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
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每一时代的每一思想家的哲学学说的真实涵义,对于每一思想家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看,任何思想都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哲学思想都是这样或那样地、比较正确地或严重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反映客观实际中的普遍联系。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和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的,每一学派的哲学思想都是一定的阶级利益的反映,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哲学思想对于客观实际中的普遍联系和普遍规律的反映,可以说是它的理论意义。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社会一定阶级利益的反映,可以说是它的阶级意义。考察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可称为理论分析。考察哲学思想的阶级意义,可称为阶级分析。从广义来说,理论分析包括阶级分析,阶级分析是理论分析的一个方面。从狭义来说,理论分析是区别于阶级分析的对于理论内容的分析。
哲学的思维是理论思维。何谓理论?何谓理论思维?这里还应略加说明。理论可以说是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经验总结,也就是对于客观实际中的普遍联系或普遍规律的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不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恩格斯又说:“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以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2)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理论和理论思维的意义和特点以及理论思维与哲学的关系。理论就是对于客观实际中普遍联系的认识,理论思维就是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思维。
恩格斯又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理论分析也就是对于每一时代、每一思想家的理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是内容)的分析。
对于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阶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列宁说:“当人们还不会从任何一种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和诺言中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时,他们无论是过去或将来总是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这种精神奴役的痛苦。”(4)。唯有对于哲学思想进行阶级分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阶级利益,发现它的阶级本质,才能看清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才能深刻地识别那些为反动阶级服务的谬论,才能摆脱反动思想的精神奴役。
但是,仅仅考察哲学思想的阶级意义,确定一家学说的阶级本质,还没有充分理解一家学说的全部涵义。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哲学说:“……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但是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的情况是如此,许多大哲学家的情况也都是如此。对于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我们不能停留在他们的建筑物的门前,而应深入其大厦内部,辨识其精湛的理论成就,这就是考察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6)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哲学史也就是人类认识史的核心,每一时代的 哲学思想都有其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意义。理论分析也就是分析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的意义。
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其阶级意义是密切联系的,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不是相互脱离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一个概念,一个命题,在同一时间,既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又正确地或歪曲地反映客观实际。它所以是如此地而不是如彼此反映客观实际,有其阶级根源。它所以是这样地而不是那样地反映阶级利益,又有其认识的根源。
因此,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是有区别的,又相互联系的。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不能脱离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
哲学概念和观念的阶级意义与理论意义
每一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包含许多哲学概念、观念、范畴。
一个概念是对于一类事物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类事物的总称。如物、人、马、牛、坚、白,都是概念。凡不是表示一类事物,而是表示单一的思维对象的,如天、地、日、月、绝对、上帝等,可称为观念。观念不同于概念,而有相似之点。最基本的概念叫作范畴。哲学史上关于范畴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应该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理解范畴,范畴即是最基本的概念。哲学概念、观念、范畴大都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论的意义,二是阶级的意义。有些概念的理论意义比较明显,有些概念的阶级意义比较明显,两者都需要深入分析。
试举几个例子:(1)中庸,(2)解蔽,(3)无,(4)理。
1.孔子所谓中庸:中庸的基本涵义是,在两个极端之间选取一个中道,即设定一个标准,要求遵守这个标准,无过无不及。这个标准实际上即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原则,所以中庸是维持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的思想。但中庸观念包括关于对立转化的认识,认识到:事物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就要转化为原来的反面,唯有坚守这一定的限度才可以不转化为反面。中庸的阶级意义是维持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其理论意义则是关于对立转化的关节点的认识。
2.荀子所谓解蔽:解蔽即破除局限性,克服片面性,从片面观点中解脱出来,可以说是力求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这是解蔽的理论意义。但荀子所谓解蔽还不仅是要求客观、全面,而且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荀子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7)衡即标准,这标准即道。而荀子所谓道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的和道德 的原则。所以,荀子所谓解蔽,有其一定的阶级意义。
3.王弼所谓元:无是无形无名的,即超感觉超语言的绝对。“贵无论”以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事物的本原没有任何相对的性质,乃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绝对。这是无的理论意义。实际上,这所谓无是一种虚构,是一种非真实的观念。王弼何以宣扬“以无为本”呢?他是为豪门世族的特权作辩护的。他是在论证那不亲细务“不事生产的特权阶层应有最高的权力。(王弼《老子注》说:“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元。”王弼《易略例》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这就是在论证:无为无事的统治者应居最高地位。)这是无的观念的阶级意义。
4.程颐、朱熹所谓理:程朱以理为最高范畴,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而其所谓理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朱熹论太极(最高的理)说:“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8)以理为宇宙本原,亦即认为封建道德原则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就是把封建道德永恒化绝对化,认为封建道德原则是至高无上的,不仅是天经地义,而且是先于天地的。这是理的观念的阶级意义。朱熹又认为理的内容是元亨利贞,他说:“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9)元亨利贞即是生长遂成。他更举例说:“梅蕊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10)生长遂成是生物生存发展的四个阶段,朱熹以为这就是事物的根本规律,这可以说是他所谓理的理论意义。程朱所谓理,包含了关于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朱熹把元亨利贞、生长遂成与仁义礼智配合起来,表现了唯心主义的牵强附会的特点。虽然如此,程朱理的观念,应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
哲学概念或观念的阶级意义表现了思想家的阶级立场和他的思想在阶级斗争中的实际作用。哲学概念或观念的理论意义反映了思想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体现出思想家的理论思维所达到的深度。
唯物主义的概念或观念经常是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或客观规律,当然也可能不全面不深刻。唯心主义的概念或观念经常是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些现象,但是也可能揭示一些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更往往运用同一个概念或观念,而对于这些概念或观念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体、用、道、理、有、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之均有不同的解释。
唯心主义者所提出的观念经常是荒谬的、不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往往曲折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可能是也有所见。例如中庸观念可以说有见于对立转化的关节点。程朱的理有见于生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王弼的无,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观念,但以无为本的思想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任何个别事物不足以为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的统一性不能在任何个别事物中寻找。这个观点是一个否定性的观点,但对于理论思维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于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分析历史上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哲学命题的全部理论意义。
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往往具有复杂的涵义。许多命题的理论意义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一般的理论意义,一层是特殊的理论意义。
一般意义也称为抽象意义,特殊意义也可称为具体意义。但是抽象与具体二词都有复杂的含义,在这里必须对之有正确的了解。
哲学命题的一般意义即对于客观实际中普遍联系或普遍规律的一般理解。哲学命题的特殊意义即对于客观实际中普遍联系或普遍规律的具有时代局限的理解。
一般意义也可称为核心意义,即一个命题所包含的简单的中心观念。特殊意义也可称详备意义,即一个命题所包括的连枝带叶的内容。
举例来说,荀子哲学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天行有常”,这是《天论》篇的第一句,是荀子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体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可以解释为,自然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这可以说是这个命题的一般意义或抽象意义。荀子心目中天体运行的规律是什么呢?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所谓“天行有常”实际上是说日月列星在地上旋转,因而出现春夏秋冬的交替。在荀子心目中,大地是不动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大地中心论。这和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可以说这是荀子所谓“天行有常”的具体意义。但是,荀子“天行有常”的命题不失为古代唯物论的一个光辉命题,其一般意义是应该肯定的。
又如范缜提出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命题,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问题,指出精神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人类身体所具有的一种作用。范缜认为精神都有其物质基础,都是一定的器官的作用。但是,具有思维(范缜称之为“虑”)这种精神作用的器官是什么呢?(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