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8 次 更新时间:2023-02-20 23:09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雷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自主发展、和谐共生、胸怀天下的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新版本,将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型文明样态,丰富了人类文明坐标图和话语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生态文明,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建设好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百年奋斗,千秋伟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成这一宏伟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把握一个思想,固牢一个理念。一个思想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理念就是“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再次要大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做好“两山”理念的科学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需要科学的转化方式。广大乡村需要对本地区的特色资源环境、乡村的区位优势、当地产业环境和基础,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挖掘。一方面,要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着重开发衍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另一方面,则要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打造产地市场,将产地转变为销地,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农产品附加值。

最后还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重要江河湖海科学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由此,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宽阔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境界。


(作者:雷明,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8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