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梧: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7 次 更新时间:2009-09-03 22:48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宋晓梧  

新医改方案有重大突破

新医改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服务制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突破。

新的医疗保险明确了三个主要方面: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农村医保。这是对的,过早提出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时间还不到,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往前走。将来变成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这需要一个过程。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这有待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中国城乡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别还很大,因此,尽管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制度,但现在却可以先用不同制度把不同的群体覆盖进来。制度不一样,说的是不同医保水平有差异,医改制度本身并没有差异。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显然是两个制度。有学者希望将这两个制度尽快统一,这不现实,太理想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政策,医疗不能脱离它的经济基础。

现在医保已经覆盖了90%多,但城乡不要变成一个统一的缴费、收费管理制度,目前还是三个制度并列。有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近郊,城乡差距已经很小,可以把农民纳入到城市居民一体化管理,但还是两个制度。也就是说用一个管理机构、两种制度来管理,这是完全可以的。这次医改既有一个长期目标,又有近几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考虑得还是比较周全的。

医生可以多点择业,这也是很大的突破。过去我做医改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医生怎么管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多点择业以后,他就不再依托于某一个医院,他的发展方向会变成自由职业者。这种发展方向有点像发达国家的医院。医生本身是自由职业者。医院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医生跟医院就是契约关系。不像现在,好像医生就是公立医院的人,医生就是依附于公立医疗机构,像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我认为,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下去,可能会对我们国家的医院管理体制产生很大影响:医疗资源将更好地流动起来,医院之间会在医疗资源方面产生竞争。

再有一个突破,政府三年投入8500多个亿,这个投资力度是过去所没有的。过去政府财政收入没这么高,认识也不像现在这样到位,拿点钱很困难。好像以经济建设为主,医疗保险就应尽量少花钱。地方医院甚至还要向财政交钱,这也是医院企业化的一个诱因。尽管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把医院像企业那样推向社会,但也造成了以前医改那种受人诟病的市场化。新医改要制止这种现象,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这次医改重申了过去正确的原则。有些过去虽然提出来却没有做到的问题,这次又明确提出来要进一步去做,这些都是很好的进步。

还有一些突破, 比如, 把公共卫生提得很高,对药品谈得比过去更明确,包括基本药物目录。而且,此次医改方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来讨论,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我想强调的是,医改方案重在落实。以前医改也提出很多很好的设想,但落实起来比较难。

此次医改应该说得到中央、国务院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以前地方官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GDP上,现在确实要把社会事业跟经济事业和谐发展,达到最有利于落实的条件。但是难点在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在于以药养医机制的解决。从目前看,这依然是一个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限制。比如,事业单位怎么定位,怎么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怎么搞,现在争议很大,没完全解决。医疗机构过去都是作为事业单位,在这个大环境里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有一定难度。而以药养医的机制如何转变?在我看来,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没根本改变,下一步怎么改,路径还不是非常清晰。根据世界各国以往的经验看, 韩国、日本过去也是医药混在一起,后来施行医药分开,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甚至“医闹”非常厉害,韩国医生上街游行等等。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真正落实起来还是很困难的。这次医改方案,没有明确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只是让各地医院去试点,让各地去探索。

但是,医改现在提出的目标很高,也很好,如果说三、五年没有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就会失望,失落感就更大了。因此,医改方案重在落实。

同时,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现在各地都强调医改好,是民心工程,有些地方干脆就施行全民免费医疗。不要说在中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即使发达国家也没有敢这么做的。比如英国,它的公费医疗也是按照标准理论搞,而且还有很多限制,它的医保水平也是很低的。这个现象一定要注意,有的媒体还在广泛宣传,好像是配合新医改,掌声一片,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要谨防地方官员脑袋瓜儿发热,把医改当成政绩来做。

我认为, 医改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整体规划去做。比如,中央说坚持国家筹资、单位缴费、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的原则,比如医药费用的原则,这就是医改方案的原则。你怎么可以让单位也不交了,个人也不交了?如果这样一放开,医疗费用立马是无底洞。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做法是对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医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好像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干脆就敞开了。这种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医改已经启动,没有回头路。这是巨大的进步。未来中国一定是各地方走出自己的模式,最后来推动全国的医改。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9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改革》2009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