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琴:中国历史上的“接班人困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92 次 更新时间:2008-12-07 16:34

进入专题: 权力承袭   接班人  

李钟琴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游戏中,接班人问题是导致父子相杀、兄弟相戮、宗室相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政治经济社会动荡不安、或者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专制统治者,而且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将这一问题归结为“接班人困境”——这是专制政治之癌,是专制政治自身无法破解的难题。

一,传说中的“禅让制”

传说中的尧、舜、禹确立帝位继承人,采取的是禅让制,即将帝位传给他选中的某个人。

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大同篇》中有句很著名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乍一看“禅让制”,分明就是“选贤与能”嘛!分明就是“天下为公”嘛!谁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主制度的萌芽呢?

据说,尧老了,根据他长期对舜的考验,经过一道民主推荐程序,认为舜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便将帝位传给了舜;舜年老之后,如法炮制,又传位给大禹。

由于年代久远,尧、舜、禹的禅让真相却是疑云重重。《韩非子》认为“舜逼尧、禹逼舜”;《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尧舜禅让”这一温情脉脉的历史面纱之下,其实很可能隐藏着血淋淋的宫廷政变。

舜成为接班人,虽然在形式上经过了各部落首领推举这一“民主程序”,但决定权仍掌握在尧帝的手中。此时舜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因为舜在接班的道路上还必须面对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尧的儿子丹朱。

中国有句俗话:“疏不间亲。”人最亲近、最信任的,首推自己的子女。作为一个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在他自知命不久矣之时,当然最想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一方面可保自己的家族安享富贵尊荣,一方面也可保证自己的治国方略不至于被别人否定,能够维护政策的一贯性。一般来说,只有儿子才不会清算老子。

舜的接班之路异常凶险,充满了变数。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谨小慎微听天由命,二是培植势力见机而作。根据史料的记载,舜很可能选择了后一条路——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和尧的儿子丹朱,提前接班。

舜执政时期,禹的父亲治水不力,舜杀之,而令禹继续治水。禹为了表示与父亲划清界线,在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让舜找不到罪名。后来禹治水有方,大获成功,赢得了各个部落人们的信任和爱戴。眼见禹为众望所归,舜只好宣布将禹确立为接班人。就像后来的秦始皇未安排好后事便死于东巡途中一样,舜在南巡途中突然去世,使禹接班的前景豁然开朗。但是,一向小心谨慎的禹仍惧于舜的儿子商均的势力,躲到阳城不敢接班,表示愿意拥戴商均即位。三年后,由于禹的威望极高,诸侯纷纷抛弃商均,拥禹为帝,禹这才正式即天子之位。

禹即位后,接受尧、舜的教训,开始大力培植儿子启的势力。在他病危时,将帝位禅让给一个叫伯益的人。这时,羽翼丰满的启发动政变,轻而易举地杀掉伯益,自立为帝。至此,传说中的“禅让制”寿终正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果帝王没有子嗣,便由其弟接班)的接班制度正式确立。

“禅让制”下选出的接班人,要么成为舜,要么成为禹,要么成为伯益。虽然“禅让制”只传了这三次,但基本上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代表了:或者像舜那样,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驾空老帝王,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通过政变提前接班,以免夜长梦多;或者像禹那样,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处处小心,时时谨慎,让老帝王抓不到把柄,有幸熬到老帝王来不及安排后事便一命呜呼,然后顺利接班;或者像伯益那样,仅仅是个政治上的过渡人物。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在登基仪式上,曹丕就曾意在言外地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可见,“禅让制”并非真正的民主,而是一种没有章法可循、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可持续的接班人体制。接班人能够和平接班,纯属侥幸。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政变。而通过政变方式夺取政权,无疑是血腥的、不稳定的传位方式,是难以持续的,是靠不住的。

二,源远流长的“世袭制”

夏启开创了中国政治史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有人认为,这种接班制度,是从“天下为公”变为“家天下”,是对“禅让制”的反动,是历史的倒退。

当然,这种接班制度,是极端自私、很不合理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却使接班人制度有了章法可循。再不讲道理的章法,也比没有章法要强一些。无论如何,历史地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基于人自私本性的必然选择。

这时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老帝王的儿子有很多,岂不又会导致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和政权不稳?于是古代的政治家们便在“父死子继”的前提下确立了一个更简单的接班人制度——“立嫡以长”。

不论老皇帝有多少儿子,也不论哪个儿子德才兼备,有资格做接班人的,只有嫡长子!

而嫡长子,无论是智是愚,是贤是恶,都不影响其做太子的资格。皇帝不希望因为接班人问题导致儿子们明争暗斗、骨肉相残,大臣们出于对政治稳定的考虑,都希望接班人制度简洁化,所以大家便一致接受了这一虽不合理却可以避免许多纷争的制度。

制度一旦确立,无论多么强势的皇帝,也不得不遵循之。如果在太子无大过的情况下,老皇帝想废长立幼,有责任感的大臣们会群起反对,认为这样会“动摇国本”,导致接班人制度无章可循。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具有无上权威的汉高祖刘邦晚年想废掉太子,立他所喜欢的赵王刘如意为接班人,便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后世的皇帝们如果动了废掉太子的主意,只要太子没有大的罪恶,总是会有大臣站出来以死相谏,以维护“国本”。

但是,这一制度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接班人问题,反而又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又面临着新的困境。

困境之一,便是“立嫡以长”貌似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却是一个僵死的、不合理的制度,根本做不到“选贤与能”。普天之下的百姓都盼望得到一个好皇帝,但太子是不是好皇帝,只能听天由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十之***是纨绔子弟,非愚即暴,非痴即蠢,即位之后,不是昏君,便是暴君。甚至像司马衷那样的白痴,也可以登上皇帝宝座。明朝是严格遵守“立嫡以长”制度的王朝,但这种制度下产生的皇帝,多数不是好东西。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顽童皇帝”朱厚照、“昏庸皇帝”朱厚璁、“懒惰皇帝”朱翊钧、“木匠皇帝”朱由校……就都产生于明朝。

困境之二,是这一制度同样无法避免血淋淋的宫廷夺位斗争。同样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也会有所偏爱。这一制度使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帝,并不能体现其真正意愿。老皇帝对于太子,戒心、疑心多于爱心、亲情,甚至视太子为政敌;作为接班人,太子的地位与处境也相当敏感、相当微妙,即使太子谨言慎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难免成为其他皇子中伤的对象,弄不好便会失去老皇帝的信任,时刻面临被构陷、被废掉、被幽禁、甚至被杀死的危险。中国历史上被誉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唐太宗、清圣祖(康熙皇帝),都在接班人问题上弄得父子反目成仇,他们立的太子,均不得善终。

无贤不肖,长子接班。这一隋性的、僵死的接班人体制,却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这既体现出国人在体制创新方面的隋性和无能,也说明了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昙花一现的“秘密立储”制

到了清朝,“父死子继”虽仍是传位原则,但“立嫡以长”制遭到了否定。康熙皇帝以其长子不才,乃立皇二子为太子。由于满族与汉族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而且清朝初期,汉族大臣在朝中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所以当皇帝确立接班人由“立嫡以长”变为“立子以贤”时,汉族大臣们也就默认了这一新的原则。

由不论贤愚、谁是长子谁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变成由老皇帝在儿子中挑选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接班,这是中国王朝政治史上权力交接制度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虽然老皇帝挑选的余地比较小,但毕竟有了选择,有选择就比没有选择要强,起码强五倍吧?

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突破“接班人困境”,仍不能避免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谁被立为太子,谁便站到了风头浪尖之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那些觊觎大位的皇子们的中伤和陷害。一世英明的康熙皇帝,晚年却在诸皇子的夺位斗争中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正皇帝接受皇室骨肉相残的沉痛教训,在确立接班人一事上想出了“秘密立储”的妙招:将他暗中选好的太子名字写进密诏,藏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他“驾崩”之时,由辅政大臣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取出密诏宣读接班人的名字。这样,诸皇子谁都不知谁是太子,对皇帝选中的太子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皇子们争位,只能通过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这一条路了。

我认为,“秘密立储制”,是中国专制政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的确可以有效地减少皇室的明争暗斗,而且还能体现皇帝的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威,在极有限的范围内选出相对来说不那么坏的接班人。雍正之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皇帝,都是通过“秘密立储制”接班的。

不过,这种制度仍不能突破“接班人困境”,因为这种将立储神秘化的制度也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皇帝的子嗣很多,这种办法还可以施行。如果皇帝只有一个儿子或没有子嗣,这一制度也就失去意义了。咸丰的儿子同治皇帝早死,没有子嗣,其接班人——光绪皇帝便由慈禧太后指定继位;光绪也没有子嗣,慈禧先是在光绪生前便指定“大阿哥”溥儁作为皇储,后来废掉“大阿哥”,在她临死前又指定溥仪为皇位接班人。不久,帝制被推翻,“秘密立储”制在中国便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四,威权政治下的“指定制”

与“禅让制”相类似,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指定制”,即由当权者指定一名皇室成员作为接班人。这里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皇帝没有子嗣,在晚年亲自指定一名皇室成员作为接班人。如宋高宗赵构因阳萎失去生育能力,便挑选了一个早已沦为平民的宋太祖的七世孙赵伯琮为接班人,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二是皇帝早死,没有子嗣,由当朝权臣或皇太后指定一名皇室成员接班。汉昭帝没生出儿子便死了,大将军霍光便凭借其绝对权威指定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

三是现任皇帝不孚众望,由权臣废之另立新君。历史上的废立事件发生了不少,除了传说中的伊尹废太甲事件,最著名、也最为后人称道的,当数西汉时的霍光废立事件。霍光立昌邑王为帝,却看错了人。这个昌邑王狂悖不法,游乐无度,即位数月,劣迹斑斑。于是霍光征得太后同意,废掉刘贺,改立被汉武帝废掉的戾太子之孙刘询为帝。

四是皇帝实为傀儡,由皇太后或权臣指定一名皇室成员接班。慈禧太后经营大清多年,是清朝后期的实际统治者。同治皇帝即位,便由她垂帘听政,皇帝形同傀儡。同治皇帝早死,慈禧太后不仅有权威指定光绪帝接同治皇帝的班,还在光绪帝活着的时候,就隔代为光绪帝指定了接班人(即随同两宫西逃的那个“大阿哥”溥儁)。

这种“指定制”有个前提,即指定者在朝中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其实质仍是权威体制下的“禅让制”。权威选择接班人,并非看接班人有无独到政治见解和宏伟治国方略,而是看其是否对自己忠诚,是否老实厚道,是否能够忠实执行自己的政策和路线。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接班人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无能。慈禧太后指定接班人,没有问题。甚至她隔代指定一个接班人,问题也不大。也就是说,“一世”凭借绝对权威指定“二世”为接班人,又为“二世”指定了“三世”。这时,“二世”已经失去了指定“三世”的权力,也没有能力推翻“一世”指定的“三世”。如果“二世”不甘心,想夺回接班人指定权,势必要进行一番宫廷斗争甚至是政变,引发政局不稳。即使“二世”、“三世”能够和平交接班,权威越来越小的“三世”、“四世”,也会逐渐失去指定接班人的权威性。这时,“接班人困境”便再次显现,高层权力斗争会趋于激化。为了化解矛盾,也许,大家会探索一个为多数王公大臣所认可的方法,如让达到一定级别的王公大臣们投票,根据票数选出一个为多数权贵所认可的接班人。这可能就会成为民主政治萌芽的契机。

民主,其实就是在权威缺失的情况下各方政治力量激烈博弈、互相制衡的结果。

五,如何突破“接班人困境”

综上所述,无论是“禅让制”或“指定制”,还是“世袭制”,实行的都是终身制。终身制,使得中国政治社会缺乏必要的纠错机制。无论多么昏庸、残暴、白痴的皇帝,一旦登上大位掌握极权,天下臣民便无可奈何,唯一的希望就是等他“驾崩”。如果这些昏庸、残暴、白痴的皇帝偏偏长寿,那可真是“长夜难明赤县天”了。如“昏庸皇帝”朱厚璁,在位长达45年;“懒惰皇帝”朱翊钧,在位长达48年……中国社会,就这样在长期的停滞中不死不活地延续,抱残守缺、衰败腐朽、愚昧落后、动荡不安,成了专制社会的常态。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除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当数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了。给领导人设立任期,这是通往民主政治的一条初步的必由之路。还是举明朝的例子,如果明朝的皇帝实行每任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的任期制,那么,祸害中国几达一百年的嘉靖、万历皇帝,顶多也只能祸害中国二十年时间,这就大大加快了历史发展进程——差不多快了五倍。如果是在有任期的前提下实行“禅让制”或曰“指定制”,历史发展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可以预见的是,在三四任之内(二十年内),“指定制”就会难以为继。“接班人困境”既无法突破,又不能回头走“世袭制”的帝制死路,那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举,可能是既体现民意、又能使当权者们相互妥协的最佳选择。而走到这个阶段,民主政治的曙光就会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在现代威权体制下,蒋经国曾经动过“世袭制”的念头,无奈其长子是个浪荡公子,屡屡惹事生非;他所寄予厚望的次子蒋孝武则因“江南案”而名声狼藉;其第三子经商,在政界毫无根基。绝望之下,蒋经国才表示蒋家后人不会从政,并开始思索如何从“接班人困境”中突围。蒋经国当然还有一定的权威指定某个部下做自己的接班人,但他没有这样做。千古之事,知人为难。如果万一看错了人,那不仅会给台湾社会带来灭顶之灾,也难以保证蒋氏家族的安全。终于,蒋经国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决定还权于民,让人民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开启民主政治大门,这是一个既明智又伟大的抉择!社会进步,既需要各阶层人士对自己的民主权利的不懈诉求,也需要政治伟人的强力推动。

候选人公开竞选,人民自由投票,这一源自西方的政权接班制度,固然不是最理想的制度,但与“禅让制”和“世袭制”相比,却有着极大的优越性。“禅让制”和“世袭制”是由个别人选择,“选举制”是由多数人选择,这一多一少,便有质的不同。这一机制一旦建立并得到完善,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接班人问题的血腥黑幕扯下,变残酷的政治斗争为公开公平的和平竞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可以纠错的机制,它使最高权力者不能为所欲为,即使多数选民看走了眼,也可以用选票让当权者下台。

只有民主,才能突破中国历史上的“接班人困境”,才能使权力按照多数人民的意愿实现和平的、有序的交接,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真正“为万世开太平”。

    进入专题: 权力承袭   接班人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99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