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友:谈谈学术伦理——署名混乱 学术失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8 次 更新时间:2004-07-03 12:05

进入专题: 刘成友  

刘成友  

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有个署名问题。研究成果的署名,既表明产权所有,也表明对此负责。最近,一起署名事件使某大学校长卷入了一场其博士生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风波。尽管校长本人说不知道这事,但其申辩仍然受到怀疑。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曾批评当前学术界署名混乱的现象。但不少与会者并不以为然。原因是许多学者并不觉得这是个严重问题,当然也包括一些人对署名混乱现象已见惯不惊。刚发生的大学校长署名事件,则使这个问题凸显出来,让人无法回避。署名不是小事,它涉及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问题,不可小视。

我认识一位博士,在读时与导师合作搞一项课题研究,文章大都是他写的,但发表时联合署名。后来他毕业了,继续从事该项研究,导师不再参与,可发表文章时他仍恭恭敬敬把导师的名字署在前面。最终出了一本研究著作,导师的名字仍排在他前面。为什么,导师一直过问这件事,出版社也是导师联系的。可是,书中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这样的事例在学界并不少见。

署名混乱问题,不仅学界存在,政界亦然。不少署了领导名字的书,就是由秘书或以政研室为主的写作班子一手炮制的。报纸上发表新闻图片,如果有署名两人摄影者,就遭到细心读者质疑:两人摄影,莫非一人拿相机,一人按快门?但文章联合署名就不好乱猜疑。其实,两个或多个人分工合作,商定某文章的主旨、框架和内容,分头写作,然后合并、修改,最终定稿,是常有的事。由导师或领导指导甚至拟定文章纲目,学生或秘书写作,交由上级修改定稿也很常见。因为常见,所以也给冒名渔利、顶替掺假提供了方便。一些人没有付出劳动,但出于评职称、提官职的考虑,从中作假,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剽窃。

就文章的真实作者来说,之所以署上其他没有付出劳动的人的名字,或者干脆隐去自己的名字,大体有这样几种考虑:比如傍名人。如果导师在学界是名人,署上导师名字就可以利用导师的资源,也容易使自己声名远播。也有是利益诉求,或者为了多得到些课题经费,或者为自己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提供方便。诸种考虑使真作者与假作者之间达成了默契,让人真假莫辨,从而使这种变相剽窃成为可能。

正像社会奉行一定的道德规范一样,科研也讲究一定的道德伦理,这就是学术伦理。学术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学术伦理所要求的底线--\"知识真诚\",即以理性为指引,尊重客观事实,不弄虚作假,不曲学阿世。不做事却署真名的变相剽窃行为,不但侵害他人权益,也破坏学术规范,损害学术伦理。试想,以这种弄虚作假的不科学态度,又怎能使自己在学术研究中做到科学,做到实事求是?又怎能做到\"知识真诚\"?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当前某些领域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不管是学术还是政绩,建基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之上,必将是不牢靠、不长久的。学界和政界一些人应以此自警。

    进入专题: 刘成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01.html
文章来源:国学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