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6 次 更新时间:2022-12-26 09:49

进入专题: 司马迁  

王子今  


司马迁在致任少卿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有“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话。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不少人以此作为人生格言,或以标示学术追求鹄的。班固把这段文字记录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然而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我们只看到所谓“成一家之言”,并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不过,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是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的。

《史记·天官书论》写道:“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按照司马贞《索隐》的解释,“三五”指的是“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仍然说到了“古今之变”。在《太史公自序》中介绍“八书”的撰述主题,也说“天人之际,承敝通变”,这里“通变”,也许可以理解为“通古今之变”。关于《礼书》的内容,司马迁也有“略协古今之变”的说法。这些表述,其实都包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意。有人评价《史记》,认为正是因为追求这一境界,于是成就辉煌,“七十列传,各发一义,皆有明于天人古今之数”。而《货殖列传》“亦天人古今之大会也”。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是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并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关于历史规律的体会。对于进行这样的学术工作路径,司马迁的做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对于经历艰苦探索,终于获得历史新知的内心欣慰,他的表述是:“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天的读书人,依然可以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经就《公羊春秋》的研读对司马迁有所指导的董仲舒对“天人之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韩诗外传》卷七写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从这一角度看“天人之际”的“合”,可以发现接近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内涵。还应当注意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思维活跃、创造积极,成就了文化丰收。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公孙弘也曾经言及“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淮南子·泰族》写道:“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淮南子·要略》也有“埒略衰世古今之变”“通古今之论”“经古今之道”,以及“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之说。

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而这位伟大学者的思考多有历史发明,确实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因为与决策者的文化立场和政治判断有所不同,因李陵之祸爆发,终于激怒汉武帝,以陷腐刑。他从对历史的感悟中获得的认识,是否对汉武帝这样就“天”“人”“古”“今”也曾经有所关注的执政者形成影响,属于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大概需要通过更细致的学术考察才能够说明。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专题: 司马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5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