把这种"场"性视为"林中空地"(Lichtung)也不算太过分;再次,"登场"自然地具有 appear的"当众露面"、"起作用"的意思;最后,如上文所说,海德格尔既把源于ειμι的ουσια译为Anwesen,而Anwesen在中文中 又被几乎毫无异议地译为"在场"(英文中一般译为presence,也无太大争议),在这里把表述φυω的aufgehen译为"登场",还可以起到暗示 anwesen与aufgehen的"词源"关联和词义对应关系的作用。

然而,或许有人会担心,将aufgehen译为"登场"是不是过于拟人化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在某些语境中,比如《存在与时间》 中,aufgehen是与Existenz相关联共同阐释Sein的(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三节重点分析),而其中的Sein主要是讲作为Dasein的人的 存在的或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这时拟人化就不但不需要担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必需,例如Existenz就不得已被译为"生存"而不是"实存 "。此外,就是在以物作主语的其他语境中,这种拟人化译法也是符合海德格尔哲学的,因为海德格尔一再提醒我们,"一般地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是按照人的存在而 得到解释的,而不光是'由'人完成了这种解释。"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61页。

但不管怎么说,包括笔者的管见在内,上述中、英各种译法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三、《存在与时间》中的Aufgehen

至于《存在与时间》的中、英译者,他们显然对此有不同理解,当然在那里这个词的使用环境稍有差异,那就是aufgehen一般搭配介词in或bei(主要 是搭配in,搭配bei的情况极个别),而在别的书中一般是单独使用的。《存在与时间》的英译者John Macquarrie和Edward Robinson将aufgehen译为absorb(另有一个近几年新出的译本,也是这样),中译者陈嘉映和王庆节两先生译为"消散",由于英译一般使 用absorb的被动语态,具体说就是将aufgehen in译为be absorbed into(陈、王两位先生译为"消散在"),所以中、英翻译基本上是一致的。再考虑到中译者说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参考英译本,这种一致性就更容易理解 了。

英译者也许意识到将aufgehen译为absorb有些突兀,因而对此特别加注作了说明:

'in dem ... Sinne des Aufgehens in der Welt ... ' 'Aufgehen' 在"太阳升起来了"或"面团发起来了"的意义上,其字面含义为"走上去"或"升起"。但当后接介词in时,它就有了其他的含义。因而, 5 'geht auf' into 30,意思是它完全地进入到30里面去了(被除尽了,没有余数);一个国家 'geht auf' into另一个国家,意思是它被另一个国家接收(taken over)或吸收(absorbed)了;一个人 'geht auf' in什么,意思是他完全地投入到一个活动中或倾心于另一个人。我们一般将aufgehen译成各种形式的absorb。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pp.80-81.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英译者只注意到aufgehen的一般用法,而丝毫没有顾及到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aufgehen所做的种种特殊规定。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即《存在与时间》与《形而上学导论》中的aufgehen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两本书一是前期作品(1927年初版),一为中期作品 (1935年的讲课稿,1953年初版),而海德格尔思想恰在19世纪30年代有了一个转向?

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对词语的使用、特别是在"基本词语"的使用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对此他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基本 词语是历史性的。这不光光是说:在我们可以用历史学方式一览无余的那些过去时代里,基本词语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而是说:根据对基本词语的占支配地位的解 释,它们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奠基历史的作用。"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8页。因而"那种追求词语的原始性、严格性和 尺度的意志就不是什么美学的把戏,而是一项深入到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之本质核心中的工作。"同上书,第159页。而在《形而上学导论》中,aufgehen 正是基于其历史性而被界定和被阐释的。其次,更重要、更直接的一个理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1953年第七版序言"中曾明确地说过:"为了弄 清这一问题(按:即存在问题),可以参看我的《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二版,前 言第5页。而aufgehen也正是关乎存在问题的。

现在,似乎英译者唯一可以为自己的译法辩护的理由,就是《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后接介词in"这种特殊性了。那么,是否有了这种特殊性,《存 在与时间》中的aufgehen就可以与《形而上学导论》中的界定、阐释无关,也就是说与"存在问题"无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存在与时间》中 aufgehen之具体用法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在那里,aufgehen在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典型用法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上述英文译注就加在这个句子后面):Das>Sein bei< der Welt, in dem noch näher auszulegenden Sinne des Aufgehens in der Welt, ist ein im In-Sein fundiertes Existenzial. 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zer Verlag, 1993, Siebzehnte Auflage,S.54.英译为:'Being alongside'the world in the sense of being absorbed in the world (a sense which calls for still closer interpretation) is an existentiale founded upon Being-in.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pp.80-81. 陈、王两先生的中译为:"依寓世界而存在,这其中可更切近一层解释出的意义是:消散在世界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依寓'世界是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 在论环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二版,第64页。)

这句话的主体部分,就是三组相互阐释、相互关联的短语,这在德文原文中看得特别清楚:das >Sein bei< der Welt (依寓世界而存在),des Aufgehens in der Welt(在世界中登场),ein im In-Sein fundiertes Existenzial(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而在这三组短语中,每组的词又是相互对应、相互阐释的,具体说来就是:Sein- Aufgehen-Existenzial;bei-in-in;Welt-Welt-In-Sein。西语哲学做起"分析"这种活儿,常常让我们叹为观 止:第一组是关键词,海德格尔对它精雕细刻也就罢了,但事实上第二组的介词in与bei,第三组的Welt与In-Sein在这本书中也被条分缕析地分析 过了。但这里我们只能论述与我们的论题紧密相关的第一组。

第一组中Sein与Existenz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开始部分就讲明了,Das Sein selbst, nennen wir Existenz(存在本身,我们称之为生存),只不过这个"存在本身"在这里是被限定了的,即此在的存在本身,此书中才称为生存《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15 / 12。;Sein与Aufgehen的关联此书中有几十处,这里让我们追随《存在与时间》的思路,首先分析上述三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把操心 (Sorge)视作此在的基本建构,而操心由三个环节构成:先行于自身(sich-vorweg-sein),已经在(世界)之中的[im-schon- sein-in (der Welt)],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als Sein-bei (innerweltlich) begegnendem Seienden],而这三个环节就分别对应此在之存在的三种基础性质:生存(Existenz),实际性(Faktizität),沉沦 (Verfallen)。《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287 / 249-250。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第一个短语"依寓世界而存在"(Das>Sein bei

这样,第一组三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清晰的说明,换言之,在《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与Sein与Existenz确是相互阐释的,亦即 《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的用法与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尼采》、《林中路》等书中的一般用法并无二致。因而,如果本文第一节、第二节中 已分析过的各种中、英译法及其各自的理由大致靠得住的话,那么,很可能《存在与时间》中aufgehen的中、英译法是不合适的。别的且不说,就是在这个 有海德格尔特色的典型句子中,《存在与时间》的现有中、英译法至少就无法说明"消散在世界之中"(being absorbed in the world)如何"是一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an existentiale founded upon Being-in),而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把aufgehen翻译成中文的"升起"、"涌现"或"登场"则都可以说明;翻译成英文的 emerge或appear也因为它们本身都有to come into existence的含义也可自然地解释这个问题。

中、英译本之所以将aufgehen译为"消散"和absorb,或许是因为这种"登场"(Dieses Aufgehen bei...,英译为:This"absorption in...")、这种"生存方式"因其"首先和通常"着眼于他所操劳的世内存在者并从而被这种世内存在者所决定,而将一切都看作是现成的,因而"多半有消 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这一特性"(hat meist den Charakter des Verlorenseins in die Öffentlichkeit des Man. 英译为: has mostly the character of Being-lost in the publicness of the "they")《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 Being and Time,204 / 175 / 220。。这里是说das Aufgehen bei有des Verlorenseins in的特征,再加上这句本来是解释沉沦的,所以应该是将Aufgehen译为"消散"和absorb的最好的理由。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注意到,这里所说 的不是一般的Verloren(消失)而是Verlorensein(或可译为"消失式存在"),即是说以"消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的方式"存在"(译 成中文Verloren与Verlorensein的区别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还是"存在"与"登场",而非"消散"或"消失"。

事实上,将aufgehen译为absorb或"消散"在有些地方会造成翻译困难,不得不改变句子原意才能译得"通顺"。例如下列句子:"任何消散在最切 近的工件世界中的操劳都具有揭示功能。"这句话是由短语der Entdeckungsfunktion des jeweiligen besorgenden Aufgehens in der nächsten Werkwelt《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84 / 71。译出的,译成句子本应是:任何在最切近的工件世界中操劳着的登场都具有揭示功能,但中译为避免"......操劳着的消散具有揭示功能"这种语意不通的尴 尬,只好擅自改变句子结构,将原文中besorgenden(操劳着的)修饰Aufgehen (登场)颠倒为Aufgehen(消散)修饰besorgenden(操劳),此处的翻译不能不说是过于随意了。而原文中besorgenden Aufgehen的表达方式是非常多的,由其统统无法翻译已可看出译为"消散"的不当。另外,从海德格尔思想的角度来说,"登场"因为是"存在"和"生存 "的方式,所以它才有类似于"解蔽"的"揭示功能",而"操劳"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根本不可能有此地位。至于这个短语的英译,Our concernful absorption in whatever work-world lies closest to us, has a function of discovering,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p.101. 更是一团糟(何为absorption lies closest to us? 何为absorption has a function of discovering?),简直令人不知所云。

简短结论

总之,《存在与时间》现有的中、英译本将Aufgehen译为"消散"、absorb是有严重问题的,其问题主要在于,如此一来就把Aufgehen这样 一个与Sein和Existenz这样的"大词"紧密关联而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弄得面目全非、琐屑不堪,令人不知所云;而《形而上学导论》的中、英译本将 aufgehen译为"上升"、emerge就要好得多。但笔者认为,最好的中、英译法应为"登场"与appear。

    进入专题: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31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现象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