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胜 聂家华: “六个坚持”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提要:理论精髓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内核和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文本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有机统一,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方面,科学总结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坚持”就是用高度凝练和带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话语概括提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六个坚持”作为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处于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统摄地位,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只有全面把握“六个坚持”,才能真正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并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释,系统揭示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精神品格、思想方法、最终旨归。“六个坚持”作为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处于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统摄地位,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方面,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进一步概括。认真梳理和解读作为理论精髓的“六个坚持”,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各理论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领悟其道理学理哲理,更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精髓释义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具体表现为理论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特定秩序和组织形式。在黑格尔看来,凡真理都是一个体系,“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体系”[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逻辑结构来看,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是由理论主题、哲学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理论精髓等部分构成的。其中,理论主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应和解答的根本性问题;哲学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基本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体部分,是运用富于时代特色的新范畴、新概念,经过逻辑分析,对理论主题作出的系统回答,具有世界观属性和突出的思辨色彩,这集中表述为“十个明确”;基本方略是把基本理论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的行动纲领、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理论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核和灵魂,即“六个坚持”。
所谓精髓,是指事物的精华、精粹。理论精髓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精华、实质和核心,贯穿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全过程,蕴含于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中,精髓之于理论体系具有本质意义,处于核心地位。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一以贯之的精髓作为基础,这是理论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内在源泉。“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精神气质和思想方法,是贯穿、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基本观点中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反映和贯通这一理论全部内容的最根本的特点和属性,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精髓部分。
精髓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首先,理论精髓具有哲学规定性。正因为如此,理论精髓才能超越具体观点,成为贯通全部理论体系的灵魂和基本精神,为思维和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具体而言,“理论精髓的哲学规定性主要是指由于方法论的规范和制约而使理论精髓具有的属性,它的哲学规定性即是方法论属性,而不是世界观属性”[3]。其次,理论的价值和归宿在于服务和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回归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世界观层面的理论具有突出的抽象性、思辨性,方法论则通俗、简明,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世界观层面的理论只有在转化为方法论之后,才能服务和指导实践,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4]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方法论属性的精髓更贴近实践,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和彰显理论的价值,带动和引领理论回归实践、走向其归宿。同样,“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可以充分实现和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一方面,“六个坚持”作为方法论,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直接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另一方面,作为理论精髓的“六个坚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其道理、方法又特别简单、透明、通俗、可行,贴近人民,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够直接增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六个坚持”是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六个坚持”这个理论精髓,系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把握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真正领悟其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践层面有效推进其基本方略,更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基本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文本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有机统一,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方面,科学概括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一)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5]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智慧和能量的凝聚,并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造福人民,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体系的全部理论观点,都贯穿和蕴含着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这一价值关怀。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我们党在奋斗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8]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之源。认识来源于实践,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无论是推进党的实践创新,还是实现党的理论创新,都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智慧,不断深化和拓展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时代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为源头活水,孕育和涵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审视着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9]。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伟力。同时,这一党的创新理论也在接受人民实践检验的同时获得进一步发展。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了人民、造福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反映人民诉求,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思想武器。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崇高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减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准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行动和成就塑造了为民奋斗的形象”。[11]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和确立一系列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理念和措施,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总之,“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其理论基点、实践原点和价值支点,其实质就是“人民至上论”。
(二)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底色。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国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凸显了鲜明的自信自立特性。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而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4]。(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