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十九札》之三

——关于思考阅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44 次 更新时间:2008-10-31 21:11

进入专题: 阅读  

朱青生  

XX你好:

艺术史的学习开始后,除了我上学期期末同你讲的历史基础之外,有一个"专业功夫"。就是系统地、精密地"识画"。我认为艺术史是借助艺术的形相信息来研讨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性,前三者或可称之为"形相学",后一点是一个人生的对观,从而沉思而反省,所以不能完全称之为"学"。"形相学"的基础是一切形相及其之间的关系,而美术作品("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形相世界目前不可以系统、精密地去认识,所以就只能挑选其中称为美术作品的部分作为课程的研究对象。课上学习将每一副作品要能看进去,这是一个今后要长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问题,现在要先识表面,充分了解常识。这个工作你们几位已经正式进入艺术史专业的同学正好可以开始。中国美术史可读中国美术全集,60卷,同时看一遍系里所藏的中央美院的幻灯片,只是幻灯片的解说不完整,所以你在看的同时,把上次我们译Janson时你负责建立的图片说明规范整理出来,分给彭俊军、张丽和其他同时参加的人。看到一件作品,按规范的项目,逐一检查一下,缺一项,打一个问号,把美院的幻灯片目录做一个疑问副本出来,再对照60卷的美术全集和其他的书,一一弄清,这个工作可能要做一年,然后再做欧洲美术,二年后,才算有了"基本专业功夫",其他的方面我再陆续同你们讲。

白巍老师上的名著选读,一定是采取了精读法,你们可以跟随她将《历代名画记》读透。此书承上启下,在中国艺术学史上至关重要,历代注家、研究也相当丰富,有日文译本和英文节译本(也许最近又有全译,我下周去查一下)。读一篇名著,一是要弄清科学意义,一是要激发自己的思想。科学意义是事实和历史,以考证历史上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价值。所以先得从字句入手,弄清楚每个重要语词(关键词)的本意(1.)、张彦远使用意(2.)以及中文特有的歧义性造成的本文文本义。本意中还有字义(1.1.)和引申义(1.2.)。引申义中有专业申引(1.2.1.)和非专业申引(1.2.2.)。专业伸引是指画学中及止张彦远的约定俗成的解释,有些可以在今天能读到的魏晋画记中找到,有些是他曾读到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千万不要作过分简单的归纳……说出于某某说之类,这种科学按断不可轻下。同时要看非专业伸引,这就是思想史的问题(即科学问题而不是思想的问题)必然对当时的学教政治和文化有精密地考查,这就是为什么要你一直修习历史和哲学史的目的所在。

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科学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思考阅读"。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因此,《历代名画记》又有另一种读法。你不必在意张彦远的意思是什么,而是在意艺术应该怎样,张彦远顺应多少?遗漏多少?如果你重作此论,应调整什么,弥补什么。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辨驳,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盖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顺他说!开始时,要读得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所以精读法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求道的门径。

我读初中是正遭逢"评法批儒"政治运动,规定要读古文,每至"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心里不安,总觉得行将毁于"惰"(懒惰),怀疑是否"随"与"惰"形近而误。后来多次复读,逐渐理解"随"有二意,一是追逐欲望,对自己的向往和行为没有反省能力;其二是自己不能思想,以他人的思想支配自己,最后受制与某种信仰理想、精神或理论,丧失自我的批判力,在时势之中为潮流所裹挟,甚至会在一个高尚的理由下违反人性,残害他人,破坏环境,掠杀精神上的异己;或因处处因袭他人,自己的精神不能整合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体",一旦社会信念发生冲突,集体信仰产生危机就会自我迷失,变成衣冠禽兽(经济动物为一例)。

以上强调思考阅读之思,俯读仰思之"思"也,当然是在读中思。这是还有二点要加以补充的。

1.读后思

2.不读思

关于读后思。在"科学阅读"一信中,你会发现要简便、完整、准确的吸收他人的思想,可以采用科学阅读方法,不加入自己的意思,那是科学研究的根据,比如我们研究"唯识"中"阿赖伊识"的转变,就是个思想史(科学)问题。虽然是哲学题目,但不是"思想"的那个哲学,而是"哲学学"中的哲学课题。我们就要研读天亲(世亲Vasubandhu)的《唯识三十颂》的梵文原本、藏文译本、汉语玄奘译本、汉语真谛译本、汉语般若流支译本、近代的德、法、英、日译本,再结合《成唯识论》,窥基《述记》,以考证天亲到底说什么的结论。如果象熊十力作 《破唯识论》,就不再是科学而是思想。但是熊十力的破论是在唯识中破唯识,虽在思想,但还只是宗教思想(有明确他定信仰前提的思想)。如果人们把"识"作为人本性的表记来看,重新思考它的变现,就会看到三种现象:1.作为"原因"的"识"(在唯识论中解释为"种子"),它是一切现象的成因根据,也就是说没有人性中视觉等感觉的存在,世界就不会是现在我们"看起来"(听起来)的样子。2.作为"存在前提"的"识"(在唯识论中解释为唯有"识"可以变为一切),世界是因为人的存在,即人不仅作为生物的存在,而是作为思想、反省的精神主体而存在。对于禽兽来说,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就是世界,而不是观照世界的主体,世界也就不成其为完整的"全体"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无有的存在"。是因为会思想的人,即思考人的问题而变现为被意识的对象(世界)。3.作为各种因素在此时此刻(现在)或彼时彼刻(过去或将来)显现为如此这般的事实(在唯识论中归结为"藏",蕴含一切的意义)。这些因素是以各自的质量和动势互相作用的,同时又不断地演变。没有单纯的原因,没有单纯的结果。如果消极的去看待现象就是所谓"缘",如果积极地去看待现象就是所谓"中"。如果不仅看待现象,而且由人为的行为去调节就是"造作",君子自强不息之谓也。这些想法本与唯识相关或相对,不读唯识,无以带起,这就是读而后思。

关于不读思。不读思即沉思,是一种更为微妙的精神状态,是无须他人思想的指导和激发而自我的思想,因与阅读无关,以后再说。

科学本身即所谓"记问之学",是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达的基础,所以科学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科学之外,还有思想。四书《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之后的"诚心"就分为二路,一路成为思想而导致宗教和道德,一路成为社会科学就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广告学实践目标。(而社会科学本身又因其科学的目标重新归复到格物致知的境地)。思考阅读是介于科学与思想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一旦进入沉思,就脱离科学了。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成为人类最大的信仰,算计理性(理性I)成为人性首要成分。在中国,无疑北京大学的建立和存在就是这种人性成分的象征。但是科学精神只是理性的一部分,除外,还有第二个部分就是思想。并不是我们在大学教育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思想,而是无法阻止教师、学生去思想。因此,虽然大学是作为科学的本营而设立和运作,但现代的思想亦多酝酿于大学。

                                       朱青生                                      1999年10月8日

    进入专题: 阅读  

本文责编:jiangrant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艺术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82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