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关于2023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几个判断
摘要:准确把握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明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看,2023年全球的疫情、通货膨胀、美元暴力加息、俄乌冲突和战争危机以及中美经贸关系有可能会出现缓和,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可持续性,导致经济下行甚至深度衰退的存量矛盾和增量矛盾同时存在。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尚未改变,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线下消费需求、房地产市场、制造业以及投资者信心将呈现明显回升之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词:2023年,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判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是我们判断2023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走势的遵循。2022年由于百年疫情、俄乌冲突、大国竞争博弈加剧等重大因素,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比原来国际组织的预期基本上是腰斩的。世界银行、IMF、 OECD等国际机构预测2023年会低于2022年,有2.3%的、有2.2%的、有不到2%的,很多知名智库或者经济学家提出,2023年世界经济会进入深度衰退,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世界银行最新全球展望报告,将70%以上国家2022年的增长率预期进行了下调,如果预测准确,世界经济将会经历80年不遇的严重情况,从中长期看,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会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陷入停滞,作为增长原动力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在萎缩。
到底怎么看国际形势?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明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总体来看,2023年国际形势有可能会出现“五个缓和”,导致明年世界经济下行或衰退程度也许没有几个国际组织现有预期的那么深,不是比今年大幅度下降,而是和今年不相上下,甚至好于今年。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均衡性、不可持续性,导致经济下行甚至深度衰退的存量矛盾和增量矛盾同时存在,“五个缓和”哪怕其中一个发生逆转,或者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趋向一致,或许世界经济将重新陷入危难或者危机之中。
一、明年世界经济或将出现“五个缓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一些基本要素将会有所松动,世界经济增长或将好于相关国际组织的预测
(一)持续三年的疫情或将缓和
由于奥密克戎毒株总体变得比较温和,加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出现,感染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群体免疫的效应,全球大部分国家均放松了疫情管控。根据知名旅行网站Travel Off Path的报道,截止10月31日,全球已经有122个国家和地区完全取消了新冠入境限制。亚洲国家也逐渐放松了出入境限制政策,日本自6月起从中国入境日本取消了隔离政策,从10月11日开始全面放宽入境管控措施,取消每日入境最高5万人的人数限制,恢复原有的免签国家旅客的免签入境政策,允许外国人旅客个人入境。韩国从9月3日零时起取消入境前核酸检测要求,全面放开入境。新加坡从8月28日起,所有未完全接种疫苗的旅客进入新加坡将不再需要在抵达时进行为期 7 天的居家隔离政策,从11月份起取消了一切限制,不再公布每天的确诊人数。中国香港自9月26日起,海外来港人员入境检疫措施由“3+4”改为“0+3”,即解除海外旅客来港后3天的强制酒店隔离,只需居家医学监测3天,其间可以外出。中国台湾从10月13日起,扩大边境开放,实施入境免居家隔离“0+7”措施,居家检疫改为7天自主防疫。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及时进行部署,不断研究部署优化防控工作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11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条”优化新冠疫情防控的措施,之后又发布了新“10条”。随着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11月30日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今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小,但总体看还是短期的、局部的,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基本面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要素都还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及时对稳住经济大盘作出部署,出台了重大政策措施,经过全国各方面、各地方共同努力,经济企稳将很快见效,全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稳定在合理区间,明年中国经济将强势反弹。
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复苏、刺激消费、促进全球人员流动、资本流动、各种要素流动,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纪疫情缓和最终会导致世界各国对疫情管控逐步达到全部放开。这是当前对世界经济最大的利好,也是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利好,明年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受疫情影响降低可以预期,如果不是病毒突发恶性变异,变得重症率更高、死亡率更高,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重症率越来越低,死亡率几接近于0,对人的生命健康威胁越来越低,已经低于普通流感。在这种情况下,解除对疫情对恐慌,正确预防和救治病毒,中国与全球大部分国家一样,“放”是大趋势,不可能继续收、封、控、堵、硬隔离。这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对于世界经济增量中贡献最大的中国,将是非常强力刺激,从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二)全球性通胀会或将缓和
2022年10月份全球通胀率达到9.4%,是30年以来的高点,其中发展中国家通胀率14年来首次高达10.1%,发达国家通胀率虽然只有8.8%,但却是40年以来的新高。其实,如果不是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严厉制裁,全球性通胀绝不会如此严重;如果不是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加征的高额关税,美国的通胀也不会如此严重;如果不是在抗击疫情中很多国家紧跟美国采取流动性泛滥的货币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解决通胀问题不会这么困难;如果不是美国乘人之危,对欧盟一些国家以高于本国4倍的价格出售能源,欧洲也不至于出现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高通胀。2022年全球性高通胀实际上并不包括所有国家,中国是低通胀,日本也是低通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高通胀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解决难度。
总体看,高通胀峰值或者顶峰在2022年9月份、10月份、11月份,或者延迟到2022年年底和2023年年初,主要表现为美国CPI价格指数居高不下,欧洲能源价格、电力价格以及与之相关联行业产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其实,能源危机和能源价格上涨,对美国影响并不太大,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持续增加,即使俄乌冲突期间,美国仍然从俄罗斯在进口能源,还从委内瑞拉、叙利亚不断的偷运油气,加上美国自身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生产,不但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今年欧洲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来自美国的占到7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危机给美国带来的是收益,而不是危机,美国通胀率不会再出现7月份的9.1%和连续几个月8%以上,10月份降到了7.7%,以后会逐月降低,2023年将降至4%以下。在印尼G20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会谈之后,如果适时启动中美贸易谈判,美方取消对中国加征的高额关税,高通胀在美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缓和。
欧洲通胀现在是峰值,特别是2022年底和2023年初的冬季,能源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能源危机将带动一系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德国宣布天然气库存可以满足今年冬季需求的100%,估计能源危机引发的通胀对德国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法国70%以上能源依靠核电,能源价格对法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而对意大利等国家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乌克兰危机升级前,意大利进口天然气总量45%来自俄罗斯,奥地利80%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87%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石油进口的比例高达50%,匈牙利几乎所有的能源进口都来自俄罗斯,塞尔维亚8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近8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所以,这些国家冬天将非常困难。这导致欧洲经济大幅下行,能源价格上升,欧元和美元的比值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商品市场的核心是原油,占大约所有商品交易总量的50%。原油价格也是驱动其他能源价格的核心要素和食品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欧佩克国家生产的原油在全球原油市场中所占比重已不到40%,虽然欧佩克组织在不断推动原油生产的配额确保原油在高位运行,但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国,明年原油和天然气的供应还会继续上升,对于价格下行的压力继续提高。近期,能源价格在下降,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在下降,2023年全球性高通胀有可能会进一步缓弱。持续的高通胀将主要集中表现在欧洲一些国家,还有一些受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影响比较大的非洲国家。如果近来全球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得到缓解,供给侧制约因素消除,美国等国家退出金融紧缩措施,全球通胀率有望在2023年降至3%以下的水平,有可能避免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局面重新出现。
(三)美元暴力加息或将缓和
2023年美国暴利加息程度、速度、力度都会下降。2022年美元加息6次,其中有4次是75个基点,一次50个基点,一次25个基点,现在美元利率已经到了3.75-4.00%,今年年底预计还会加息一次,预期是50个基点,美元利息将达到4.25-4.50%,如果加25个基点,美元利息则是4.0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出,美国货币政策目标是把价格指数降到2%以下,而美国已加息了6次才从9.1%降到7.7%,如果按照这样的力度、速度,意味着美联储还会强力加息。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基本面并不支持继续强力加息。个人认为,美国决不会按照通胀率2%这个僵硬的指标继续暴利加息,不会把抑制通胀作为唯一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是会把美国经济平稳发展和美国保持竞争优势放在首位。所以,美元加息会趋向缓和,有可能明年先降50个基点、再降25个基点,然后再25个、25个继续降下去,以观后效。
摩根士丹利预期: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走弱,通胀下降,加息结束,美国将勉强躲过经济衰退,欧洲经济将陷入收缩,亚洲则会呈现增长萌芽;预计2023年债券、防御性股票和新兴市场将有上行空间;CPI到2023年底,同比涨幅将降至2.4%。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降温,可能会促使美联储停止加息。摩根士丹利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表示:“我们预计,到2023年1月,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达到4.5%至4.75%的峰值,随后在2023年全年保持在该水平,然后在2024年稳步下降”。随着美元加息步伐放慢,欧元的快速加息以及其他国家跟进式加息,在2023年大部分将会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以对冲美国暴力加息的影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2022年11月30日表示,美联储可能“最快在12月”放慢加息步伐,同时告诫通胀阻击战远未结束,一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答,包括最终需要将利率升到多高,以及需将利率保持在限制性水平多久等。鲍威尔并未透露他预测“终端利率”是多少,但称可能比决策者9月时预测的4.6%“高一些”。美联储理事库克则称,放缓加息的时间临近,要谨慎解读收益率曲线倒挂,(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