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友群 赖艳丽: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2 次 更新时间:2009-02-13 20:51

进入专题: 中美经贸关系  

郭友群   赖艳丽  

摘要: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基本宗旨是公平贸易和出口扩张。中美经贸摩擦的实质是美国要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互补性和互利性,良好的经贸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所以中美经贸关系将在摩擦和冲突中发展。

关键词:美国新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贸易摩擦

一、美国新贸易政策的由来及内容

(一)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性变动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为“美元帝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根据霸权稳定理论,霸权国具有经济上的明显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它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霸权与二战后建立的自由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这个开放经济结构中,通过降低贸易及其他方面的壁垒,美国从贸易自由化中获益匪浅。所以,美国基于外交与经济的双重需要,在自由世界循序推广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的主张。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美国这种自由贸易的主张。

然而,自1976年以来,美国的商品贸易连年出现高达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外债连年累积,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经摇身一变从世界的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外债净额1994年初已经累计5千亿美元,引起全民的高度关切。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从60、70年代的2.8%下降到80、90年代的1%。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相继崛起,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舞台日趋活跃,对美国战后经济霸权的消长影响十分显著,引起美国各界对自由贸易主义的怀疑。不少舆论常常指责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利用美国战后的开放政策从事不公平竞争。美国学术界的绝大多数精英都投入了这场剧烈的贸易论战。

在经过长期的论战后,尤其是自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任以来,美国的新贸易政策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际的运作架构上皆已逐渐成熟。

(二)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

美国新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人物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根据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证明,若一国使用保护政策制造有利于本国企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条件,将会产生一种“垄断利润转移”的作用,本国企业将可因此利润转移作用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若这种长期竞争优势对本国带来的正面作用大于短期的社会保护成本,一国的产业保护政策事实上对本国是有利的,虽然这种利益是以外国国家利益的损失为代价。这种观点给美国政府积极干预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

1.从出口方面来看,积极扩张出口。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侧重进口保护和进口替代,而美国新贸易政策认为,进口保护政策的社会成本太高,如保护一个就业岗位,要花费数倍的市场价值。因此,新贸易政策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强调外向扩张与全球竞争,尤其是在美国认为公平的条件下竞争。美国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名,名正言顺地挺身而出作为美国商业利益的维护人和代理人,把美国产品打进外国市场做为一个主要目标。为达此目标,美国特别强调公平互惠原则,美国对外国开放,以换取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公平开放。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选定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农业、基本设施技术和设备、运输、金融服务、电脑资讯产品、航空、环保等,积极协助企业扩张国际市场。同时,极其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2.从进口方面看,强调开放市场与公平竞争并重。以前传统的贸易自由化观点认为,外国厂商从事倾销型竞争和政府出口补贴实质上有利于美国消费者的福利,也就是说,外国倾销对本国消费者有利。现在,美国要放弃消费者福利主义的观点,把倾销和补贴视为不公平竞争的掠夺行为,不公平地取代美国本土的就业机会。美国应该以强硬的态度来对付其他利用美国开放政策进行不公平贸易竞争的国家。这些主张在美国社会得到不小的反响,尤其得到不少蓝领阶层选民的支持。其主要武器就是用301条款来对付所谓的不公平竞争。

总之,美国已从消费者福利主义,走向以企业竞争力与就业机会为导向的国家,不再只要自由贸易,更强调公平竞争。

(三)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多元架构

为了达到打进外国市场和对付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双重目标,美国采取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多元架构的贸易策略,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

1.多边性架构:乌拉圭回合协定(WTO)。乌拉圭回合协定对美国有利的方面是,其一,该协定把GATT的基本原则延伸到了非传统贸易领域,如农业、服务业、国际投资、知识产权等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展公平贸易十分有利美国的出口扩张政策;其二,协定中关于反倾销反补贴的规定,大体上与美国本身的法律规定差别不大,这使得美国在执行反倾销的调查结果时不易受到WTO调解委员会的批评。但是美国政府同时在对乌拉圭协定的行政报告中反复强调,如果乌拉圭回合协定与美国的各级法律冲突时,美国法律将优先于乌拉圭协定的条文约束,使其在反倾销方面有最大的政策弹性。

2.区域性架构。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基础,原打算于2005年形成全美自由贸易区(FTAA共34个国家,古巴除外),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这将形成一个人数达8亿5千万,GNP总值达11.4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额1/3的自由区域市场。作为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推动者,美国无论在确保打进这些国家市场或在鼓励这些国家的民主化上,均可以达到经济和外交的双重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没有完成该目标。另一个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区域,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8%,GNP总值约占55%,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6%,美国60%以上的出口仰仗这个大市场。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利用APEC来促进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给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确保美国的商业利益,并希望亚太地区的动态发展成为带动美国在21世纪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动机。

3.双边性谈判。正像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发生纠纷时,小个子总是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评理,而大个子则力图把小个子拉到没人的地方,利用自己身强力壮迫使小个子就范。美国对一些双边贸易问题特别突出,保护色彩特别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的黑名单中,主要是日本、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寻求采取双边谈判的方式敲开这些国家的贸易障碍,利用其占绝对优势的谈判力量各个击破,一个一个达成双边贸易协定。

总之,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实质就是用外交与贸易政策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出口扩张和公平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相对更多的利益和财富。如同国内政治一样,在国际政治中,绝对权力也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在冷战时期,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多边主义的做法。现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越来越表现出其自私的性质,单边主义成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信条。

二、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期创造了长达10年的繁荣期,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过去10年巨额投资形成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急需为其产品寻找市场。美国新贸易政策适应了美国的出口扩张政策。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因此,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通过制造“贸易摩擦”来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国开放市场,尤其要使美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业等在中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美国常用的手段。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很多,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等,但焦点问题是中美贸易中巨额逆差问题。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赤字首屈一指,达到创纪录的2325亿美元,几乎占赤字总数的30%。超过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似乎突破了布什政府所能承受的心理关口,他们不得不做出强烈反应。

美国认为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人民币币值低估15%~40%(周茂荣等,2007);中国政府为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另外,对于不断扩大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许多美国人相信,这不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不足,而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市场开放上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中国向美国出口太多,而是中国的贸易壁垒使得美国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出口机会,这是对美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

对此复杂棘手的问题,我国政府作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美国政府夸大了贸易逆差

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因素,美国并不存在所谓对华贸易巨额逆差。中国对美出口商品过去曾经有70%经香港转口,平均增值40%~50%,有些产品增值达100%。而美方按原产地原则统计,统统计算为从中国大陆的进口,因此,夸大了大陆的出口数量。另外,美方的统计没有记入美中服务贸易的顺差,美国的投资银行、咨询机构在中国都有大量赚钱的业务。2006年,中方统计美国对华逆差是1442亿,美方统计2325亿,双方相差900亿。

(二)中方顺差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中国对美出口70%属于加工贸易,原料、零部件、包装物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芭比娃娃)。由于“顺差转移”的因素,原先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美欧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

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台湾地区逆差66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5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240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82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537亿美元。

因此,中方顺差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它并没影响近10年来美国贸易平衡总体状况的走

向,也绝不是影响美国贸易平衡的关键因素。

(三)外资企业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受益者

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出口的主力军,所以,港台和外国企业集团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直接的受益者,而中国人在加工贸易中仅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另外,美国海外子公司产品有30%出口到美国,是美国向美国出口。美国贸易逆差没有减去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出口,从而扩大了逆差的数额。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绝大部分是美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及其在中国的加工贸易造成的。按照中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逆差为1000亿美元左右,上述企业在中国的加工贸易造成了其中900亿美元左右的逆差。而正是这些加工贸易,在2004年给美国企业带来了约600亿美元的利润。另外,仅200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当年中方的统计,贸易逆差是802亿,如果减去750亿,只有50亿逆差。

(四)双方贸易反映双方的经济互补和互利关系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精密机械、飞机、化肥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2007年以来,为了实现“减顺差”目标,中国政府采购团多次到美国直接采购技术和物资,增加即期进口;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大吨位铁路救援用轨道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制造开发、电器机械制造业等81个行业实现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扩大长期进口;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术行业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关税税率,限制过度出口等等。

(五)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是影响贸易平衡的关键因素

尽管“巴统”组织已经于1996年解散,但是美国对华的高科技出口一直没有放松,从80年代秦山和大亚湾和电站设备,到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技术和先进机床设备等。例如,2006年中国进口机床72.4亿美元,自美进口仅占8%;集成电路进口1056亿美元,自美进口为63亿美元,仅占6%;半导体材料及器件进口160亿美元,自美进口不足3%。2001~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年均增长31%,而同期中国自美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由18.3%下降到9.1%。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使美国企业失去了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大好时机。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曾说过,“不能老指望中国人做那种乘飞机吃大豆的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美经贸关系症结的实质。因此,美国政府有责任为发展双方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中美贸易确有顺差,但是没有美国人夸张的那么大。前商务部长薄熙来有句话,顺差在中方,但利润在美方,好处在双方(金旭,2007)。其实美国完全了解中美双方贸易的实际情况,也完全清楚当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会长期容忍中国的巨额顺差,否则中美贸易关系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按照国际关系理论,不对称依赖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目前,中国对美国市场过分依赖的状况的确对美国有利,一是有利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向美国更多地开放市场(何伟文,2007);二是在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只要不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减少中国的谈判能力,多投“赞成票”或“弃权票”,不投“反对票”。

三、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和冲突中发展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似乎形成了两大“悖论”:

(一)在政治方面不利影响增多,但双边贸易和投资仍然持续升温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曾不断向中国发难,无端扣留中国“银河”号货轮;同意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美;用导弹袭击我驻南大使馆;诬蔑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为“中国间谍”;更有甚者,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南中国海上空撞毁中国战斗机,以及美国决定对台出售大批武器等数起严重事件,中美关系一度被推至危机边缘。近年来,美军加紧调整在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美驻太平洋地区的军力,尤其在台湾地区“3.22大选”期间派出2艘航母来炫耀武力。

然而,中美双边贸易和投资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1994年,中美贸易总额分别为142.02亿,174.90亿,276.5亿,354.30亿美元。1995年突破400亿美元。2000年744.67亿美元。2006年达2626.8亿美元。在投资领域,美国目前仍是我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截至2006年10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51555个,合同金额1213.64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532亿美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其投资领域广泛涉及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产,以及金融、保险、外贸、会计、货运代理等试点开放行业。与此同时,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呈增长趋势。

(二)经贸领域摩擦不断,但双边合作更趋广泛和深入

除了中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外,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屡起风波,曾一度濒临贸易战的边缘;在反倾销问题上,美国一直对中国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和歧视做法,近年来频频对中国的彩电、服装和家具提起反倾销调查,严重损害了两国的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2005年,又爆发中美之间的最大的纺织品纠纷,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可是,就在摩擦不断的同时,中美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却日渐扩大和深入。在航空、通讯、卫星、汽车、煤气开采、环保、石油等领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

四、良好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在中美关系看似矛盾的发展进程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在世界经济进程中发展,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日益突出。自1997年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后,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具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第3位,引进外资第2位,外汇储备第1位。中国入世后,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特别自“9.11”后,中国政局稳定,成为世界最好的投资地之一。中美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互补性。目前,中美两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中国来说,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巨大吸纳力,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对美国而言,中国的产品和市场同样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正从美中贸易中获取重大利益。简单说,美国正是从中国的廉价进口帮助美国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正是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邵明辉等,2007);如果没有大量廉价进口替代美国国内生产,美国国内劳动要素就不能转移到高效率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就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越多,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多,国内由低效率产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的生产要素也越多,国民收入增加也越多。相反,如果没有中国廉价商品的进口,美国生产要素转移就难以进行,结构增长也难以实现。

除了在经济方面存在巨大互补性以外,中美双方在反恐、解决朝核危机、保持台海

局势稳定、推动民主和改革等方面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也有重大的共同利益。由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已经很高,许多美国的州和地方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交往,严重恶化两国关系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地方的选民的利益,由于美国“选举政治”基本特征,这就必然要求那些代表这些地区的议员和政客必须慎重考虑相关的政策制定(屠新泉,2007)。

中美之间的摩擦表明,中美在政治、经贸等多个领域都将进入一个摩擦时代。但无论怎样摩擦,都不会破坏双方的利益基础。这种基础越深厚,破坏的代价就越重。中美两国已经举行了三届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美双方尤其是美方应该用全部的政治智慧和积极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和发展两国关系。

参考文献

何伟文.2007.贸易不平衡不应成为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3).

金旭.2007.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J].国际经济评论(4).邵明辉,刘旭辉.2007.中美贸易何以长期不平衡[J].北方经济(5).

屠新泉.2007.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J].世界经济研究(11).

周茂荣,苗迎春.2007.人民币汇率争端与中美经贸摩擦[J].国际问题研究(10).

    进入专题: 中美经贸关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8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8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