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刘建华: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

更新时间:2023-01-16 00:16:14
作者: 刘建华  

  

   意识形态的对外输出是美国颠覆异己国家的惯用手段,也是维护美国霸权的基本途径。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警惕。为了阻遏中国的发展,从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再到拜登政府的全面竞争战略,在美国内部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无论是国会议员还是政府首脑,抑或是总统,几乎是全方位地对华展开竞争甚至是对抗。相对于军事围堵、经济对抗而言,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强,能够达到釜底抽薪颠覆异己国家的效果。二战结束后,美国先后搞垮苏联、击退日本、搞乱中东,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连续对华发动了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和军事围堵战,同时故伎重演,别出心裁,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充分认清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警惕其对我国造成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防范,有效治理,对于回应和反制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维护霸权的惯用手段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的词汇,是“关于人和社会本质的相互关联的价值观、思想和信仰体系。它包括一整套关于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以及什么是对社会最合适的制度安排的思想。它常常包括对改善社会的信仰。意识形态包括一个良好社会的图景以及实现的手段。”一般而言,意识形态由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三部分组成。作为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和改变现代世界发展最强大力量之一的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至于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也是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极端重要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对外输出,并把意识形态渗透与军事征服、经济掠夺视为谋求霸权的重要手段。相对于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意识形态渗透不仅成本低,而且伤亡小,其隐蔽性和作用力是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手段难以比拟的。意识形态渗透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文化浸润、价值观输出潜移默化影响或摧毁对象国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一种文化殖民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渗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意识形态渗透一旦完成,便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和平年代,美国的决策者和政治精英们非常青睐这一战术的运用,并以极尽可能的手段转化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凯恩斯曾讲过,“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却往往已沦为某个过往经济学家的奴隶。”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也认为,“我们(美国)与东方的接触越多,使东方受到西方榜样的影响就越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升引起变革的内部力量。”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崛起,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渗透从广播、电视、电影媒体发展到互联网空间,以至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多次提出,“互联网是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

   诚然,为了称霸世界,二战结束后的美国一向以价值观外交作为主要外交方式,同时把价值观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发挥到极致。为了瓦解苏联,美国之音几乎全天24小时对苏进行广播宣传,同时不断在苏联内部推销美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民主”方式,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和苏联领导人,最后思想搞乱了,生活方式搞乱了,组织瘫痪了,偌大的苏共如树倒猢狲散,最后解体了,美国目的达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为了实现自身全球利益,故伎重演,借助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消遣文化等惯用手段对日本和韩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了掌控中东,美国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插手中东事务,持续推动“颜色革命”,使中东、北非地区国家离乱,难民遍地,美国不费吹灰之力轻松控制了中东和北非。为了阻遏中国的崛起,美国一方面与中国接触,企图在接触中实现对中国的改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美国的资本、技术、信息和媒介优势,企图通过麦当劳的快餐文化、好莱坞的影视文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芯片文化,消磨中国人的意志,摧毁中国人的信仰,瓦解中国人的斗志,妄想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时至今日,美式价值观、美式生活观、美式认知观在一些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身上体现的比较突出,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生活方式、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曾经被我们批判的非主流思想和行为现在却有抬头的迹象,一些青年身上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落、理想信念缺失、精神意志失缺、法治观念淡薄等等,与美国意识形态渗透不无关系。进入新时代,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行动此起彼伏,美国对华惯用的丑化、诋毁、抹黑的直接性渗透更加有恃无恐,具象化、炒作性、诱导性、学术性等间接性新渗透手段无孔不入。美国民主基金会、情报部门不惜重金招募第五纵队,为了掩人耳目打着NGO组织、绿色环保组织、志愿服务、扶贫济困和福音传道的旗号不断由我国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乡村、由公知群体向青少年群体渗透。在欧风美雨的长期影响下,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拜登政府组建以来,美国朝野上下几乎一致认为中国是其霸权路上的最大威胁,并把中国确定为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要对中国展开全方位的遏制和竞争,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将更趋激烈,也更加隐蔽。

   二、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有效防范重大社会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策略和措施的落实,一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使得美国原有的政治孤立、文化侵袭和人权指责等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很难发挥更大的威慑和破坏作用,于是变换渗透手段,以内容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加弥散的具象化渗透、炒作性渗透、诱导性渗透、学术性渗透呈现出来,妄图以此摧毁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进而实现美国人预想的“颜色革命”。

   1.具象化渗透日渐深入。

   意识形态的具象化渗透是指“以生动化的影视形象、具体化的商品物体和差别化的价值符号等具象化的方式实现对人们生活微观渗透,这种微观渗透力量通过可视化、立体化的具象对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殊不知,追新猎奇、乐于感官体验是许多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真实写照,这为美国进行意识形态具象化渗透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了把意识形态具象化渗透由可能变为现实,渗透者通常以“影视和消费文化”植入“美式价值”的符号体系为逻辑主线,按照“诱导—认同—同构”的路径对被渗透对象进行隐蔽性渗透,以此影响并左右被渗透对象的意识和行动,进而征服或控制他们的思想。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通过具象化的影视文化景观统摄对象并诱导其感官体验。美国影视音乐等娱乐性载体文化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声像兼容的表演艺术所形成的“文化景观”很容易诱发青年内心渴望,使得非正常需求和无意识欲望被支配和激发,在丰裕的物质景象和感官愉悦的认同中个体思想被同化,集体反抗性被削弱,个体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被剥夺。二是通过具象化的商品消费符号支配思想意识。相对而言,美国的消费商品普遍具有直观简洁、醒目亮眼并蕴含特定意蕴的价值符号,从“星条帽子”到“美国之盾”,从“肯德基”快餐到“可口可乐”饮料,从NBA球队到阿迪达斯、耐克运动服饰等,美式价值符号深深签印在从商品包装到荧屏广告、从宣传画册到店铺装饰上,同时契合并满足了个性化追求、乐于感官体验的青年群体。“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三是通过差别化的价值符号同构并操控青年的价值体系。美国是互联网的创始国,也是互联网根服务器的主要控制者,美国凭借其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优势,设置议程、制造舆论、塑造文化、制造话题,同时将影视音频文化、消费文化和美式生活方式等价值碎片串联成美式价值体系,并以“自由”“民主”方式制造所谓的“国际话语权”,同构并操控青年娱乐、学习和生活等价值体系。青年是互联网空间的主要使用群体,在网络拟态景观引诱下很容易被美式差别化的价值符号所征服。

   2.炒作性渗透花样翻新。

   炒作是传播学常用的一个术语,是一种非常规的传播方式,为了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通常借助媒体进行反复宣传。炒作就像军事上的佯攻,有声东击西的妙术,其目的就是让事件或人物造成轰动效应,进而实现目的或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媒介为炒作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炒作的速度和范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轰动和放大效应。在信息社会,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发挥自身的媒介优势、话语优势,强占所谓的“道德制高地”,借机炒作我国发展中的突发性事件、热点问题,进行煽动性报道,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肆意抹黑、无端造谣,以此诋毁、丑化、抹黑、攻击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行策略,在中国人民与党和政府、中国与世界之间制造隔阂和矛盾,以此扰乱中国内部的团结稳定,破坏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而阻碍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假以“道德制高地”,无视客观事实,肆意借助媒介炒作突发性事件、热点问题的做法,其用意在于通过编织“话语陷阱”,制造舆情和舆论事件,目的就是生成和夹带包含大量美国意识形态的“私货”冲击和影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同时通过不对称的信息误导、操纵,甚至裹挟我国既有的道德观念、精神信仰和价值体系,在党和人民、中国与世界之间制造观念对立和情感壁垒,以此瓦解并摧毁我们应有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和道德法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社会效果。正如毛泽东所言:“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近些年来,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意识形态领域的炒作性渗透更加突出,炒作议题变幻莫测,炒作形式花样翻新。从经济层面到政治领域,从科技方面到军事领域,从公共卫生领域到社会领域,美国编织了一系列的“话语陷阱”,通过这种无中生有的“话语陷阱”进行舆论炒作和舆情围剿,实现同步施压,制造内部对立,破坏中国外部发展环境,最终阻遏中国发展进程。

   3.诱导性渗透深藏不露。

诱导性渗透是指通过金钱、美色、扶危济困等利益输送方式拉拢、腐蚀、贿赂、操控权力掌控者、舆论传播者、生计困难者以及不明真相者的行动,然后利用这些人的违法证据对其进行威逼利诱、威胁敲诈,引诱他们按照美国意愿影响教育、误导舆论、聚众闹事,进而达到颠覆、分裂和破坏对象国的活动。诱导性渗透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威胁性渗透行为,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引诱那些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精神缺乏且经不起诱惑的人,在所谓的“证据”下按照引诱者意图行事的战术性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对金钱、权力、财富和美色的贪得无厌是人类固有的生物学特性,这种生就在骨子里甩不掉躲不开的生物学特性在理智的人类和人类的理智彻底觉醒前,很大程度上还在左右和影响人类的认知走向。正是抓住了人性中固有的生物学贪婪特性,美国的中情局也好,民主基金会也罢,甚至连美国国会议员也一同上阵,拉拢、诱导和腐蚀我国的特定人员,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垮中国。2021年4月经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教育厅长沙塔尔·沙吾提、副厅长阿力木江·买买提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拉拢、腐蚀和诱导下,篡改和操控新疆维吾尔语编写的中小学教材长达13年,这些教材中充满血腥、暴力、恐怖、分裂思想,甚至用所谓“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国徽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40077.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