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机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0 次 更新时间:2009-03-22 10:42

进入专题: 中西方   文化交流  

陈晓明 (进入专栏)  

2008年的奥运会就要到来,已经说了几年的“人文奥运”也要亮相。“人文奥运”似乎成了中国奥运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的分量有多重现在还不好说,但它承载的重量无疑是“超重”的。我以为,人文奥运不只是单方面的中国提示一些文化标识,更重要的是做好中西文化交流和交融。

人文奥运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其目标是追求和实现和谐奥运,这就要把奥运会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达到有机统一。中国古人就以为人文文化能使天下和谐。《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强调人文文化来作为天下平和共享的基础。和谐奥运才是奥运真正成功的标志。

文化和谐的根本涵义体现在奥运期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和谐,这种交流不只是表面的礼尚往来,而是要做到有内涵有深度有新意有开拓的交流,这样的文化和谐才是奥运和谐的深刻内涵。

自“五四”启蒙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向世界学习完成自身现代转型的历史目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成就,也证明了中国社会选择的开放道路的正确性。中国人的精神就是一种开放和学习的精神,始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

中国的奥运会迎来世界各国友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成果突然展现在世界面前,展现在对中国陌生的西方人面前,肯定对西方人构成强大的冲击,新北京与他们想象的中国、想象的北京肯定很不一样。我们现在展现出来的现代化成果,对西方人并不惊奇,尽管他们可能会惊叹我们在短期内取得的伟大历史进步;而我们的传统,主要还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成果。我们如何把中国当代文化的成就,传统在中国当代的创造性发展,中国人的文明和文化传达给西方,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构成一个和谐的人文事件,这是对中国人文奥运的考验。

中国与西方及与世界在奥运平台上构建人文和谐,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焕发青春的美好形象展示于世的极好机会。中国形象在奥运期间的展示,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我们的体育精神。竞技体育既要有优秀的成绩,更要有高尚的体育道德。中国的运动健儿首先要在赛场上充当奥运精神的弘扬者,这是我们展示中国人文素质和文化的最基本方面。当然,1984年7月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运动员重返奥运大家庭,自那时起,中国运动健儿就向世人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健儿的体育成绩已经为世人所瞩目,也为中国人站立起来做出了坚定的证明。然而,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对中国运动员充当东道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确实,中国的和平崛起,应该在文化上展现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雍容大度。中国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对西方乃至对于世界都有比较多的了解。相比较而言,西方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就很有限。对于普通外国人来说,中国人显得陌生而神秘,中国人的文明程度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都是完全未知的。这就对北京市民的文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何提高北京市民及中国人的文明水平方面,已经讨论得很多,我想有一点需要提出的就是,中国人对外国人历来很客气讲礼貌,但对国人自己往往比较不讲文明礼貌,大庭广众之下吵闹打骂时有发生。在奥运期间,切不可认为这是国人自己的事,外国人只是观光客。中国人自己在动粗,对外国人多礼貌都会受到质疑。这些文明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教育培养乃至训练的结果。当然,文明素质是对中国人文奥运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一基础,遑论其他文化形象展示。

中国正值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旺盛时期,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也容易滋长民族主义的情绪。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民族心理情绪方面,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交融。现在,中国面临全面的振兴机遇,也需要教育民众保持中华民族谦逊宽容的美德。

当然,在面对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时,中国应该有更大的抱负,也要借此机会给中国形象增添光彩,特别是从文化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人文奥运要做到中外文化和谐,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文化上的平等,中国文化让人尊敬,这是和谐交流的前提。外国人敬仰中国文化,还只是一个概念,如何让其有切身的了解,中国如何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获得世界的尊敬,在今天还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要正视这个难题,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做好中国的人文文化重建工作。这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不断地复制中国的老古董,而是展现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这必定是融合了世界优秀成果的中国文化的重新构建。(文学报)

进入 陈晓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西方   文化交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6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