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林:加强国家认同在民族政治整合中的作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5 次 更新时间:2010-01-30 13:56

进入专题: 国家认同   民族政治整合  

吴晓林  

一般而言,民族政治整合在现代国家框架内,首先表现为“纵向政治整合”的属性。它处理的是“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意指国家把处于分散、分离甚至分裂状态的各种民族,统合进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保持和实现政治系统良性运转的过程。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何种政治体制,维护国家对各个民族的统摄性优势地位、保持国家领土完整是政治整合的最低目标。它几乎构成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红线。

解决民族问题需要有效的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指占优势地位的政治主体,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有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中心框架,化解矛盾与风险以维护动态稳定、促进融合与合作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过程。政治整合分为“纵向政治整合”和“横向政治整合”两种。前者是指“已存的权威性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政府或政党),将分散的个体、群体纳入进共同框架,将狭隘的忠诚提升为更高层次忠诚的过程”;后者是指“由次区域、亚群体不断扩展联合,以形成共同应对问题的多区域、多群体合作联盟”的过程。

从现实来看,因为民族与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也存在合作、联合的政治实践,因而就赋予了民族政治整合“横向政治整合”的内涵。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合作,正是国家得以形成的前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胎于殖民社会的亚非拉民族国家,内部存在大范围的种族差异、文化差异,如果各民族之间无法达成整合,就会增强狭隘的族群意识,对国家的忠诚也只能在族群内斗中被消耗。民族国家之间的“横向政治整合”属性更加明显了,二战结束后,为避免19世纪以来狂烈的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战争和动荡,欧洲人很快就发现只有统一的联盟才能将他们带离毁灭。为了和平解决欧洲大陆争端,西欧开始思考政治整合的和平之道。1950年5月9日,罗伯尔·舒曼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统一欧洲的议案(Schuman Declaration),主张在经济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外交、国防等内容的政治整合。时至今日,欧洲一体化的目标仍未完成,但是屡有进一步的动作。

处理民族政治整合远比单纯地推进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复杂得多。20世纪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流行之后,西方国家也开始面临利益意识觉醒的族群问题,这些问题很快被反映到学术研究领域,“边缘地区民众、移民、妇女、少数民族” 等等的政治整合问题都成了西方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我国,由于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西部地区,地区发展的差距不但有引起地方离心力的潜在问题,而且在强大的外部物质世界面前,少数民族往往更易于强化民族认同感,彰显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促使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成为现实问题。

特别是在大国博弈的年代,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利用,成为其遏制对方发展的“杀手锏”。我国的新疆问题、西藏问题以及大力进行“族群分隔”的台湾问题,无不被西方发达国家拿来“要挟”。藏独、疆独、台独分离势力,无论对国内采取怎样的对抗形式(或诽谤、或暴力),都被一些国际反华势力视为座上宾。一些开口闭口大谈“人权”的领导人,独独将中国的暴力分裂主义分子视为“人权斗士”加以颂扬和扶持。民族问题一度被某些发达国家用做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

加强国家认同在民族政治整合中的作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关于民族政治整合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其内部的民族组成成分大多不太复杂,因此,也就缺乏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和学术积累。在没有民族问题困扰的前提下,西方学术界纷纷对横向政治整合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在欧洲一体化的研究方面,著述颇多。先后出现了“沟通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新功能主义理论”和“治理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本身都有待完善,对于复杂的现实也屡屡难以施展其效力,对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整合问题就更不适用了。

更为特殊的是,我国不但民族众多,而且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远地区与其他国家接壤,处理不好民族问题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其次,分离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在民族问题上“遥相呼应”,总要在民族政治问题上做文章,对中国发展的大好形势诘难发力。怎样在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的背景下,创新民族政治整合的手段,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在把握民族政治整合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而言,首先,要对分裂势力和分裂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明确表明中国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对于主张民族分离的暴力分子,必须依法严惩;其次,适当调整“纵向政治整合”的原则,加强国家认同感,将民族政策同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建构统一起来;再次,更多地发挥民族之间横向融合的作用。长久以来,中国民族政治整合大多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大多体现着国家意志。应该明确,中国国家、文化和社会是各民族长期繁衍、合作共生的结果。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除了互相尊重以外,不能以封闭的姿态示人,拒人千里之外。各民族之间应该主动进行交流、合作与融合,为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国家认同   民族政治整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5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