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理性看待医疗体制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86 次 更新时间:2008-12-01 09:57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赵杰 (进入专栏)  

评价医疗体制改革,要放到改革的大背景下看。我从五个层面谈谈医疗体制改革。

30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医疗卫生的消费量也增长了,这块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压力也相应增加。但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推开,这个领域的改革并没有被重视。这就是我们说的医改不成功的一个原因,不成功是指我们国家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财税、外贸、要素市场改革,是按照完整的市场体系模式来设计、探索的,但是我们在医疗、教育为主的民生网络建设上,缺乏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设计。正是缺乏这种设计,导致我们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市场改革不成功。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国人对医疗、社保强烈关注,是改革开放20年以后才凸现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前20年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利益的独立化,经济核算单位是个人的了。改革的最初对象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改革中,作为个人关心的是收入变化、工龄买断的货币补偿,担心的是没钱、没工作,不觉得医院改革、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最近十年,收入差距拉大,民生领域有一种整体滞后的状态。有钱的人购买医疗服务,面临多付费、不方便等问题;没钱的人因缺少保障,缺乏社会资源,也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烦恼和抱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经济总量剧增、社会群体间利益分化加剧、各个家庭和个人利益独立化,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第三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医学观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变化背景?预防医学与治疗医学相对应。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更重要。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争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果把这块做好了,治疗的医学成本就会降低很多。但我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的工作环境重视不够,把医改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治疗上。中国国民健康权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障体制的服务与托底,还需要劳动就业立法、社会保障体制设计、公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第四个问题,社会流动与医疗体制的关系。改革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流动,原来医疗的问题是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现在呢?可以概括为“朝不保夕”———吃的东西是有了,但因为保障体系不健全,今天和明天的花费他老觉得不够,拼命地干,干了以后又舍不得消费(包括舍不得健康方面的消费),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说,拼命工作与对缺乏医疗保障的担忧,互为因果,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累积出的对医疗资源的巨大的需求,导致医疗机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流动的加剧,一方面提出了医疗卫生网络创新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累积了不断增加的潜在的医疗费用。

第五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民生建设观?民生投入要有指数或者指标。国家的投入是一个指标,老百姓的主观感受也有一个评价,但还有一个评价就是对民生改革的评价:即民生作为一个改革举措、改革方案,它的磨合、出台、操作的过程,要按照一个时间表进行改革、操作;民生改革举措在不同群体间各自影响,也需要加权平均,用这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当前的民生改革和敦促进一步的改革。政府在民生网络建设上,必须看到老百姓的需求,看到改革的紧迫性。

发表于2008年11月29日《新京报》

进入 赵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7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