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评估与管理──兼谈当前的中国角色定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11 次 更新时间:2009-06-18 13:04

进入专题: 朝核危机  

王俊生  

一、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

第二次朝核危机是在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基础上爆发的。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朝鲜就开始核技术研究。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根据卫星照片,怀疑朝鲜正在进行核开发,因此提出对其进行检查。在美韩压力下,朝鲜同意就此问题谈判。经过艰难谈判,1991年12月31日,朝韩于板门店签署《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接着,1992年1月,朝鲜又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核安全协议》,同意该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当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3年2月26日要求对朝鲜宁边附近两处存放生产核武器原料的场所进行特别检查时,朝鲜以该机构听命于美国为由拒绝接受,下令全国进入「准战时军事状态」,并正式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NPT)」,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尽管美朝相互指责,但并不想就此迎头相撞。为此,两国从1993年6月到10月下旬先后举行多轮谈判,终于在1994年10月21日于日内瓦签署《核框架协议》,第一次朝核危机缓和1。

朝美虽然在日内瓦签署了核框架协议,但双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较大争议。随着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朝政策强硬化,尤其是2002年1月称朝鲜为「邪恶轴心」后2,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为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此后,美国发现更多疑点,于是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在10月访问朝鲜,在此期间,他拿出了朝鲜进口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的证据。朝鲜先是否认,后又改口承认「确有此事」,并表示「正在研发更具威力的武器」,承认正在推进浓缩铀开发计划3。11月13日,布什总统决定停止向朝鲜继续运送作为燃料用的重油。作为应对,朝鲜于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激活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并于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4,第二次朝核危机于是爆发。

二、危机评估:目标与筹码

解决跨国危机,首先必须明确彼此的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有针对地对危机实行管理。  

对于美国,首先希望朝鲜无核化。「9‧11」后,美国政府与人民普遍认为眼下所面临的最紧迫威胁不是中俄这些大国,而是掌握在敌对国家和恐怖份子手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化学武器5;其次,尽量采取和平方式。美国贸易逆差中有82%来源于环太平洋地区,其中东北亚的日、港、韩、台和中国大陆又占了65个百分点。而朝鲜正处于东北亚的「心脏」位置,在朝鲜已成功进行核实验的今天,如果对朝鲜用兵,很可能在该地区造成严重核污染,直接影响从该地区进口产品。同时,美国虽有能力打下朝鲜,但之后的治理将极大考验甚至削弱美国力量,这从当前的伊拉克局势可见一斑。

对于朝鲜,首先,安全考量;冷战结束后,朝鲜认为「一旦朝美之间爆发冲突,周边已经无人能够和愿意与美国进行实质性的对抗」6,国际环境更加恶劣。尤其布什政府上台后,先后中止与朝谈判和发表「邪恶轴心」讲话,并提出「先发制人」的反恐新战略,同时宣称朝鲜是美国不放弃率先使用核打击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邪恶轴心」之一伊拉克进行战争后,朝鲜担心它将成为美国军事打击的另一个目标。于是,寻求安全保证成了朝鲜国家利益中的头等大事,而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无疑是所有安全保证中最为可靠的一种;其次,朝韩实力对比使然,「韩国综合实力大幅超过朝鲜,使朝方在半岛南北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等因素影响,朝『具备了强烈的拥核意愿』」7,以便主导朝鲜半岛统一进程;最后,由于国内经济困难,也想以发展核武器胁迫美韩等国提供经济和物质援助,况且「第一次朝核危机是按经济与安全补偿换取朝鲜放弃核武器的模式解决的,有例在先」8。

对于半岛周边相关国家来说,也有各自利益。对中国而言,为了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重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同时,战争会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因此,首先要避免战争9;其次,为防止核扩散,坚决主张朝鲜弃核,因为「如果听任朝鲜开发核武器、突破核门槛、成为『核拥有国』,韩国、日本甚至台湾都有可能跟进,从而在东北亚地区掀起一场竞相开发核武器的国际竞赛」10;最后,为从根本上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强调朝鲜的国防安全也应解决。对韩国而言,当事双方一方属于同一个民族,另一方是自己盟国,心理十分复杂,其主要目标是采用和平手段要求朝鲜弃核。因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不仅威胁到韩国在朝鲜半岛统一上的主动权,同时,由于韩朝共居一岛,其现代化已取得巨大成功,「自然不会希望朝鲜拥有核武器对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1。对日本而言,其基本方针包括坚决要求朝鲜无条件放弃核开发计划,并接受由多国成员组成的核查小组的核查等。同时,朝鲜应立即中止弹道导弹的开发、生产、发射试验和出口以及相关技术的转让。此外,日本还想通过国际社会联合对朝鲜施加压力一举解决「日本人质绑架」问题。而对于俄罗斯,首先,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安全有所影响。其次,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与朝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促进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和融入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后,由于俄罗斯近年来国际影响力下降,也想藉此提升在地区与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12。

朝核危机之所以进行了几轮谈判而未果,说明各方都拥有相应的筹码。很显然,朝鲜的主要筹码是核武器,这也是这场棋局中最重的筹码。同时,地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尤其与中国在地缘与历史上的特殊关系,也成了其重要筹码,「朝鲜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出卖』自己,而美国人也不会在中国人的鼻子底下采取强硬的行动」13。值得一提的是,周边各国求和平、求稳定与发展的良好心愿也是朝鲜认为可利用的筹码。美国的筹码是无可匹敌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韩国的筹码主要是其民族感情,这也是最温情的筹码。中国的筹码主要是与朝鲜在历史上的感情,以及对朝的大量援助。俄罗斯与日本的情况有些特殊。起初,由于俄罗斯立场与美国不同,而与中国接近,因此美国一直排挤俄罗斯参与。但由于俄在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等方面同朝鲜有密切联系,加之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与美国关系也比较稳定,所以地位独特。而朝鲜也坚决反对日本加入,认为日本事事紧跟美国。最后,在各方的妥协下,举行了包括俄日在内的「六方会谈」。

三、危机管理:规避与争取

危机管理是危机各方之间通过协调、沟通、妥协等方式,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矛盾,最后使危机造成的紧张关系得以抑制或消除,危机得以缓解或化解的过程14。本文认为,要想对朝鲜核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应进行以下规避与争取。

首先,指导思想上,危机各方要规避使用武力,争取政治解决。在朝核危机中,美朝为逼迫对手让步,常使用战争边缘战略。所谓战争边缘战略,是威胁使用战争并积极准备之,但又极理智地控制在战争的边缘,使之不上升为真实的战争策略技巧。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美扬言用「手术疗法」实现朝鲜的「改朝换代」,并同日本制订了「5027」空袭方案。同时,美军有关部门在综合历年对朝作战计划的基础上,推出了以全面占领朝鲜为目标的「5030」作战计划15。2003年3月4日,美韩开始联合举行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军事演习和联合军事训练16,「布什政府从对朝鲜政权性质的分析出发,不相信朝鲜方面会恪守条约义务,否定了克林顿政府通过妥协来『买时间』,换取朝鲜停止其核计划的政策,一心准备对朝『外交摊牌』甚至是『军事摊牌』」17。而对朝鲜来说,实行「先军政治」也是核危机不断爆发和长久难以彻底解决的主要原因。所谓「先军政治」即在军事优先的原则下,解决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把军队树立为革命的支柱,推进整个社会主义伟业的领导方式18。

事实上,是否采用武力解决危机,往往基于实力和对形势的判断。在解决国际危机中,战争手段仍时常被利用,且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军事力量相差悬殊时,实力强大的一方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如伊拉克战争。但是,采取武力手段解决危机有着两面性,就美朝双方使用战争边缘战略而言,一方面,有可能加强外交力度,显示维护某些不可妥协利益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军事力量很容易促使危机升级,且一旦军事力量付诸实施,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不仅极大破坏政治解决的气氛,甚至导致战争爆发。显然,为了危机控制与管理,美朝应规避使用战争边缘政策19,争取政治解决。

其次,指导原则上,要规避目标过大,争取适时让步。成功的危机管理一般建立在双方均意识到获取最大目标的要求不现实,为将损失降低到最底,应规避目标过大,维持目标的有限性。如果为极力实现自己目标,而不顾对方目标,就可能置对手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甚至导致战争爆发。目前,美朝的目标明显都过大。美国不仅要求朝鲜弃核,且一直坚持认为其为「邪恶轴心」。而对于美国所指责的「邪恶轴心」另两国,伊拉克用战争方式解决,而利比亚则是以屈服的方式解决。显然,这两种方式,朝鲜都不可能接受。而对于朝鲜,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就进行核实验,在去年实验成功后,显然想做一个核国家。如果弃核,那么美国必须与其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并赔偿经济损失,而这些美国又显然不想给予它眼中的这个「邪恶轴心」。那么如何规避双方目标过大,显然是接下来各方进行会谈时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可想而知,若朝鲜执意不弃核,或执意要得到它想从美国手中得到的东西,而美国执意按照「邪恶轴心」的对待方式对待朝鲜,那么再进行几轮会谈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各方要适时让步与妥协。

国际危机的让步与妥协指危机方同意部分收回自己的目标、要求与立场,从而使冲突得到解决。妥协一般是各方做出大致相等的让步,它往往是经过艰苦的谈判后才能实现20。在危机管理中,对立的双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解决问题的伙伴,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顾及对方的尊严。在许多情况下,危机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利益和矛盾交织的状态,特别是在双方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要进行危机控制与管理,双方的必要让步与妥协就显得十分关键,如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能得到和平解决,与双方的让步密不可分,苏联认为成功地实现了保卫古巴,而美国则认为消除了导弹的威胁。再如,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4月下旬三方会谈之所以能成功召开也在于此,美国认为因有中国参加会谈,「三方会谈」是名副其实的多边协商,而朝鲜则认为,中国是以「邀请国」和「调停人」的身份主持会议,不是会议的实际参加方,「三方会谈」的实质是美朝「直接对话」21。可想而知,朝核危机离开各方妥协,很难得到解决。

最后,具体解决方式上,危机各方要规避在彼此重大利益上的对立,争取以现实态度处理危机。朝核危机之所以迄今得不到解决,与美朝双方在彼此国家安全这个核心利益上的严重对立密切相关。一方面,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态度,所以朝鲜要发展核武器;另一方面,美国素来又认为朝鲜为「邪恶轴心」,专制并富于侵略性,一旦拥有核武器,必将对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要设法阻止。最终,彼此的敌意形成了冲突的螺旋(conflict spiral)。也即:朝鲜发展核武器主要因为自身安全缺乏保障。而愈发展核武器,美国就感觉愈不安全,并愈是打压,而朝鲜的不安全感也相应就愈严重,那么制造核武器的愿望就愈是迫切,而同样也就会使得美国的高压政策进一步升级,结果就使得危机局势进一步升级。结果就导致了驻韩、日及关岛的美海空军进行频繁调动,一批F-117战机进驻韩国,美军方强硬派放风要对朝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对朝进行「政权更替」22。于是,「开发并获得核武器因而成为朝解决安全问题的『撒手锏』和既定国策,朝因而很难如国际社会所期望的那样轻易放弃核追求」23。朝鲜甚至暗示要「向海外出售一些怀」24。

现实的态度就意味着危机决策者能分清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的区别,在处理危机时,不能仅根据信仰和价值观来进行决策25。事实证明,以「有色眼镜」看待对方,将对方的言行进行恶意解读,只能导致双方敌意的增加,如冷战期间美苏之所以多次把危机推到战争边缘,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显然有关。现实态度还意味着首先要克服偏见,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避免无谓地扩大事态。而目前,朝鲜核危机相关方还存在很大的主观和偏见,这就意味着先入为主地将对方看做是某种类型的对手,如布什政府把朝鲜视为「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这样双方就很难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因为,在能够沟通之前就首先认定对方是不可理喻或不道德的,而与「不道德的国家」是无法打交道的26。

同时,在具体解决方式上,相关各方也应规避急于发出最后通牒,应保持有效沟通。在危机管理中,时间压力对于双方都显而易见,国内外压力(特别是国内政治压力)很可能使危机决策者失去耐心,从而迫不及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最后期限,要求对方做出让步,这就更加大了时间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最后通牒的压力并不能使危机得到化解或妥善解决,反而有可能使对方采取对抗的方式,促使危机进一步升级,对方甚至会采取极端行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朝鲜于2006年进行核实验后,美国仍然没有发出最后通牒,这表明美国并不想把事情推向无可挽回的地步。而朝鲜也做出了对话的姿态。同时,国家间应保持联系,传递明确的信息,并保持高层的外交管道畅通,因为「直接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27事实上,六方会谈的最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四、中国角色:总结与反思28

自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关于中国的角色定位在国内一直存在「超脱」和「介入」两种争论。「超脱派」认为中国不应卷入,最多仅充当美朝牵线人,把两者弄在一起,让其自己解决问题,如对第一次朝核危机那样。依据有:第一,朝核危机由美国引起,是美国的问题;第二,「9‧11」后,中国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不要被朝核危机分散了经济建设的注意力;第三,邓小平早就教导我们要「少管别人的事」29;第四,因中国经济与战略重心的南移及现代海空技术与战力的空前发展和战争样式的革命性变化,朝鲜的地理位置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在新时期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主观考察,都已大幅下降,因此沿袭着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走吞并中国必先占领东北,占领东北必先占领朝鲜的老路的历史循环很难再现。而「介入派」则认为朝核问题不仅是美国问题,而且对中国也有深远影响,因此应积极介入30。但在如何「积极」上却存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积极发挥独特影响力,在美朝间扮演公道人,起到「减震器」效果;还有一种观点较隐性,认为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最大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因此中国在朝核危机上应和美国全面合作,甚至不惜拋开朝鲜。持这种观点的人所依赖的另一依据是,朝鲜对中国极度不信任,反复强调「如果美国愿意同朝鲜进行直接对话,将意味着美国对朝敌视政策的转变」31,设法排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笔者属于积极「介入派」。以2006年10月朝鲜核实验为例32,表面看,直接冲击了其对手美国的底线,但事实上,一方面,美朝两国间没有直接的地缘利益之争(如领土等),另一方面,朝鲜运载工具落后,在可预期的将来也不会拥有洲际导弹,因此美国「不担心朝鲜把核武器甩到美国去」33。可见,朝鲜拥有核武器并不能给美国造成直接威胁,所以,美国的底线并不是朝鲜一定要「非核化」,而是不能将裂变材料移出国境34,如布什最近所指出的「如果朝鲜出售核武器给伊朗或奥萨马领导的恐怖网络,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阻止」35,也暗示了这一点。对于日本,虽与朝鲜有历史问题,但两国间由大海相隔。对于俄罗斯,与朝鲜搭界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为最边远地带,经济上不起眼,且人口稀少。而对于作为同一民族的韩国,也不可能是朝鲜核武器的主要攻击目标。但是,对中国呢?一方面,与朝鲜搭界的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人口稠密;另一方面,在长白山、黄海划界、以及历史等问题上,两国也存有争议;因此「从长远观点看,朝鲜核危机问题与其说是美国问题,倒不如说是中国的问题。无论怎样,这场危机首当其冲受到挑战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36。这就注定了中国必须积极介入。至于介入方式,由于中朝间社会制度相同、地缘位置上「唇亡齿寒」等特点,再加上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在处理与朝鲜和韩国关系时必须考虑到朝韩为同一民族等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朝核危机上直接拋开朝鲜和美国合作,更不可能采取单边行动,而应发挥「减震器」效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正由于此,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中国就开始介入。三方会谈实现了危机后美朝双方间的首次正式接触。六方会谈为避免战争、和平解决危机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危机演变至今,仍没能阻止朝鲜核实验。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于2006年12月22日在北京无果而终后,各代表团团长最后甚至并没有集体握手留影。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对六方会谈置疑的声音,如日本代表团团长就提出「要考虑放弃六方会谈的模式」37。可见,朝核危机到了各方都需要总结与反思的关键时刻。就中国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38:

首先,中国的最高国家利益如何界定?国内之所以对在朝核危机上的角色定位存在大的争论,原因就在于对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利益出现了不同认知,继而影响了国家决策。如在第一次朝核危机中,中国是一个旁观者。第二次朝核危机初的三方会谈中,中国仅把美朝双方拉到一起,是公道人。这种角色也一直贯穿于六方会谈中。但在2006年10月朝鲜核实验后,中国在第一时间用「悍然」表示愤怒,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态度,大有美国充当旁观者,中国直接走向与朝鲜对立前台的架势。当然,中国角色之所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定位,也与朝核危机发展的不同程度有关。但是,反观危机其它各方,没有一方立场有这么大的摇摆,这就反应了中国在国家利益界定上没有一个一贯的态度,那么在接下来的危机管理中,中国必须明确:国家利益到底应由谁界定?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在同一问题上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不同,那么当中国国家利益与他国出现不同时,如何协调?如上所述,虽然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将注定各方都是输家,但是,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中国的损失显然要比其它各方大。尤其是朝鲜出于国内外基本原因形成强烈和经久的核武化动机,加上美朝间起码的互信极难建设,因而朝鲜的弃核过程将非常艰难39,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核心国家利益?

其次,充足的时间既可为各方对话与协商提供保证,也会导致核扩散,如何解决此悖论?前几轮的六方会谈虽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最终仍未阻止朝鲜核实验,显然与此有关。在目前弃核谈判上,又出现了拖的趋势。一方面,朝鲜核试验后,会谈主题已发生变化。前几轮会谈主要讨论「朝鲜放弃核开发」,而在成功核实验后,主要讨论「放弃已拥有的核武器」。显然,讨论「放弃已拥有的核武器」比讨论「放弃核开发」要难得多。况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在拥有了核武器后加以放弃的先例;另一方面,从朝鲜战略思维看,开发和拥有核武器是其积极追求的目标。既然已经拥有,可以预料不到山穷水尽,朝鲜绝不会轻易放弃它唯一可借助的资源,弃核谈判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当然,对于有些国际危机,「拖」也常为解决手段。但对于防止核扩散,「拖」却恰恰是最危险的方式。具体到朝核危机上,一方面,会造成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既成事实,这从去年朝鲜核实验可以得到证实;另一方面,如果朝鲜弃核迟迟不能解决,也会引发其它想拥核的国家效仿,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不久,日本便做过一项民意调查,结果认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的人数占到了总投票人数的52%40。可以想象,一旦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地区走上核武装道路,我国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客观上使中国面临南线(印巴)、北线(俄国)和东线(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台湾)核包围的不利形势,后果不堪设想41。因此,朝核问题解决得愈早,对中国愈有利,解决得愈晚,对中国损害愈大。

最后,与各方相比,由于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和长期盟国,再加上冷战后朝鲜经济上对中国的巨大依赖,每年能源供应量的90%、其外援总量的约30%,以及进口产品中的38%左右都来自中国42,因此,中国在朝核危机解决上有独特的发言权。但也应看到,中国所能发挥的外交影响力也非常有限。一方面因为朝鲜半岛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如美朝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矛盾和双方互不让步的态度,使中国难有成效从中协调;另一方面,目前半岛的局势仍然是停战状态,没有签订和平协议,这种脆弱的和平很容易使朝鲜半岛战火重燃,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有所作为」能力十分有限43。再加上,中朝虽然仍为盟国,但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与立场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中国还必须考虑朝核危机的解决对中日关系及台海局势等利益关注点的影响等44。因此,中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朝核危机上外交影响力的有限性,应及早全盘考虑,避免一厢情愿。

但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对于朝鲜而言,在核试后由于国际社会制裁,陷入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对于美国而言,由于中东局势紧张以及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布什政府面临很大压力,需要争取外交政策的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最终于2007年2月8日在北京召开,并于2月14日达成协议。朝鲜同意放弃包括宁边核设施在内的核计划,同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人员重返朝鲜进行监督和验证,以换取其它五方提供相当于100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其中首批相当于五万吨重油的援助将在六十天内到位。美国也须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拿掉,并取消经济制裁。同时,朝鲜也首次取得同美国举行双边谈判的机会45。这无疑是迈向朝鲜无核化进程的第一步。但是,朝鲜官方通讯社对本协议报导只提到将「暂停使用」核设施,以换取100万吨的油,完全没有提到全面解除核武器的课题。事实上,事态发展主要取决于朝鲜与美国能否遵守协议,况且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双方遵守国际协约的纪录都不佳。因此,对此次成果,乃至对于最近朝鲜外交上所发出的活力46,中国都需要保持谨慎的乐观,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评估与总结,找出适当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注释

1 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55-57页。

2 布什总统2002年2月20日在汉城解释他为甚么称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家时说,「美国更愿意公开和私下地一起批评朝鲜的领导人」,因为他「深切关注朝鲜人民」、「信仰自由」,对「一个容忍人民忍饥挨饿的政权十分困惑」。他还特别引用美国外交的「历史经验」,说当年里根政府曾猛烈批评前苏联是「邪恶帝国」,这帮助美国和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建设性对话」。转引自:朱锋,「布什政府的半岛政策与朝鲜核危机」,《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3页。

3 Richard Boucher,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October 16,2002.

4 《核不扩散条约》宣布冻结合法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数量,只有在1965年1月之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才是条约所许可的合法的核武器国家,禁止国家间武器级核材料的储藏、运输、转让以及合作性的研制和开发。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后,致使原先对其拥有监督义务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职能也难以履行。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国际危机解决的作用是相当微弱。

5 刘建平,「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学术探索》,2004年第3期,第61页。

6 连清川,「中国的朝鲜核危机角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257595.htm

7 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题及其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40页。

8 高辉,「朝核问题的症结与解决前景」, 《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第26页。

9 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58页。

10 郑继永,【韩】都允珠:「试析新形势下的朝鲜核问题及其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41-42页。

11 仇发华,「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作用及其受局限的原因分析」,《 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第25页。

12 盛海燕,「俄罗斯在朝鲜核危机中的安全利益」,《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2期,第41页。

13 盛海燕,「俄罗斯在朝鲜核危机中的安全利益」,《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2期,第43页。

14 丁邦泉,《国际危机管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15 高辉,「朝核问题的症结与解决前景」,《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第26页。

16 王荣玉,「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对东北亚稳定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2期,第94页。

17 朱锋:「六方会谈:『朝核问题』还是『朝鲜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31─32页。

18 陈龙山,「当前朝鲜时外政策的特点及走向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7期。

19 当然,这里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相关国家不用武力手段显示其追求「朝鲜必须弃核」的目标,那么甚么方式可以显示?事实上,在武力手段之外,也有许多可替代的方式,如经济制裁。这次,朝鲜之所以愿意在2006年12月底重返六方会谈,可以说与国际社会在其进行核实验后进行制裁有关(当然,有关国家的制裁甚至并没有严格执行)。事实上,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做的更多。如在朝鲜处于民穷财尽的境地时,中国仍然源源不断地为朝鲜赊账(实则免费)供应战略物资和食粮,为朝鲜捉襟见肘的的财政灌注新鲜血液,客观上为朝鲜加速研制战略武器提供了可行性。况且,对于武力,如上文所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往往适得其反。

20 赵海月着:「国际冲突:概念、类型与解决」,《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1 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自2002年10月爆发以来,其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4月中、美、朝三方北京会谈,这是朝核问题从再次爆发到形成危机并向高潮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从2003年4月到目前为止,先后经历了多轮「六方会谈」,是争取和平解决时期。

22 Michael O'Hanlon and Mike Mocnizuki,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How to Deal with a Nuclear North Korea, A Brookings Institution Book, 2003, p. 36

23 全哲男,《朝美智力较量:核‧导弹‧人造卫星》,朝鲜外文出版社,平壤2000年版,第40-43页。

24 Michael O'Hanlon and Mike Mocnizuki,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How to Deal with a Nuclear North Korea, A Brookings Institution Book, 2003, pp.32-34

25 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版,第173页。

26 丁邦泉,《国际危机管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27 丁邦泉,《国际危机管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28 关于解决国际危机时「调停人」、「第三者」,或「助解人」的重要性,请参见:【澳】约翰‧W‧伯顿着,马学印等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119页。

29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8页。

30 林利民,「朝核危机管理与中国的外交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

31 【韩】《韩民族报》,2005年2月11日。

32 郑永年,「外刊论朝鲜核爆综述」,《国际展望》,2006年11月,第6页。

33 高辉,「朝核问题的症结与解决前景」,《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第26页。

34 郑永年,「外刊论朝鲜核爆综述」,《国际展望》,2006年11月,第6页。

35 「布什警告朝鲜不要转移核武」, http://www.zaobao.com/special/korea/pages2/korea061020c.html

36 郑永年,「外刊论朝鲜核爆综述」,《国际展望》,2006年11月,第8页。

37 韩咏红,「朝核六方会谈失败告终」,http://www.zaobao.com/special/korea/pages2/korea061223.html

38 不容置疑,中国对朝鲜进行首次核试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从直接感受来说,北京可能有两点不解:其一,为甚么朝鲜居然置北京的迭次劝告于不顾,锐意推进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其二,为甚么朝鲜在如此敏感的此刻还要进行首次核试爆?这个估计似乎有助于解释为甚么北京官方在评论朝鲜核试爆时罕见地用上了「悍然」这个副词。见:薛理泰,「中国岂可重蹈历史覆辙?」,http://www.zaobao.com/special/korea/pages2/korea061027c.html

39 时殷弘,「朝鲜核危机:历史、现状与可能前景」,《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57页。

40 李晓杰,「在朝鲜半岛核危机中日本的复杂心态」,《社会观察》,2003年第2期,第19页。

41 「核武器的错位发展─朝鲜、伊朗核问题缘何突出」,《世界知识》,2003年第22期。

42 杨红梅,「朝鲜核危机与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中的作用」,《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第39页。

43 仇发华,「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作用及其受局限的原因分析」,《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第26页。

44 林利民,「朝核危机管理与中国的外交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第36页。

45 张从兴,六方会谈终于结果 朝鲜同意放弃核计划以换援助,http://www.zaobao.com/special/korea/pages2/korea070214.html

46 朝鲜外交最近可谓是四面开花──美朝官员于3月5日至6日在纽约讨论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日朝于3月7日至8日在河内举行关系正常化会谈;朝韩第二十次部长级会谈于2月28日在中断七个月后也重新召开,两国代表均表示要尽快恢复正常关系;澳大利亚也宣布不久将派外交使团赴朝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但是关于其原因请参见:王俊生,「六方会谈为朝鲜打开局面」,《世界新闻报》2007年3月9号,第24版。

王俊生 河南沉丘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人文杂志》、《南京社会科学》、《阿拉伯世界研究》、《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外论坛》(美国)等杂志发表文章近20篇。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六十一期 2007年4月30日

    进入专题: 朝核危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