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立生:大历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战略步骤,建构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推向新高度新境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需要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境遇和历史条件,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所谓大历史观,即是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开阔的历史眼光出发,在长历史时段和大历史时空中看问题,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演变机理,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流主线,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性逻辑。大历史观是把握历史方位、坚定历史自信、顺应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视野和观念前提。要想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意蕴,就必须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逻辑及其历史性意义。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源自中华民族对改变自身历史命运和历史境遇的吁求和追求。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的落后状况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要想发展也必然要走现代化道路,但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早期洋务运动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摸索,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制度的学习,都毫无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这些探索本质上还停留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形式化模仿层面,未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现实,不能真正确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哪一种主义能够重拾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哪一个政党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力量,它们就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选择。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及其传播,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拥有了可以依赖的坚强政治领导力量。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明底蕴和文明根基。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定语,不仅仅是表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修饰语,更是标定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性身份的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以及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奠基,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属于自身的主体性本质,它意味着现代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身份觉醒、能动建构与道路自信,也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发展和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而成为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
1. 中国式现代化确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也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获得了命运性的转机。近代中国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想成功,关键就在于拥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否则就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陷入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先后有数百个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挽救和扭转中华民族的颓势。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牢固树立人民中心地位、坚守人民价值立场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装、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理论自信的政党,是永葆建党初心、勇于自我革命从而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是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的政党。正是这样的先进组织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自在自发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自觉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需要有一个能够站立时代潮头、把握历史主动、凝聚奋斗力量的强大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主体性身份的历史性重塑,重新获得和占有自己的主体性,拥有了历史叙事的主体权利、能力和资格,也激活和唤醒了中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主动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才相继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胜利,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了可以充分依靠和信赖的主心骨,从而进入到有核心、有组织、有方向、有力量、有信心的新的历史界面上,从根本上敞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人探索现代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主体性的自觉,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才能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反过来确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最可靠主心骨。
2.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生命力
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下,近代中国一开始是被动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扩张所构造的“中心—边缘”和“支配—从属”的世界体系,使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不得不面临着现代化发展与失落主体性的选择悖论和困境。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现代化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体系结构作为先在的前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不可拒绝和不可逃避的强大背景,而这一体系结构所固有的支配性逻辑和力量,又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失去主体性甚至自身主权的依附性命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所展开的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历史运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迎来了破解这一根本性难题的创造性思想力量。“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获得改变自身命运的理论自觉,也获得突破困境的崭新思想方向,获得自身历史叙事的新的历史起点和价值起点。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者以实现自身解放的最坚定的理想信念,赋予推翻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及其所塑造的不平等世界以最彻底的理论支撑,赋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以最现实的道路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现实力量还在于,它自身并不表现为解释世界的绝对真理,而是把与特定现实的结合作为自身的实现形式,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自己思想的精华和活的灵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及其中国化探索,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建立起内在本质的联系,并使这一联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实现的历史性飞跃,也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时代性的新内容新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由此也跃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伟大飞跃,也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方位,行进到新时代新征程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我们不仅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也使“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进一步得到成功拓展,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更加全面和更加丰富的现代化,从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命力,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3. 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和根基
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要达到物质财富的充足和物质文明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为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和强大影响力,体现为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和优秀传统中走出来,并把中华文明的发展推向新高度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就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要遇到的普遍问题。文化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将在内在机理的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都是它的具体实际的有机内容,也是其发展道路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前提。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不同,这种差异必然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有所体现,使其发展道路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脱离中华文明根基的思辨构想和凭空创造,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沃土之上,并带有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质和印记。中国式现代化对待文化传统没有采取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态度和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方面坚持固本培元,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深厚底蕴和丰厚滋养,另一方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根据新的发展实践和时代特点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时代性的内容和特征,从而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充沛、特质更加突出、影响更加显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性、根基性作用及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得到日益深刻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中华文明这一强大的生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发展。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被有机转化和改造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获得了民族的形式和本土化的表达,也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被重新捕捉和开发,被赋形、取意和传神,得到了时代性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所孕育和生成的新的文明理念和文明原则,既是中华文明传统思想智慧的当代运用和辩证转化,也是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体的吐故纳新和推陈出新,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着中华文明在当代的精神基底,并成为中华文明当代新形态的主体性要素和内在环节。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根基日益清晰地显露并巩固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正在生成并日益挺立起来。
二、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
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到发展成为一种彻底性的科学理论,再到转化为人类解放的实践运动,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在艰辛的探索中日益获得它的具体现实的规定性,并产生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真理性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客观的具体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历史格局。此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壮大和发展,但上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面临严峻的挑战。扭转这一局面的最关键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说明和实际的确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方向。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为内在本质和价值定向的现代化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