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理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5 次 更新时间:2023-01-08 23:53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贾康 (进入专栏)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要提炼一个最浓缩的主题,应该就是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下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依报告中所指出新的“两步走”的时间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十大报告清晰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就是反映共同价值的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个性。报告清晰地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第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任务艰巨而复杂;第二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第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解放生产力、厚植物质基础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在传承文明中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第五是和平发展,要在合作共赢取向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崛起。


我认为,可以列出八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民民主”“精神丰富”“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种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坚持的五大原则也很好地勾画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还有“发扬斗争精神”这样非常清晰的要领。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实质相关的系统论、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认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还需要在社会层面注意避免片面化和落入误区。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它以全面解读二十大报告为大标题,随后一言以蔽之的结论作为小标题,把中国式现代化简单概括为“不是资本推动下的现代化”。文章的核心内容完全否定资本推动发展的正面作用,但是全文没有一个字来回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应该以什么来推动的问题。文章把资本推动这一概念与资本主导、资本为中心和西方的现代化划等号,从而彻底加以排斥。


作为研究者,我认为这是一种存在明显错误的认识误区,并且违背了中央的精神。这样的认识很有可能在中国舆论场上产生误导,引出不良效应。我还见到另外若干类似的言论,包括有一定身份的学者,在权威媒体上的一些类似说法。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来探讨、分析和澄清这些观念。



以科学理性看待资本


我们应当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看待有关资本的问题。


首先,要针对现实生活中对资本概念的不当的贬义化、妖魔化,加以澄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本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供给侧要素中的一种。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非国有资本,它们必然要发挥要素供给的动力功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我们在新供给经济学这方面也在与时俱进,进一步从基础理论层面研讨这种动力机制。那么这些资本要素也必然要参与按要素分配的流程。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其实早已经为资本正名。上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就改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掌握的资源中有什么呢?直观地看当然是国有资产,就是钱和物。那么运用这些资产,理所当然是要做好、做大、做强企业。而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到国企改革主线上,“管资产”的表述已经改为“管资本”。既然这是国有资本运营,当然要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再有,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体系的改革中,对相应的预算管理形式,一开始就称之为要有“国有资本预算”。如今,怎么能把“资本”这个概念归之于贬义词,并对其推动作用一概加以排斥和否定呢?


的确,在国有资本之外,还有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但在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当中,这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它们应当基于资本中性逻辑来看待,才能够对接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竞争中性概念。也就是说,需要承认它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和参与分配的必然性。


对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含量等等概念的区别化的分析考察,它们的内涵和逻辑则是很清晰的。但这些是技术性的概念,完全不宜去贴主义的标签。显然我们不能说,凡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就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而劳动密集型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我认为实质性的要点在于,以资本的本性而言,不论是国资、民资、外资,它都要参与发展,都必然要以保值增值取向的扩张参与和推动经济生活。


如何对待资本功能作用的两重性


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关键是如何处理它的功能作用的两重可能性。在经济运行中,既可能无序扩张和发展,也可能有序扩张和发展。同时,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需要得到基于合理政策和合理制度安排的引导和调整。中央已经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方针,在扩张发展方面,要设置红绿灯,分配方面要优化一、二、三次分配形成的分配体系。


所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绝不是排斥和否定资本的推动作用,而是要全面依法治国,在现代国家治理的轨道上,以动态优化的良法为准绳,形成开红灯或者开绿灯的合理调控标准,以促使资本要素的功能作用在健康有序的扩张发展中得到发挥。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作为其内涵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发展,都客观要求以多种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来支持,都不可能对其排斥否定,而是应该充分注重使资本要素在包容式发展中实现它的健康推动作用。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有非常明显的意义,认清这一点,不论对于当下刻不容缓地稳住国民经济大盘、改善市场预期、争取经济运行恢复进入合理区间,还是对于长远的新的“两步走”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它的现实意义都是极为明显的。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89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导刊》2022年10月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