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握高校思政课发展新境界新要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71 次 更新时间:2022-12-30 23:49

进入专题: 二十大   高校思政课  

顾海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根本上就是要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更要全面学习和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政课的新要求上下功夫。

一、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两个“拥有”上,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要求

2022年7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又强调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两个“拥有”凸显的“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坚定信仰信念”和“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作出新的阐释,阐明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学理性、哲理性的密切关联和深透结合。

这两个“拥有”具有内在统一性,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义和作用的重要阐述,也是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都要落实关于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坚定信仰信念和把握历史主动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以此作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示。

党的鲜明的政治品格,集中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中凝练而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之中,贯通于党在百年奋进中锤炼而成的精神谱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概括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与鲜明的政治品格相联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这一政治品格具有的根本宗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奋斗目标,这是这一政治品格具有的坚定立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强意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这一政治品格具有的坚强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情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是这一政治品格具有的基本特征。

强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特有的政治禀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指南,由此而凝聚起党的最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种政治优势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蓝图时,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坚定信仰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理论遵循,习近平在谈到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时,把涵养正气、升华境界和勇于斗争、淬炼思想作为坚定信仰信念的实践坚守,凸显“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思想自觉。

坚持历史主动,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必然结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百年奋进、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就是党具有历史主动底气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历史自信,焕发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伟业。

要把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坚定信仰信念和把握历史主动等各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在根本上就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列为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百年奋发、砥砺前行,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也展现了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品质、担当和牺牲、奉献和忠诚,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最鲜亮的底色。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宝贵的资源、最深刻的内容。要赓续红色血脉、升华教育理念,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党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信仰之基;要结合实际、丰富教育方式,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培育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上,深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贡献;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历史过程的新的飞跃,既是这一过程的历史接续性和历史阶段性理论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一过程的历史接续性和历史阶段性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历史路标的集中体现。

党的二十大作出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特征和历史路标作出了科学阐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7](P73)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总体上的概括。这一总体上的概括,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这一期间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次“新的飞跃”,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新的飞跃”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的“新的飞跃”,从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统一性上,阐明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特征和历史路标。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同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进程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对中国实际及其时代变化的科学探索中,牢牢把握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和判断中,在对由社会主要矛盾引致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P212)的判断。在如何解决和处理好这一主要矛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9](P116)邓小平理论紧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P3)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代课题的接续探索中,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新的探讨,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接续探索中,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新的探讨,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从总体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概括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致的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为前提、为根据的;而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根基之所在。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把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P8)从新时期向新时代的跃升,就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根据的。党的十九大在首次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由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引致的新时代首要的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以后,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新要求作出深入探讨,对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作出深刻把握,特别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更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风险和考验。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入手,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把“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等事关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实际地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的阐释中,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P25-26)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结为一体,升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境界。

新时期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的拓展,在理论内涵和核心命题上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历史逻辑关联。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到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到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再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展开的。这就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问题阐释时所指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的“两个结合”及其意蕴,揭示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思想真谛,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境界新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理依循和学科要义的深刻凝练。“两个结合”是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智慧和方法遵循。

“两个结合”是一个整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的集中体现。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出自《汉书》的旧典,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的话语形态,洋溢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内涵。

1943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给即将解散的共产国际的信中,表达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初步提出“两个结合”的基本观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要同中国实践与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两个方面“深相结合”的观点,成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的初步但却是深刻的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的探索中,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问题作出深刻探索,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从原则和方法上作出多方面的开创性探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时代内涵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能在思想文化形态上融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必须经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生命活力的必然过程。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习近平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要求、基本路向和思想真谛。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相融合、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相契合,才能使得蕴藏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奋进中的文化精粹,才能使得蕴藏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累中的文化精华,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获得新时代思想理论上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生动地再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十分注重把这一发展中的科学理论同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相结合,自觉地把德国全民族优秀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1866年2月,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第一卷作最后润色时,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起:“在像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即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这是单个的德国人完全可以承认的,因为这决不是他的功绩,而是全民族的功绩。”马克思把《资本论》体系结构的成功,作为对德国全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辉煌成就运用和赓续的结果,作为对德国全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结晶。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回答国外友人提出的“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问题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从“实事求是”表达的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意蕴,到“小康”“小康社会”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愿景,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阐发的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境界,等等,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思想文化精华,结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之中,凝聚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形态。

四、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政课在“道理学理哲理”上的整体跃升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能”“好”“行”的内在统一性,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能与时代同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能接续前进,根本上就体现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能与时俱进,能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把握和理解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守正创新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行”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和哲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飞跃或者“新的飞跃”,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作出阐释,首次呈现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这一决议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要义和科学体系的阐释中,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高度提出:“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决议从“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系统阐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这些基本观点,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得到肯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科学阐释,其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这一“新的飞跃”中体现出的“道理”“学理”特别是“哲理”第一次作出的深刻阐释。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个必须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阐释,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中的全面运用和理论创新。同时,“六个必须坚持”,不仅赋予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观方法论精粹的凝练,升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


(作者简介:顾海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11期


    进入专题: 二十大   高校思政课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7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