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维江:安全全球化的经济逻辑:以全球安全困境为例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全球化出现了由经济全球化转向安全全球化的趋势,并存在进一步向“全球安全困境”坍缩的迹象。一些国家的政策开始由倾向于通过经济全球化带动增长,转向更多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并宁可为此牺牲经济效率,表现出更不相信开放、更不相信市场、战略竞争加码、供应链及支付网络安全化、军事投入及部署增加等特征。拯救全球化的根本之道在于通过突破性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将趋于疲弱的世界经济扭转至相对高速的增长轨道,让各国由“存量博弈”回归“增量博弈”。边疆或边缘地区具有打破常规、爆发出制度及科技等方面突破性创新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特有的脆弱性。对一国而言,除应针对边疆地区出台大兴创新之风的鼓励政策外,还应当加强对其所承受的硬权力及软权力影响情况的监测和研判,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须臾不可放松在软权力上的引致性投资,增强边疆地区的向心力,为其富有活力的突破性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安全全球化;安全困境;同规博弈;异规博弈
一 引言
至少从2007年起,人们就常常收到全球化的“病危通知书”。诊断的症状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掀起以“贸易战”为典型特征的“逆全球化”浪潮的“特朗普冲击”,再到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并一度催生某些国家“以邻为壑”抢夺医护用品资源、“生产本土化”抬头等现象的新冠肺炎疫情,直至触发美西方主导的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制裁的乌克兰危机,竟是前病未除、后症叠加,越至后来越显现出积重难返的迹象。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之初如日中天的全球化,仿佛在十多年间就动力衰减甚至出现“断崖式”下降,全球化日渐虚弱的种种表现也是世界发展或增长动能不足的结果。
近期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许多聚焦于这一危机对于全球化、国际秩序、世界格局等关涉人类前途命运等重大事项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其中不乏认为其影响之巨以至可能产生颠覆性后果者。 本文认为,乌克兰危机尽管短期产生了显著的冲击,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这场危机本身的影响和意义不大; 但是造成类似乌克兰危机这样的事件发生的长期或结构性的因素及机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即乌克兰危机的经济结果短期重要,长期不太重要;引致乌克兰危机的日渐虚弱的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原因,却是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影响,这点非常重要。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弱化是造成全球化坍缩的根本原因;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增长赋能,才能阻止或逆转全球化坍缩;边缘地带或边疆地区可能是创新的策源地和拯救全球化的能量富集空间。本文之后安排是:第二部分描述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向安全全球化坍缩”的特征事实并尝试概念化“安全全球化”;第三部分为“全球化坍缩”提供一套基于世界经济结构长期演变趋势的机制性解释;第四部分讨论应对安全全球化的可能性;最后是结论。
二 转向安全全球化的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冲击,不仅导致世界经济下行、金融市场动荡、国际循环断裂、全球对抗上升,还助长了中美两个高度相互依赖的全球性大国之间的紧张对立。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下的全球化”遭遇严重挫折。近年来,全球化终结的声调一再抬头,有的将其归咎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英国《经济学人》指出,新冠病毒不仅直接损害了人的生命健康,还通过恐慌和焦虑冲击金融市场,促发经济贸易活动停摆、致使全球供应链中断并冲击实体经济,鼓励民粹主义和防疫民族主义,正在加速瓦解自由开放的全球化国际秩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至少会在几年内促使大多数国家聚焦于国内事务,而非境外事务。由于供应链的脆弱性,国家将倾向选择性的自给自足并带来“脱钩”,同时会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的终结主要是受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例如,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认为,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颠覆了冷战结束以来建立的世界秩序,终结了我们在过去30年里经历的全球化”。路透社文章表示,利用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报文系统开展对俄制裁,最终可能导致平行体系的产生,这将破坏全球化。也有观点认为,乌克兰危机使全球化时代正在迅速过去,世界将分裂成敌对阵营。乌克兰危机将会重建冷战时期“全球体系的围墙”。 乌克兰危机将促使各国退出全球化,因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承诺的经济相互依赖可以防止冲突的理念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转向安全化全球化的特征事实
从各国实际采取的政策来看,得出全球化已经或将要终结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近年来,效率优先的经济全球化转向更强调区域化、慢速化特别是安全化的全球化则是一个显著的事实。这意味着主要国家的政策开始由倾向于通过经济全球化带动增长,转向更多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并宁可为此牺牲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更不相信开放、更不相信市场、战略竞争加码、供应链安全化、军事投入及部署增加等方面。
1. 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开放的信念出现动摇
自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不仅对自由贸易大唱赞歌,还支持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他们认为,无论外国政府实行何种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人民只要被本国政府允许与外国人从事自由贸易,就会获得更多的经济福利。长期以来,主要国家政府和主流经济学界一般相信,哪怕是单边开放,也能扩大自身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范围,从而促进增长。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开放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或武器。2022年3月14日,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贸易部长理事会举行会议,确定了关于国际公共市场的互惠安排,就国际采购工具(IPI)达成政治协议,丰富了贸易武器的工具箱。 其中包括如果其他国家阻止欧洲企业参与其公共采购招标或限制欧洲企业进入其公共市场,那么欧洲将可以反击并限制相关国家参与欧盟成员国的投标。原本欧洲约90%的公共市场都对外国企业开放,但是有了这个新工具之后,欧盟委员会先行评估第三国在欧洲企业进入其公共市场方面是否存在歧视行为。如果存在歧视行为,欧盟委员会在与有关国家当局进行对话后,将讨论限制市场准入的选择:或是处罚投标企业,或是将某个特定行业的所有企业排除在外。
2. 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市场的信念出现动摇
经济全球化时代,主要国家更强调市场机制在促进基于创新的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但是当前位于创新前列的美国也开始转而寻求通过政府干预手段来确保技术优势。美国国会参议院2021年6月通过《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众议院2022年2月通过《2022美国竞争法案》,核心就是要大力支持本国芯片业发展,包括为半导体制造和研究提供520亿美元补贴。 这表明加强联邦政府干预,通过产业补贴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刺激芯片生产回流美国,已经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共识。美国曾长期批评其他国家采用补贴、政府优惠等政策措施扶持重点产业,如今美国政府和国会也在力推产业政策。实际上,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更多体现在解决技术扩散不足造成的技术进步停滞,却较难解决技术创新不足造成的技术进步停滞问题,而后者才是解决美国技术优势缩小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3. 主要经济体战略竞争加码
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安全战略中体现出的竞争性、对抗性明显增加。例如,美国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现在正处于对美国和世界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十年的最初几年。大国之间地缘政治竞争的条件将被设定”,“我们正处于塑造未来国际秩序的战略竞争之中”,“后冷战时代已经彻底结束,大国之间正在展开一场决定未来走向的竞争”。该战略还明确将“争胜中国、制约俄罗斯”列为优先事项之首,声称“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不断推进这一目标的具备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者”,据此认为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北约在2022年6月马德里峰会上批准了新一版战略概念文件——《北约2022战略概念》,重新评估了北约面临的战略环境并设定了核心任务,将“不断加剧的战略竞争”视为对其利益和价值观的主要挑战之一。该文件认为,俄罗斯是“对盟国安全和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重大和最直接的威胁”,而北约将继续“以团结和负责任的方式应对俄罗斯的威胁和敌对行动,大大加强对所有盟国的保护和防御,增强对俄罗斯胁迫的抵御能力”。这一文件还首次将中国写入其中,指责中国“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特别是对欧洲—大西洋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systemic challenges)。俄罗斯于2021年发布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删除了上一个版本中“与美国构建真正伙伴关系”和“与欧盟巩固互利合作”的表述,新战略认为西方正在对俄采取全方位的敌对政策。当今世界正经历转型期,其主要标志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心增多,新的全球领导者和地区领导者出现且变得日益强大,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面临重构,西方国家极力希望保住其霸主地位,积极主张建立单极世界,企图获得绝对军事优势,经常使用武力推进本国利益,造成矛盾和对立加深。日本则从2020年起考虑修改现行2013年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岸田文雄任首相后明确表示,将用一年时间完成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的制定,计划写入发展日本自卫队对潜在敌人导弹基地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在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改变对俄政策描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 供应链和支付网络的安全化倾向趋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日本、美国等已经开始考虑调整供应链,确保其向可控安全范围回缩。2020年3月,日本首次提及“供应链韧性”,随后出台补贴机制和海外供应链多元化项目,鼓动企业回迁本土或转移至东盟。同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又向印度等提出“强化供应链韧性”的倡议,得到了印度和澳大利亚的积极回应,2021年4月,三国贸易部长会晤后正式启动供应链弹性倡议。2021年6月,美国发布《建立供给链弹性、振兴美国制造、促进广泛增长》评估报告,强调美国必须通过重建生产和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可持续性、加大政府采购和支持力度、强化国际贸易规则、加强盟友伙伴合作、监控供应链中断情况等方式,修补关键供应链漏洞,夯实长期产业基础,为此还正式组建“供应链中断工作组”,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和供应链弹性的第一步。202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 800亿美元规模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该法案不仅试图通过投资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还意图通过限制补贴资格来阻止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增产。9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芯片基金战略》,作为落实《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中芯片法案(CHIPS Act of 2022)部分的一项重要举措。(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