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君:敢问路在何方——建言文化强国

——《深度调查:走进金手指——文化强国的市场化进程》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11 次 更新时间:2008-12-27 18:10

进入专题: 文化强国  

陈伯君 (进入专栏)  

○无法回避的几个根本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意为核心、知识产权为保障的文化产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文化产业的意义早已超越经济本身,同时也作为观念和价值的认同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构成国与国之间不同层次的战略联盟,维护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如果说,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加入WTO并度过5年的保护期后,已经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外开放向更广更深领域推进,“中国制造”在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世界经济动态如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风暴也在深刻地影响中国。在全球化如此汹涌澎湃的浪潮里,竞争对手空前强大,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还包括为了更好地生存,那么,有些问题就无法回避:

——21世纪是文化产业引领潮流。在走向崛起和发展的路上,如果文化产业对这个国家的GDP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发挥的作用不大,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文化产业化步子明显相形见绌?

——究竟依靠哪些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来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来影响世界,来形成和巩固国家的战略联盟?

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吗?显然不是。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吗?显然不是。全国各地,几乎都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来抓,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的每一个亮点,文化产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绩和骄傲。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力量不足吗?仍然不是。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标志性产业,投资回报率普遍高于其他产业,作为中国的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都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在资源和能源都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的今天,不少其他产业旗舰都跃跃欲试问鼎文化产业,而作为文化大国,文化创意人才比比皆是。将成功旗舰的管理运营的人才、资金、经验、平台激活,将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作激情激活,将各种隔离的力量联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十六大报告),发展文化产业的力量可放大无数倍。

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同比增长17.1%,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3.41%,纵向比较显示增速最快,活力充沛。横向看,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己占GDP总量的25%,仅音像业就超过航天工业,文化产品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有72家,接近1/5,文化产业在美国年出口额排行榜上占据第一;英国在2000年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7.9%,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在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是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1997—2001年间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三倍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超过8.2%,创意产业产值2001年已达到1125亿英镑。日本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在2001年就达到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2004年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比例超过6%;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传统行业,以信息文化产业和艺术娱乐休闲两大类为主的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在加拿大统计局划分的18个产业中位列第六,占全国的GDP5.6%,总计525.24亿加元。横向比较,中国文化产业在GDP的比重明显落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明显落后时代的要求。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这个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势头强劲的国家在产业结构优化和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等方面总是落后世界趋势呢?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可资借鉴

比较中国经济从百废待兴到高速增长的历史就清楚了。

中国经济是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凭借改革的力量起步并突飞猛进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只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也仅仅是公有制的补充形式。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突破所有制限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始的,期间经历了多次理论交锋,多次政治较量,非公有制经济以它特有的、顽强的蓬勃朝气有了长足发展,到1993年国家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因为意见共36条,故称“非公经济36条”。这是建国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文件内容涵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允许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组改制以及缓解民企融资难等焦点问题。接着,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与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关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06年上半年,已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31个省区市制定《若干意见》实施意见21件,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 。可见,国家是何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中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纯计划经济时代,只有被高度警惕、坚决铲除的命运。所谓两条路线的斗争,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集中反映在发展什么成分的经济上。那是,有一些流行的观点:小生产者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用自家母鸡生下的蛋去换点油盐柴米钱,都要冒被捉住遭批斗的风险。非公有制经济被视为危及国家安全的大敌。城市居民最日常的生活必需品都定量凭票购买。农民则只能在大生产条件下满足有限的自给自足。即使到了1980年代初,零星出现的个体商贩也是冒着被定罪“投机倒把”的危险进入市场。即使是在中国已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合不合法的争论减少了,民营企业仍然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市场准入、银行和证券市场融资、税收制度等多方面仍然遭遇“玻璃门”。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非公经济36条”是落实“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非公经济36条”的核心就是清除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放宽的行业和领域包括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以及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等。这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也将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重要力量。二是确立非公经济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理念,促进和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真正平等竞争的发展之路。对非公有制经济最大的优惠就是给予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消除所有制歧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认为,从创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享有平等待遇的角度看,“非公经济36条”的正式出台,显得十分及时和更加有针对性。成都市工商联会长、成都迈普产业集团董事长花欣说:民营企业能够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太重要了。社会舆论反响强烈,普遍认为是:政府清道,市场开闸,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春天。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2006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78%,城镇中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即全部民营经济固定投资总额达到4.83万亿元,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评论说: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长16.6%。其中民营经济增长率是24.4%,对整个工业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利润比2005年同比增长了31%。民营经济利润增长是43.6%,民营经济的利润增长又为工业利润增长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列第二位。民营经济进到对外贸易领域充满生机,从而为整个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现在全世界有商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商品,全世界200多个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力量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力量。企业研发人员收入水平,民营经济企业研发人员工作水平年薪37700元,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3.5万元,就是说在创新研发人员的年薪上,民营经济比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高了2700元。让企业就“一种技术创新、一种扩大规模、一种是低价位”三种选择,创新产品的选择民营企业占了36.6%,国有占了36.1%,选择扩大规模和低价格竞争,民营经济这两项选择多低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选择。说明我们的民营经济在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上主观能动性更强。现在整个企业收入主体上90%左右还是依赖于传统产品以及在传统产品和服务上的延伸,创新平均来说占10%左右,但是经过抽样调查的结果,民营企业现在创新收入在13.1%,高于整个平均数,所以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将会成为展会中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市场经济则不能民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国家都享有天然的优势。区别仅在于,在充分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也只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约束下运营,在体制上不具备绝对优势。发展经济,说穿了,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使人们富裕起来。在这些基本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比其他性质的市场经济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民营经济有大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也是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只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他特定的基本成分。离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就得叫其他什么名称的经济。加入WTO,坚持市场经济是基本要求。如今中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是市场经济,就是因为制约和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正在被撤除。“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民营经济不仅基本上有了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不再有体制内外之分,不再有体制歧视,民营经济获得了能够长足发展的制度保证;而且,民营企业还可以进入国防科技、能源、交通等曾经讳莫如深的重要领域,与国有企业一道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障国民经济命脉的重任。

回顾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近60年来的命运,民营经济从被视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大敌到共同承担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障国民经济命脉的重任,从无情扼杀到顶住一切压力大力支持,不断清除民营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从被彻底排斥在体制外到努力保障一视同仁,从控制发展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中国经济保持2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为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难看出,对待民营经济,曾经高度警惕、严加控制,是多么轻率。

回顾民营经济的历史,再看看民营文产企业的遭遇,虽然与民营经济一道社会地位整体上升,但体制歧视、内外有别,与当初非公有制经济举步维艰的处境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传承不断、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富、文化人才济济的大国,文化产业为什么总是落后经济发展半拍,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答案就已经明显了。

——那就是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障国家意志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民营文产企业缺乏充分信任,有些地方甚至是不信任。

○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撤除“玻璃门”

对民营文化企业不信任,不够信任,是找不到任何文字的依据的。但它却强大地潜伏于文化政策安排中,存在于实际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活动中。这就是社会上普遍反映的“玻璃门”现象的实质所在。

文化不仅具备经济属性,还具备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等属性。文化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它的社会效应不仅反映在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上,也反映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巩固的传递上。一种社会制度的巩固,或变革,或更替,首先表现在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上。看一看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再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些都蕴育并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形式,都表明“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三者之间有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正因为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或变化有直接联系,而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主要是通过文化来承载和传递,因而文化肩负着远比其他经济形式更为重大的重任。因其如此,谁来承担这些重任,谁能承担这些重任,国家有标准地给予选择,无可厚非。

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已近60年,社会主义的宣传时间更长。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呢?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最权威的陈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等等,其先进性不容质疑,因而具有人们普遍追求和认可的天然属性。二是权威性。既体现在引领社会思潮上,也体现在任何政党、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能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都必须遵从和践行;三是普及性。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荣辱观,都通俗易懂易行。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是最直接的获益者。

如果认同以上判断,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用来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的。既然是维护全体国民的利益的核心价值,人们只会衷心拥护、呵护和捍卫。既然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同时也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意愿,是人民的普遍选择和追求,发展中国当代文化产业,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服务于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服务于向世界推广其价值理念,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设置体制歧视、设置限制呢?谁有理由证明国有文化企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捍卫者,而民营文化企业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离心离德呢?

除非有人坚定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代表民营文化企业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对民营文化企业就是不放心。没有人会这样说,可我们就是处在如此悖论和尴尬的境地,重复民营经济曾经遭遇的命运。由于观念落后,逻辑混乱,认识模糊,所以,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仍然路途遥远。我们完全能够听到文化体制改革路上传统观念和行观念彼此磨合发出的沉闷的喀嚓喀嚓声。

综观世界,凡是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国家,绝不会有歧视民营文化企业的现象,甚至,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成分包括民营文化企业,这些国家对民营文化企业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把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和在世界上推广自己的价值主要寄托在经市场竞争练就了生存力、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上。而我国长期以来反其道而行之,把发展文化产业和在世界上推广自己的价值主要寄托在缺乏竞争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上。如果中国这种选择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在竞争对手空前强大,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还包括为了更好地生存的情况下,那么,中国要成为对世界负责任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要成为多级世界的一级,对世界文化发展生产影响,贡献力量,恐怕难以实现。

○放手让民营文产企业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走进四川金手指传播集团公司,深入调查这家有标本价值的民营文化企业,就是要了解这些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按章纳税、依法经营的民营文化企业,在他们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中,究竟是主动维护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还是离心离德?就是要了解中国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确立了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后,这些民营文化企业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发挥多大作用。

在长达一年半的追踪调查中,我看到:

——民营文化企业自觉地肩负起维护代表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重任。任何国家的制度和法律,都既以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为基石,又以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为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都具有刚性的约束力。挑战制度和核心价值,在任何国家都无异于以卵击石,都会受到制度和法律的制裁。国有文化企业由于背靠政府,有一把保护伞,而民营文产企业没有这样的保护伞,保证生存这一基本需要,在政策和法规透明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做才有利于生存,才有利于发展。民营文产企业最务实,最能体现“经济人”特性,总是在盘算和权衡怎样做才会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民营文产企业特别关注国家改革发展及其政策措施,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动向和文化发展的最新要求,在金手指企业网站上都会及时粘贴,甚至连评论员文章都会及时组织学习。学习的钻研的认识态度,许多国有文化企业都比不上。道理很简单,谁顺应社会主流,谁的发展就顺利;谁走在时代前头,谁就会受益最大。金手指先后成功地策划、制作、运营了10集电视音乐史诗片《长征组歌》、光盘《心向太阳-四川省各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文艺活动集锦》、《建国50周年四川优秀文艺作品集粹》等众多影视产品,这些自觉地投入对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产品的创造,既为金手指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民营文化企业有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深挚的感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民族自豪感,与国有文化企业没有区别。国家兴、民族兴,才有企业兴。国家、民族,是民营文化企业坚强的靠山。民营文化企业是以占据市场份额来生存来发展的。任何伤害民族情感的言行,都会受到大众奋起抵制。民营文产企业不是先锋艺术家,其文化创新,第一原则是市场究竟有多大,标新立异却脱离大众、远离市场的创造绝不会付诸行动。只有对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弘扬,才会有广大的民众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市场。因而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捍卫,是民营文产企业的本能。金手指总裁张建华在澳门科技大学讲演厅与美国哈福大学的法学院院长、澳门大学副校长史大伟博士的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能够充分体现民营文产企业家的民族情怀。张建华总裁的理想,就是做一位有世界眼光、把握了时代潮流的民族主义者。金手指策划组织国内一流专业人才共同创造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就是要借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盛世,以中国文化的滂湃大气和美仑美奂,展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愿,并以中国式的滂湃大气和美仑美奂欢乐全世界。金手指明确地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以产业的形式,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尽可能广的范围,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民营文产企业富有探索创新、开拓进取精神。文化作为内容产品,创新是第一要务。在竞争激励、大浪淘沙的今天,文化产业离开创新,就没有市场,没有出路。国有文化企业不同,它有垄断的市场,如教材发行,政府机构指定必须订阅的读物,往往通过主渠道流通;它有资金来源,如排演一些剧目,没有大量观众,没有大市场,但有官方机构的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民营文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创新价值,才能获得大众的赏识,才能有市场,有广告商赞助。越具有创新价值,越有市场前景。这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促使民营文产企业锐意创新,探索一条既有利于自己发展、壮大的快捷之路,同时也是为中国新兴的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新经验、新模式。金手指执着地探索文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并践行“文化产业网状一体化”战略,分析这个网状结构中点与点对流线“←→”如何产生共振的“蝴蝶效应”奥秘,集中民营文产企业的智力、机制、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策划、组织、承办了国内第一次“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参与组织这次峰会的企业、地方商会、地方政府等各个协作机构,都获得属于自己份内的最大收益。

——在民营文产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发生产权纠纷时,金手指坚持依靠体制的力量来调解。虽然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民营企业是因为担心赢了官司、输掉环境,才迟迟不愿意将事实真相一清二白的《大唐华章》知识产权侵权事件诉诸法律。即使如此,我们也能够看到金手指珍惜民营文产企业来之不易、日益改善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金手指力求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持之以恒,更重要的因素,是为了揭示传统文化体制、传统文化投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弊端,增强更新观念的紧迫感,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快速推进。因其有了《大唐华章》产权纠纷这一事件,才使我们对大型民营文产企业创造时代精品过程中与传统体制的碰撞有具体的感受。可见,金手指坚持维护合法权益的诉求,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更是为了思考和探索国家创造一个怎样的体制条件才会使中国文化产业在强国路走得更快,更好。

无数事例表明,维护核心价值、弘扬民族文化、富有探索创新精神,是民营文产企业所具备的基本品质。金手指的情况如此,四川民营文产企业如此,中国文产企业如此,世界上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民营文产企业也是如此。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没有理由对中国民营文产企业设置“玻璃门”,没有理由不信任。

○文化产品是文化前进方向的指路石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民营文产企业,正如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民营经济那样。

中央提出:“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这里关于重要而紧迫的“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中国已经形成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中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和现状,我的理解,就是不仅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要形成遵循市场规律和文产规律的运行、管理机制,更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建成能够包括服务和依靠民营文化企业的文化体制,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外与体制外的区别,消除体制歧视,放手让一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企业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民营文产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的。

目前各地由政府出面组建的国有文化企业,虽然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上有一些重大改革和突破,比组建前更有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国有文化企业的一些基本属性没有重大变化,如高度垄断的市场,政府必须扶持,资金来源渠道通畅,本性上如同襁褓呵护下的“大男孩”,没有民营文产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没有民营文产企业那样强烈的“不发展就出局”的危机感,没有如民营文产企业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练就的过硬本领。在中国文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下,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推进的趋势下,在文化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扩宽、如林强手纷至沓来的趋势下,在中国文化要融入世界、要发挥日益增大作用的趋势下,必须依靠在市场竞争中日益成熟、日益壮大的民营文产企业,必须象发展经济那样“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象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那样支持民营文产企业的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民营文产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由国家核心价值能够产生更广泛影响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核心价值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属性。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核心价值是支撑国家制度、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各个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意义深刻而长远,属于意识形态。从形而下的角度看,核心价值是国民认同并自觉践行,处理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等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准则。中国社会主义还不到60年。如果断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并有力地影响世界变革,恐怕为时过早,何况,即使核心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在强有力地影响世界变革,核心价值仍然有巩固的必要。所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还肩负着国家核心价值的传播和巩固的使命。

价值观的传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灌输。这种方式在国门锁闭、承载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单一环境下能够见效,而在国门打开、对外开放时代,价值思想多元化,承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单一,特别是人们收入普遍提高,文化消费呈多样性,人们有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单靠灌输,虽然仍不失一种方式,但效果肯定不如完全封闭、承载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单一时期。显然,灌输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现实需要。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确保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普遍选择的是消费方式。对价值的选择是思想活动、精神活动。思想活动、精神活动既看不见摸不着,客观上难以强行灌注。灌注是一种价值传递方式,但最好的传递方式是消费。

历史上能够传承到今天的思想,是因为这些思想及其载体还为今人所消费。而不被消费,也就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价值思想的传承和传播,都是以消费为前提条件的。离开这个前提条件,任何传承或传播,都是短暂的,都会稍纵即逝。比如一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被广大民众消费,抢救过来,也仅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符号而已。古今中外,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古代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及欧洲诸国,就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进行的。今天美国的牛仔文化、麦当劳文化、好莱坞文化,以及席卷中国的“韩流”等等,也是通过商品消费影响中国民众的,人们在消费中接受这些文化产品的价值思想。文化产品被普遍消费,文化产品的价值思想也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消费者心里被潜移默化了。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有钱消费高一级美味食品,就绝不会降低支出去消费低一级的食品。这就是“价值-商品-消费”的关系。越能够诱惑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其产品的思想价值传递速度越快,越具有穿透力。

专家们在研究美国文化产业以及价值传播为什么能够雄踞世界强国,普遍强调“利润”和“市场”。刘锦宏、闫翔在《美国篇:能花会赚利润为王》里介绍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文化产业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棋子,因为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能获取商业利润,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来传承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美国的文化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他们的第一信条。当然,仅靠高投入是不行的,美国的文化产业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他们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可见,在文化多元化时代,核心价值扩大影响力的竞争,核心价值是否最先进已经不再是唯一因素。如何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广泛的消费者,显得特别重要。为什么对外开放后中国焕然一新,就是因为世界多元文化进入中国。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值得忧虑的是,由于中国也是多元世界的一部分,各种价值思想在中国激荡,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封锁外来文化,或抵制外来文化。虽然这些思维惯势还在影响我们的一些文化管理官员,而现实是,彻底的封锁,彻底的抵制,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文化价值本身就无孔不入,何况开放之门已经打开,最优选择,就是积极应对,改进国家核心价值的传播方式。为此,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传播手段,第一次被上升到“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的高度。

重视市场,重视利润,重视消费,是民营文产企业具备的天然属性。民营文产企业因市场而生,以市场而长,在扩大核心价值的影响面和提高核心价值的影响力方面,比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性的国有文化企业更有优势。由此,如果我们轻视民营文产企业,或民营文化企业难以施展全部活力,中国不可能成为文化强国。

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就不是文化强国。甚至,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的今天,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也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强国。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是扁平的。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的速度加快,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也加大了对国家核心价值能否保持主导地位的威胁。所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证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最好的方式就是壮大国家的文化产业。

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中,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又相互激荡的今天,中国不是多极文化中一极的追随者,而是多极文化中一极的主导。这是中国责无旁贷的使命。要有话语权,要成为多级文化的一级,仍然是通过建成强大的文化产业来实现,才会对世界文化的趋势和流向施以实际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发挥文化的经济属性,还是发挥文化的价值属性,都离不开民营文产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中国民营文产企业要自觉地肩负起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责任。这个责任,可以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来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支持谁,鼓励谁,不是看它是否是国有还是民营,而是看它是否具备先进性。对诸如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在国有与民营企业合作度过蜜月期后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需要政府态度明朗,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依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就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文产企业群体。中国,离文化强国就不远了。

○将“鼓励、支持、引导”制度化、法制化

回溯金手指的成长历程,虽然不乏艰辛,不乏坎坷,但毕竟10年间就从一家普通文化企业成长为一家大型综合类的集团公司,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上均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表明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从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的鼓励和支持的角度看,金手指所创造的辉煌,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打造《大唐华章》,离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策划并执行的“成都——东方伊甸园之旅”、“成都桃花春天生活方式”等大型城市营销活动和文化营销活动,能够达到世界都沸腾起来,本身就是政府招标的项目。金手指能够借助政府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政府的支持能够借力吗?何况政府放手把这些重大项目交给金手指,本身就是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信任和支持。至于围绕《大唐华章》的知识版权纠纷,地方党委、政府包括主管部门也积极调解。这是我对民营文化企业在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看法。

同时,还必须看到,各级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总的说,比较笼统,难以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的鼓励和支持,主要还是表现在个例上。由于主要是在个例上,人为因素大过政策因素。这对方兴未艾、蓬勃成长的民营文文产大军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对个例的鼓励和支持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和需要了。所以,需要对个例的鼓励和支持上升到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的高度,让一切能够创造文化财富的民营企业都能够享受制度的阳光。

本课题侧重民营文化企业在中国文化强国路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侧重呼吁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松绑,呼吁破除体制障碍使民营文化企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熟悉市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刃有余的天然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创造文化产品的活力。我不是“市场万能”论者,更不是把民营文化企业放在市场经济里自由自在地横冲直撞。所以,我也强调对民营文化企业的监管。我希望“鼓励”、“支持”、“引导”(这里的“引导有力”即监管有力)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放任市场行为,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理性经济人”属性的自由化、极端化,都可能导致价值追求的异化,其后果将会比没有市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更严重。所以,政府干预,政府监管是万万离不开的。

首先,就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而言,与其他经济一样,都有生产的无序化共性,都有在利润的趋势下形成“黑洞效应” 的共性。第二,就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而言,主流价值和非主流价值总是相对依存。如果非主流价值借助文化产品的消费成为趋势,那么,体现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就会动摇。所以,监管和引导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即使是在号称自由的国家,在市场经济非常充分的国家,也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制定规则制度和文化市场的规则,政府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对文化产业发展大势进行坚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才会保证市场避免无序的混战,避免市场经济无序发展;才会保证文化产品的价值传播符合国家意志和意愿。

问题总是辩证统一的。表面上看来,民营文化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怎样营销,民营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由和选择。实际上,民营文化企业没有纳入国家监管对象,既是文化发展体制不健全的反映,也是民营文化企业的悲哀。不被监管,何以引导?不被监管,何以配置资源?国家之所以把特殊资源配置给国有文化企业,就因为国家能够对国有文化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有力地监管。没被监管的民营文化企业,自然只能在文化产业的外围运作。

既然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强国路上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同样能征善战的生力军,而国家又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那么,国家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需要尽快研究和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以及管理文化企业的具体办法,把如何鼓励、如何支持、如何引导、如何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世界上,发展与安全总是相辅相成的。发展越快的事物,安全系数越底。要确保高速发展,就必须在安全上着力。而事物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才可能真正快速起来。所以,刹车和轨道两样都不可或缺。刹车机制是用来确保机车安全运行的。刹车不灵的车谁敢坐?轨道有问题的车谁敢坐?即使是茫茫太空中运行的飞船也必须有预定的轨道。

当然,政府设置规则并加强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而是为了民营文化企业更好地发展。如果有一天,民营文化企业也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那么,民营文化企业也就有了真正与国有文化企业平起平坐的条件和可能。体制歧视才有可能真正消除。当然,国有与民营由于出资者不同,监管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保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监管和引导切实有效,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可以参照,国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可以参照。

总之,国家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抓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和引导,如何抓好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监管和引导,实现管理出效益,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包括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结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精神,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贯彻落实,随着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企业的生态环境将更好。既然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中还提出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类似“非公经济36条”的重大政策也应该相应出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驱动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号角声声响彻寰宇,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雷阵阵滚过大地,我们期待民营文化经济发展的春天!

(本课题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2008年重大调研项目。)

进入 陈伯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化强国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70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