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东:北魏村落考
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农村方面,日本学者一直走在前列。关于秦汉的乡、亭、里问题,尚有中国学者热心讨论,就本文关心的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北朝的村落而言,几乎是日本学者在唱独角戏,已有研究绝大多数是由他们完成的[1]。纵观日本学者的研究,他们集中讨论了“村”的起源、分布、村内生活状况与乡里制的关系、豪族的作用、与时代变化的关系等,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2]。不过,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概言之有两点,一是资料上尚不完备,他们所利用的主要是传世文献,极少使用石刻与出土文书,这个缺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某些基本结论。二是他们常基于一些外在的框架来分析中国的“村”,如“都市国家”说、“豪族论”等,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全面把握。
本文的目的十分有限,主要讨论日本学者不甚留意的北朝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单个村落的一般状况,如有无围墙、村落布局以及住宅情况等,展示村民生活的主要场所的概况,为日后的具体研究提供基础。
一 村落的时空分布
聚落称为“村”,始见于三国时期[3],此前存在着名为“聚”及“丘”的定居点[4]。日本学者宫川尚志在对六朝的村所作的开创性研究中也涉及到北朝的情况,不过,他关注的时段跨度较大,北朝并非重点,用力有限,因此,在这里进一步做些考察。
宫川论文已列举了见于文献的北朝村名,这里补充他未及见的出土资料中的“村”,具体情况见表一:
表一:石刻资料所见“村”名统计
村名
时 间
地点
来 源
资料出处
任丘村
太平真君四年(443)
高阳蠡吾
苑申造像
图典436-437页[5]
南乡村
太和十三年(489)
九门县
贾法生造像
图典450-451页
圻上村
太和十六年(492)
瀛州高阳蠡吾
王虎兄弟造像
图典453页
当陌村
景明四年(503)
幽洲范阳涿县
高伏德等造像
拓3册62-63页,鲁二一,页43[6]
正始元年(504)
涿县
高洛周等造像
拓3册76页
高平村
正始元年(504)
不详
韩愿造像
图典460页
大尚村
正始二年(505)
河南汲县
尚齐等八十人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7],馆三325
安鹿交村
永平三年(510)
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山西平定)
合村邑子等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艺19268
武定五年(547)
王法现造像
鲁二二411页
皇建二年(561)
陈神忻造像
拓7册108页、鲁二四737-740页
河清二年(563)
邑子70人造像
拓7册124页、鲁二四747页
淳???
永平四年(511)
鲁阳郡龙阳县小留山北
雷天生造像
宝丰县志卷14,石刻3.30.131[8]
小辟村
熙平元年(516)
常山(郡)蒲吾县
张莲□造像
图典468页
天保八年(557)
(河北)零寿县
阎常造像
图典505页
山阳村
熙平元年(516)
定州中山望都
诸道俗三十八人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 馆三388
北林在村
正光六年(525)
山东临沐
宣景建夫妻造像
考古1990年第2期,172页
陵户村
建义元年(528)
河南洛阳
元顺墓志
墓汇224页[9]
高柳村
永安三年(530)
青州齐郡临淄县
比丘惠辅等造像
拓5册194页,鲁二一,页175
马 村
永熙二年(533)
河南洛阳太仓村西北
张宁墓志
墓汇306页
东比村
永熙三年(534)
河北灵寿
张僧珍造像
文物1993年第12期36页
商王村
天平元年(534)
太山郡博县
《魏书·羊深传》,页1705[10]
朝阳村
天平四年(537)
河北曲阳
朝阳村邑义造像
石佛研究166-167页[11]
安 村
天平四年(537)
河南新乡北关浮桥
安村造像
鲁一五,页835
桓尹村
天平四年(537)
□郡昌国县
桓尹村造像
文物1996年第5期63页
水冶村
兴和三年(541)
河北易县
惠庆等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柳06261
京上村
兴和三年(541)
河北曲阳
乐零秀造像
石佛研究167页
高陵村
兴和三年(541)
不详
张相女造像
中国金铜佛53页
大吴村
兴和四年(542)
河南滑县
大吴村合邑造像
琼卷19页113[12]
永安村
武定元年(543)
(河北)灵寿县长□乡
灵训等造像
苌湦村
武定元年(543)
河北曲阳
郅洛住造像
定州23页[13]
菀中村
武定元年(543)
河北曲阳
王思和造像
定州23页
树要村
武定元年(543)
不详
王早树造像
增补校碑随笔369页
诸田村
武定二年(544)
邺市县
□人等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馆三636
新王村
武定二年(544)
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方山东
法义二百人造像
鲁二二363页
元 村
武定二年(544)
漳西
李玉钧造像
拓6册106页
上梅村
武定四年(546)
泰山郡牟县
乐天祐造像
鲁一五915-917页
高门村
武定五年(547)
河北曲阳
张同柱造像
石佛研究167页
八涧村
武定六年(548)
上党郡以南
志朗造像
拓6册149页
日□村
武定八年(550)
河北曲阳
寇遵义造像
定州28页
洛音村
天保元年(550)
山西阳曲
僧哲等40人造像
拓7册1-2页
天保元年(550)
山西阳曲
僧通等80人造像
拓7册3-4页
马□村
天保二年(551)
河北曲阳
雍州13人造像
定州30页
公孙村
天保四年(553)
不详
公孙村母人31人造像
雕316页[14]
赵 村
天保五年(554)
河南洛阳龙门
赵庆祖造像
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22页
阳阿故县村
河清二年(563)
山西沁水大阳镇
合邑长幼造像
山右石刻丛编卷2页11
梁罢村
河清二年(563)
山西沁县南涅水
英造像
李静杰《佛教造像碑》148-149页
贾墥村
武平元年(570)
河北藁城贾同村
邑人造像
考古1980年第3期242页
雹水村
武平三年(572)
不详
晕禅师等50人造像
拓8册43-45页、鲁二四847页
般石村
武平四年(573)
山西平定
合村邑义造像
北大图书馆藏拓,艺19526
□□村
武平五年(574)
河北灵寿三圣院
张天智造像
文物1993年第12期36-37页
岩梁村
武平五年(574)
不详
□昌墓志
墓汇 467页
凉上村
武平六年(575)
河南洛阳[15]
耿韶墓志
墓汇470页
一些造像记中也提到“村”,但未出现具体的“村名”,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四月八日瓽仲茂等八十人造像有“在村处中置立,南临白水,北背马兰,东侠(挟)洛水”云云[16],类似的记文还有若干,未列入表中。
上述村落最早在北魏太武帝时期见于记载,晚则到北朝末年。当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些村落在石刻记录之时才出现,但究竟何时产生,也无迹可寻。至少北魏初期已存在,不应说是无稽之谈吧。地域上遍及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分布广泛。表中未见西魏、北周的“村名”,这并不是说关陕地区不存在村落,只是当地的造像者不习惯在造像记中注上“村名”,记文的其他部分也不时出现“村”。陕西蒲城发现的北周天和元年(566年)七月二十三日咋和拔祖等128人造像有“福尽合村”[17]之说,上引瓽仲茂等八十人造像亦是一例。文献中亦不乏有关记载[18]。可以肯定,北朝时期北方各地都存在村落,且“村”成为当时自然聚落的通称。
聚落除了名为“村”外,还有“川”、“庄”等称呼。发现于陕西富平县的北魏太昌元年(532年)六月七日樊奴子造像云:
北雍州北地郡高望县东乡北鲁川佛弟子樊奴子为七□□一区
北京法源寺旧藏北齐武平元年(570年)二月十一日贾致和等16人造像云:
贾家庄邑义十六人敬造白玉像一区[19]
我们知道北朝时朝廷在地方上设“三长”和“乡里”[20],“川”与“庄”不是官方的设置。检《水经注》,除了用“川”称“水”,关中地区还有不少带“川”字的地名,如卷2《河水》中的“牛官川”、卷16《浐水》中的“蓝田川”、同卷《沮水》中的“檀台川”、“宜君川”、“铜官川”、卷18《渭水》中的“中亭川”等。“北鲁川”应与这些地名一样,属于“俗名”。“川”不仅用作一般地名,还发展成为关中地区自然聚落的一种类称。“庄”的来历不明,或与当时已存在的“庄田”有关[21],它应是唐宋以后大量出现的庄园的先驱。
百姓生活的村落不仅见于边僻之地[22],城镇周围同样广泛存在。据现有资料,北朝时洛阳附近就分布着不少村落。《隋书》卷55《尔朱敞传》记载,高欢尽诛尔朱氏时,尔朱敞因年幼被收养于宫中,后出逃,晚上,“遂入一村”,在人家躲藏了三年。当时普通人步行一天约70里[23],而尔朱敞年幼体弱,走不了那么远,且天黑便入村,可知洛阳城不远外便有村落。确切知道名称的村落就有三个,分别为马村、赵村和凉上村。“马村”见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张宁墓志,文云“窆于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马村西北亦三里”,该墓位于今洛阳太仓村西北,东距北魏洛阳外廓城二、三公里,且现在该墓东南一公里左右有一村名“马村”,从方位上看,应是墓志中提到的“马村”。北齐天保五年(554年)赵庆祖造像中提到“龙门赵村”,现今龙门与洛阳市区间犹有一村叫“赵村”,造像中所云或许就是此村。“凉上村”见于武平六年(575年)的耿韶墓志,该志据称出土于河南洛阳[24],具体地望不详。迁都邺城后,洛阳地位下降,又屡遭战火,城池庙宇破败,但仍是州治所在,这三个村落都在洛阳附近,证明当时村聚绝不是仅见于远离战火的偏僻之地。洛阳周围村落不只这三个,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相信还会有新的发现。
不仅城镇外围散布村落,重要交通线附近亦广泛分布。东魏兴和四年(542年)李氏合邑造像碑记述他们兴福活动,他们除了在村中造寺外,还在路旁造井,(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