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立群:文风背后是一种经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58 次 更新时间:2017-08-13 11:14

进入专题: 众生诸相  

嵇立群 (进入专栏)  


近来,为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的回忆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偶尔读到一篇《北大法律系77级那班人》,那批人,当初来自四面八方,如今已经是星光灿烂,这使人慨叹不已。然而,更牵动我心思的是此文中一段并不显眼的文字。文中说:“当时法学著作很少,大量都是阅读文学、历史、政治著作,马恩的著作,大家都读过,而且不是一遍两遍”,“教员和其它教学资源的匮乏,反倒使北大的法学教育显得格外宽松自由。”甚至有人“在婚姻法考试时交了自己写的一篇小说以求代替,没想到任课老师也欣然接受。”我蓦然感受到,当时的境况与今日工业流水线般的课程设置、似乎周密严苛的学术规范、各种体制化的科研流程相比,已经是两重天地了。

由此我联想到了一个现象——文风的差异。77、78或许再加上79级大学生,这是经累积而被浓缩了的一代人。近三十年后,他们已是社会中坚。我注意到,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文风,从整体上看与后一代人的文风有着显著的差异。

前者的文风大多或平实或厚重,即便是学术性的文章,也极少晦涩难解。其中的不少人善于以深入浅出的文风、灵动开阔的思路做普及传播,也渴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多的人读懂。其文字背后,有更多的社会关注。这代人的整体发展局限在于学理基础的残缺。

后者的文风更加学理化,呈现出更强的学术性,其文字背后,有更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与学养累积。但其文风的倾向,更趋于常人难懂的“专业”风格,极端者表现为自言自语的“名词轰炸”,以至于以生涩的“语言隔离墙”造成极高的阅读门槛。有时,看似深奥的文字背后,也常常隐藏着惊人的无知,因为稍离“专业”便两眼一抹黑。

其实,这文风差异的背后是两代人的不同经历。

前一代人,上山下乡,工厂农村,耽误了上学读书的时光,但这代人与工农大众一起历经磨难,其融化在血液里的底层感受,化为自己特有的人文关怀。这是任何“田野调查”“抽样分析”所不能替代的一笔情感与思想的财富,进而也影响这代人的文风。

从读书来说,两代人各有其视野的开阔之处。三十年前是一个读物贫乏、国门未开的年代,从这一点上说,那一代大学生有其先天的思想和视野的局限。但是,正如《北大法律系77级那班人》文中所提示的,那一代人,专业书不多,教育资源贫乏,却因而什么书都读,一个不圄于法律专业而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的人,其思想视野怎能不更开阔一些呢。一个攻读法律却还热衷文学的人,其文风怎么能不更富才情呢。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后一代人,从一开始就赶上了改革开放和教育大发展。不少人一鼓作气从小学读到博士,精于专业,四海访学,在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近年更是如鱼得水。从这一点上说,这代人阅读甚丰,视野开阔。但是,这“开阔”背后也有其局限。这代人,在应试教育和专业细化的攻读中一路走下来,专业娴熟而匠气渐增。攻读法律学位的人,谁有时间和热心挑灯夜读历史书哲学书呢?有几个有本事以近乎作家的精彩文字讲讲自己的专业呢?专业精深的代价,是失却了上代人虽粗略但文史哲贯通的气度。如是,视野看似开阔,终了却常常逼窄,这多少有一些遗憾。

两代人的文风显著不同,这文风背后是一种经历。进一步,我们还该想想这每代人的缺憾该如何弥补。

进入 嵇立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众生诸相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4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